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陈毅元帅始终被后人铭记?
他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帅,叱咤风云的外交家,还是一位严于军规、严于家教的好领导、好父亲。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他都克己奉公、以身作则。
1942年,皖南事变后重建的新四军军部驻在阜宁县城50里外的汪朱乡停翅港。当时部队里的指战员基本都是住在老百姓家里。
为了军民生活团结融洽,军部发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指示,要求部队里的人不能随便拿取老百姓家的东西,身为军人,他们有义务在老百姓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很快,热心遵守纪律的军官们得到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评价他们是人民的军队。当地老百姓知道这些军官平时忙着打仗没时间照顾自己,于是主动帮助指挥员洗衣服、送他们军鞋穿。
一个夏天的午后,乡农教会会长朱志高、该乡的朱乡长等15人拎着一只老母鸡、一块猪肉、一条鲫鱼还有一篮子切面,兴高采烈地来到陈毅和张茜的住地朱怀钰家。
把守在陈毅家的警卫员见老百姓这架势,瞬间警惕起来,这么多人一起来,是要干什么呢?但见老百姓们脸上都挂着笑容,警卫员心想,这应该不是什么坏事。
警卫员一问,才知道这些人是来祝贺陈昊苏(陈毅大儿子)过“百天”的。这是当地的一种风俗,孩子出生一百天后,亲朋好友们要替小孩子热闹一番,百天过得越热闹,孩子得到的祝福就会越多。
警卫员将该事汇报给陈毅的副官,副官听后觉得很有意思,也觉得很有意义,于是带着他们来到张茜的卧室。

一进门,大家就把带来的礼物放在桌子上,看着村民带着大包小包来找自己,张茜当时都懵了。听了他们的一番解释后,张茜才知道为何要来。紧接着,张茜苦恼起来,她现在正处在怀孕期间,吃不下米面,倒是粗粮糊糊可以喝下去些。
负责熬粥的房东大娘见张茜吃得香,又赶紧给她多熬了几碗粗粮糊糊。后来这件事情被陈毅给知道了,他严厉地批评了张茜,说房东大娘家生活拮据,她不应该喝她家的粥。
其实,张茜并没有白要房东大娘送来的粥,她把自己家的大米饭跟馒头送给了大娘,相当于一物换一物了。
乡亲们给孩子过百岁是好的,但是她不能收他们送来的礼物,眼下本来经济就拮据,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别说是荤菜,就是素菜都难吃上。乡亲们不依,说这些东西都是送给孩子的,是他们对孩子的祝福。
张茜没办法,只好给陈毅打电话,陈毅说:“礼物你收下,请大家吃饭。”

这天晚上,厨房把乡亲们带来的东西全部都做成美味的菜肴。鸡鱼肉蛋豆腐,六大碗菜一齐端上了桌。由于陈毅还在开会,所以大家先动筷子,吃到一半后,陈毅回来了,他端起桌子上的酒碗对客人们说:“承蒙各位雅爱,请大家吃杯酒水表示感谢,送来的东西,我陈毅心领了,大家一起吃!”
对于陈毅来说,军民始终是一家,他不允许因自己的缘故而搞特殊,这是陈毅做人的底线。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解放后,他始终坚持这条原则,为了坚守这条原则,陈毅甚至做出了“大义灭亲”的行为。
1949年解放后,陈毅出任上海市长。1950年,陈毅父母从老家四川来到上海,看望阔别20多年未见的儿子。
离家时,父母正处在壮年时期,如今再见,父母们已经饱经风霜,他们的脸上刻下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再次相聚,陈毅很高兴,让他们在自己家里住下来。
陈毅跟张茜忙于工作,平日里抽不出时间陪伴老人们,而陈毅的父亲又是爱热闹的性子,于是偷偷在周六给在上海的侄子打了个电话。

希望侄子可以陪着自己在上海转转,他乡下来的没见过世面,这次是个好机会,为了方便出行,他们还私下叫陈毅的秘书准备好小轿车。伯侄两人约定:“这个事情绝对不能让陈毅知道。”
伯侄俩一连游玩了三次,等第四次要去海边观光时,侄子在电话里为难地说:“这次就不去了吧,晚上不是还有家庭会议要开?”
听侄子这么一说,老人家突然就明白了,他们私下里出去玩的事情被陈毅知道了。
这天晚上,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开会,陈毅对着大家说:“上海刚解放,社会治安还是很乱的,一批批特务都暗暗对着我来,你们瞒着我私下里出去是不对的,这不但违反了规定,也给保卫人员带去麻烦……”
见大家不说话,陈毅对着他的父亲直言道:“你们要遵守纪律,我们来个‘约法三章’吧,不能随意动用公车;不能借着我这个市长的名义外出办事;没有重要的事情就不要随意外出。”
见陈毅这般严肃,老父亲只能听从安排,一段时间后,他就觉得待在上海没意思,吵吵着要回家。

自己的父亲刚回去没多久,妻子的父亲就来上海了。他也是想看看孩子们在上海过得好不好,得知岳父要来,陈毅也派人把岳父接到家里住。
岳父有一点好,就是他没有擅自行动,也没有私下里要去上海什么地方玩,只是每天待在家里。住了一阵子后,陈毅却萌生出想要让岳父回家的想法,倒不是他不欢迎岳父来家里住,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费还是由国家供给,多一个人,就给国家增加了一份责任,他身为新官上任不久的上海市长,不能带头搞特殊呀!
于是,陈毅打算还是早日劝说岳父回家为好。在跟岳父说这件事情之前,陈毅先跟妻子张茜商量了一下,张茜同意陈毅的做法,他父亲在他们家久住确实不行。
一天晚上,陈毅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果不其然,老人家一听就坐不住了,他不理解,他的女婿是上海的市长,还是野战军的司令员,自己在上海住几天吃几顿饭又有什么关系?还是因为自己新官上任,想要摆“官架子”呢?陈毅的岳父也是个直爽人,直接怒言:“女婿当了大官就是不一样!”

陈毅仿佛已经预料到岳父会这么说,所以他完全没有生气,反而是耐着性子给岳父解释:“我知道您老人家来上海是爱护我们,支持我们的,我带头把工作做好,上海人民才会高兴。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地位越高,越要起带头作用。我们工作做好了,您老人家脸上也有光啊!”
陈毅的一番话,把岳父说得连连点头,第二天,岳父就收拾好行李,高高兴兴回家去了。陈毅是个非常有孝心的人,多年后,岳父因疾病失去自理能力,陈毅得知此事后,立刻把岳父接到身边照顾。
身为后辈,陈毅岂能不希望家中长辈过得舒服自在,但是他身居高位,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是什么,所以他始终保持着革命者和人民公仆的本色,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