会的,会接受的。
贾母心目中的理想孙媳妇,是黛玉,即使黛玉不幸早夭——以黛玉的健康情况,早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贾母也愿意选择宝琴做“后备人才”。她根本没把宝钗作为“可选项”。
但,到了八十回后,风云突变,天崩地裂,当元春下谕赐婚,让宝玉娶宝钗为妻的时候,贾母一定会接受——如果到那时贾母还活着的话。
不仅是因为元春地位高,更因为元春的决定,是为了贾府的整体利益。
很多人把“金玉”视为宅斗的结果:王夫人斗败了婆婆,把自己的外甥女娶儿媳妇,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娘家势力。如果真的如此,那八十回中屡次暗示的“获罪”、“抄家”等情节又有什么意义?
宝黛的爱情悲剧,或者不如说,宝黛钗的爱情悲剧,是和贾府、和“四大家族”的败落密切相关的。
元春选中宝钗,在第二十八回端午节赐礼时就有暗示:“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姑娘的同我一样?”当然,宝玉还未必意识到这里已经有“赐婚”之意,他可能只是出于“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侄且靠后”的习惯,觉得黛玉的待遇应该和自己一样。黛玉的不一样倒也罢了,宝钗的反而一样,这怎么能让宝玉不奇怪?
宝玉的奇怪无从解释,这我们且放下。只说元春的想法。既然已经选中了宝钗,为什么不早早下谕赐婚,却直拖到八十回还不提?
一来是元春可能知道宝玉的心意,如果情况允许,元春也不想强迫宝玉接受他不爱的女孩;二来,元春选中宝钗的原因,有着深刻的用意。这又要从太虚幻境里说起了。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曾经转述过宁荣二公的话:“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道。”
宁荣二公作为已经死去多年之人,当然没有个人利害的立场,是真正为整个贾家考虑的。而他们指出的家族隐患,也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提到的“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不谋而合,说明这不是宁荣二公多虑,而是贾家的确面临的巨大隐患。
贾府最大的问题就是“无可以继业”、“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别跟我说什么贾环继承爵位优先于宝玉,继承爵位和“继业”是完全两回事。贾赦倒是继承爵位了呢,荣国府是靠他、能靠他来支撑吗?
恣意放纵的贾珍、缺少才干的贾琏、小奸小坏的贾环、加上冷淡“省事”的贾环,都不是“继业”的人才。只有宝玉“聪明灵慧”,才“略可望成”,偏偏又“禀性乖张,生情怪谲”,只愿意和姊妹们厮混,绝不肯接受“仕途经济”的“正道”。
为了挽救家族,唯一的可能性方案,就是扭转宝玉的心意。
怎么扭转呢?贾母的溺爱是纵容,贾政的板子也不管用,何况“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敢管了”,王夫人更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是昏招,完全是个负数。
宝玉有个先天的毛病,是喜欢漂亮的姐姐妹妹。所以如果有个漂亮女孩子天天陪在他身边,天天劝说他,也许能扭转他的心意。
王夫人其实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所以才把“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的袭人擢升为子妾,想利用袭人对宝玉的影响力来规范宝玉。她当然不知道袭人劝宝玉的是“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教宝玉装假。倒是贾母睿智,一针见血:“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不听妻妾劝的”,索性“纵他一点子”。
用漂亮女孩子做妻妾、来影响宝玉这个法子,我们都知道,是行不通的。不过书中人并不是都有贾母的睿智,未必能看穿这一点。即使看穿了,也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再努力一把的。不然怎么办?难道还能看着家族败亡,却不尝试挽回?
冷子兴还说过:贾家是“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这话不假。不过他是周瑞的女婿,只能在他的视角来了解贾家。像元春、探春这些为家族考虑的女孩子,因为身处深闺,冷子兴是了解不到的。
元春就是为家族运筹谋划的第一人。
贾府后继无人的状况,元春是知道的;宁荣二公对警幻仙子“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的嘱托,元春已经意识到了;警幻仙子的“令其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语”的安排,元春是要亲自去实践的。
实践方式就是安排宝钗与宝玉同住在美轮美奂的大观园里,朝夕相处,通过发挥宝钗“停机德”的好谏、善谏特长,来影响宝玉“入于正路”。
元春对宝钗是有了解的。王夫人“进内省视”,或者派太监传话,是了解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省亲之时,黛玉看宝玉构思太苦,就捉笔代劳;宝钗看宝玉“绿玉”不妥,就提议劝改。这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钗黛二人性格的差异。
不是黛玉不好,也不是元春不喜欢黛玉,而是在家族未来的规划上,需要给宝玉配置一个善谏的妻子,而不是志同道合、或者求同存异的爱人。
但是现在还不急。贾府这时繁华似锦,这繁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果在这几年里有了别的变化,比如贾珍贾琏改邪归正,比如贾环贾兰成长为少年英才,可以替代宝玉来“继业”,那么元春也不介意让这个最亲爱的弟弟顺心顺意,一辈子做他的“富贵闲人”。
这就是元春安排钗黛和宝玉都入住大观园的原因。这也是元春明明已经看中了宝钗,在端午节赐礼时暗示了消息,却迟迟不肯明白下谕的历因。
直到八十回以后抄家的大变故到来。
贾府被抄的原因,八十回中没有揭示,但是已经暗示得太多了。贾赦与孙绍祖之间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图谋,五千两不是欠债,而是贿赂,或者说是代收的活动费。钱收了,事没办成,时间已经耽误了,就不是退钱那么简单,就像拐子把英莲卖了两家:“又不曾走脱,两家拿住,打了个臭死,都不肯收银,只要领人”,贾赦也无法“走脱”,只好把女儿拿去抵偿,而孙绍祖还嫌吃了亏。王熙凤干的违法事更多,很多也涉及到了贾琏。而更重要的是贾政,收了抄家的甄家私下送的东西,“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
当贾府这些罪行曝光的时候,抄家是不可避免的。但,抄家只是抄家,不是灭门。除了涉事人之外,其他人被限制人身自由,也只是一段时间,然后还会释放的。释放之后“子孙流散”、“各自须寻各自门”,是他们面对的新困境。
如果这时候有一两个能干之人,振臂一呼,团结族人,各尽其力,贾府还有东山再起的一天。就像宝玉,和北静王相交甚厚,南安太妃过府时专门问到他,跟贾政出门作诗那里又有“庆国公单给我的”纪念品……像他这样自带光环的贵族少年,只要肯钻营,不难谋得门路,寻个出身。
问题是宝玉不愿意走这条路。所以找一个善谏的妻子,日夜劝他,就成了贾府复兴的关键。
宝钗善谏,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可是贾母贾政王夫人也不敢贸然决定“金玉”婚姻。毕竟一句“林妹妹回南去”就弄得宝玉发了痴病,这一幕可是历历在目的——贾政当时不在家,不可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可能瞒着他。即使平时不说,一旦讨论婚事了,也不可能不说。
只有元春不知道。真不知道也好,装不知道也好,反正到了家族兴亡的转折点了,最疼爱宝玉、也对宝玉希望最殷切的姐姐,又有着为家族牺牲个人幸福的经历,元春理直气壮对宝玉提出要求。
宝玉当然会激烈反抗。王夫人前脚撵晴雯,他后脚就病倒,就问你王夫人怕不怕?但是这个要挟手段,对元春是不管用的。因为元春“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已经死了。赐婚根本就是临终遗命。这叫宝玉还怎么反抗?生病、发痴、就是绝食,元春也看不到了。而以他们“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的深厚感情,宝玉也实在没办法违背姐姐的临终遗言。
拆散宝黛、决定了“金玉姻缘”的,是元春,不是王夫人。
王夫人是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但她不是跳梁小丑式的坏人。
而有眼光、有格局的贾母,也许这时已经死了,也许还活着。如果活着,她一定能理解元春的用意,也一定会接受元春的安排。
贾母会接受宝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