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冤死时,十万岳家军为何毫无作为?原来早被分化!

小女公子来也 2025-02-03 00:39:16

岳飞冤死时,十万岳家军为何毫无作为?原来早被分化!

南宋绍兴十二年,一代名将岳飞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死时年仅三十九岁。然而,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一事件并没有引发他麾下岳家军的强烈反应。十万岳家军为何在领袖受难时未能挺身而出?这一切源于宋代复杂的军事管理制度。

要了解这一事件,首先必须理解宋朝的军制。宋朝由于担心军事将领的权力与中央对抗,从皇帝赵匡胤开始就制定了严格的军制。这种体系直接导致了将领在缺乏皇帝授权时,无法调动军队。这种制度无疑束缚了诸如岳飞这样才华横溢的将领的能力,让他们在战术上无法施展拳脚。即便岳飞被冠以“岳家军”的名号,他所能真正控制的军队数量和调动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岳飞的最后几个月里,他实际上失去了对岳家军的控制权。宋朝建立初期,就在皇帝直接掌握军队调配和指挥权之下,枢密院负责军事调度,但无实际兵权;三衙负责具体统军,但无调度权。如此一来,虽然岳家军名义上属于岳飞,但实际上他们直接隶属于皇帝。如何调动军队集结作战从来都不是岳飞一个人的决策,而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管理和审批程序。

在绍兴十一年,宋朝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调动,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回临安枢密院供职,以准备宋金之间的议和。这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将领的实际军事作用,并使他们失去了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力。这样一来,当岳飞被捕入狱时,岳家军的士兵几乎没有任何组织机会来为其效力。军队的分散和无组织导致了岳飞无辜受害时,岳家军不仅无从驰援,甚至无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

岳飞被害的背后,高薪养廉的军队管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忠诚。宋朝对于武将采取“厚其禄而薄其礼”的策略,以高薪吸引武将,但在权力和地位上给予极低的社会信用。这种政策导致许多士兵和将领们更关注个人利益而非集体荣誉。尽管有志之士如岳飞立志抗金,但更多人则选择了混日子、保身家,疏于重任。在岳飞被捕时,他麾下的九名将领选择投靠秦桧、张俊一伙,从某种程度上,这无疑是对岳飞及其理想的背叛。

历史记载中,岳家军的核心将领王贵在被劫持后向秦桧屈服,甚至在伪证的官文书上签字,这成为岳飞案过程中最令人唏嘘的一幕。即便是大将王贵,岳飞的老部下、好友,也在种种诱惑和威胁下选择了背叛,情理难容。这种内部分裂与腐化,正是宋朝畸形军制下的一场悲剧。

岳飞治军时期,由于战功卓著,他数次获得皇帝嘉奖,然而,面对宋廷的战战兢兢、朝令夕改,岳飞一次次向上请愿扩大战果,却屡次碰壁。即使在大胜后,他也受枢密院“率臣”的统军限制,无法自主作战。他的战略部署、战术安排往往难以顺利实施。更为矛盾的是,宋廷在全面抗金的思维上,与岳飞根本不一致。赵构皇帝和文臣们对偏安江南的政策主张,使岳飞无法获得持续的支持。

在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的一次重要战役中,以中书舍人虞允文的“谁打赢仗我认谁当干儿子”一句戏言,激励宋军奇迹般赢得胜利。这一事件说明,宋廷严重依靠临时性、个人化的策略,使得士气得以短暂提升,但更说明了军队整体的战斗力和信念极其薄弱。而这种依赖个人情感和短暂激励的做法,不可能形成长久的战斗意志。

在岳飞身陷囹圄之时,岳家军内部的高层人士受制于宋廷的高层利益分化策略,无论是看似忠诚于岳飞的部将,还是那些被迫屈服、背叛主将的将领,都被秦桧等权臣轻松瓦解、各个击破。甚至岳飞本人面对文官集团的合围陷害,也显得孤掌难鸣。随着岳飞父子被捕、将领被分化,岳家军最终表现出无助与无所作为。

在世人眼中,岳飞无疑是英雄,他的忠义精神与不屈战魂令人敬佩。然而,在他的时代,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却极大地消耗了将帅的激情与才华。岳飞以身殉忠,其实质是时代政治框架和制度难以包容的一种英才的无奈结局。这种桎梏,将军与政权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整个岳家军集体陷入沉默的根本原因。#视界频道激励计划#

0 阅读:10
小女公子来也

小女公子来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