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暑假,妈妈把儿子送到舅舅工厂去做暑期工,目的是想提升他适应社会的能力。
儿子和工友谈不来,为了排遣自己的孤独,他就经常去网吧打游戏。
对此,舅舅严厉斥责他,他虽然不听,但是也有些小愧疚;后来舅舅一次在网吧抓住他之后,恨铁不成钢没忍住出手打了他。
此后,他不但不听舅舅的话,反而一点愧疚之心也没有了,特地跑到距离工厂比较远的网吧,让舅舅找不到。
怎么办呢?
妈妈亲自搬过来,陪着儿子打工吧。
在此期间,为了阻止儿子去网吧,妈妈甚至都给儿子下跪了。
儿子确实不上网了,妈妈让他干啥他就干啥,不让他干啥他也不干啥了。
但他却也更懒得和妈妈说话了。
开学之后,从不给家里打电话,也不怎么接妈妈的电话。父亲在电话中教训他,让他以后远离游戏,他更是一丁点都不愿意听。
妈妈很担心,他在学校是不是也经常打游戏成瘾,担心他性格是不是太孤僻,担心他会不会交女朋友,担心他社会适应能力太差......
于是,她就在考虑,要不要在儿子大学附近租一个房子,看着和陪着儿子.....,以保证他的“健康成长”。
在这个故事中,妈妈给儿子下跪,这个做法虽然有些极端,但其实也是很多父母的常见选择。
他们会通过不同程度的自我牺牲,来给孩子制造愧疚感,以此来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
说的好听点是让孩子听话,说的不好听点就是控制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意志力的完全执行者。
故事中的父亲给孩子打电话,他为什么也不愿意听呢?
因为他的父亲平常就是一个赌徒。
一个赌徒父亲,然后大义凛然的教训儿子别打游戏,这不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嘛!
自己一丁点自律能力都没有,然后还整天要求孩子一定要自律。
这种类型亲子关系是不是也很常见呢?
也或许是父亲的经常赌博,让母亲对他失望太多,于是母亲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儿子身上了。
从婴儿开始,我们不得不依赖父母而生存。
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会渴望独立、渴望有自己的空间,渴望可以伸展和品尝自己的力量。
这是人类成长的根本性规律。符合这个成长规律的孩子大概率会成长的更好,不符合这个成长规律的孩子大概率也会成长的不太好。
很明显,故事中的母亲教育方法,就是完全不符合这个规律的。
小的时候,妈妈总是担心孩子会不会学习不太好,会不会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会不会出门被来往车辆给不小心撞到......
因为过于担心,所以她就时刻盯着孩子。
每天都陪着孩子写作业,不放心让他单独去和别的小朋友玩耍,上下学必须得接送......
到了大学,妈妈又担心孩子性格会不会太孤僻,会不会不会交往异性朋友,会不会社会适应能力太差......
妈妈的这种担心,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
是她的孩子在上了大学之后,性格真的有些孤僻。
不但不会交异性朋友,甚至连同性朋友都没有几个。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得经历叛逆期呢?
因为这就是由人类的基因本能给决定的。
叛逆切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期,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经历至少两个叛逆期。
第一个叛逆期是在1.5岁到3岁岁,是小叛逆期。
这个阶段孩子特点是:“别管我,我自己来.....”
这是孩子第一次探索、伸展和品尝自己的力量,如果这个过程完成的好,他的力量也会同步得到增长。
但是如果父母总是嫌弃孩子的每一次“我自己来”都太磨唧,效率太低,甚至最后还是要父母来收拾烂摊子,或者是对他自己造成一些伤害。
所以,哪怕是洗碗、整理自己床铺、打扫卫生等这些最基本的小事,父母都不让孩子自己来。
那最后,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自我力量发展必然会收到抑制和破坏。
而从十来岁开始的青春期,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更加漫长的一个叛逆期。
在这个阶段,基因的成长本能,会让他们更加渴望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可以不受父母影响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要我往左走,我偏往右走;你不让我干,我偏要干。”
和自己父母唱反调,是这个阶段很多孩子的一个共有特点。
在这个阶段,如果父母对孩子还是管理的太严格,要孩子事事都必须听自己的。
孩子就会有自己的意志力被父母吞噬的感觉。他会很窒息,他会喘不过气来。
极端的情况,孩子会给自己的意志力生成一个保护壳。在保护壳外面,父母说什么,孩子就听什么。
表面上看,孩子的行为确实已经成为父母意志力的执行者。但在壳里面,孩子就会自我压抑,自我封闭,非常不情愿。
这种情况下,孩子有什么心里话,也就不愿意和父母敞开说了。
同时又因为被父母管理的太严格,他就更没有机会去尝试、伸展和品尝自己的力量和意志力。
如此,他的成长必然就会受限。
伟大,往往都是从叛逆开始的;而分离,正是孩子真正走向自我成长的必有之路。
但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尤其是妈妈,老是不愿意与孩子分离呢?
因为她们害怕分离焦虑。
这种分离焦虑,是借助以担心孩子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成长问题为掩护的:
“不是妈妈不想与你分离,而是我担心分离后你会遇到各种危险......”。
如此,妈妈们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紧紧的黏着孩子,以及“保护孩子了”。
妈妈们为啥会有分离焦虑呢?
一种解释是,她们自己活的太孤独了。
她们自己都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感。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就会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很虚无。
她们没有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感,于是她们把孩子变成自己人生中最大甚至唯一的意义感。
打着关心孩子的目的,去和孩子紧紧的黏在一起。
如此,她们倒是可以逃避人生的孤独、寂寞和虚无感觉了。但是孩子的成长,却也会因此而变得呆板、无趣、甚至都喘不过气来。
孩子的问题,真的,首先咱们得从父母身上找原因呀。
一个连自己人生活着意义都找不到的父母,哪怕再挣钱,他们的人生也不可能精彩。
一个连自己人生都活的不精彩的父母,他们又怎么能够教育出活的精彩人生的孩子吗?
分离,是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
真的很建议咱们所有的爸爸妈妈:
在不影响孩子学习、以及安全这两个底线前提下,多给孩子一些独立的空间和尝试、探索、伸展以及品尝自己力量的机会。
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顺之者则易昌盛,逆之者则必萎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