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庆,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由于首任校长邓萃英仅任职一个多月就辞职,就实际意义而言,他也是公认的厦大创校校长。掌校的十六年间,他与校主陈嘉庚并肩作战,在逆境中坚守,才成就后来的厦门大学“南方之强”。
林文庆既是医生、商人,也是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他一生舍己为人的事迹被传为佳话;在英殖民时期的马来西亚,林文庆更与辜鸿铭、李光耀合称“英属三圣”,他是新马家喻户晓的杰出华人先贤,但由于历史原因,历史乃至坊间对林文庆的评价褒贬不一;近年来,随着对他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相信,有关林文庆被埋没的历史真相会被还原,也需要被还原!
林文庆掌校十六年,有始有终地完成了守护厦大的责任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林文庆(1869-1957)
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鲁迅在担任厦门大学国文系与国学研究院教授期间,除了教学,还撰写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7多万字著作;但不可否认,对于厦门大学为什么办在一个荒芜的海岛上,鲁迅是诧异的,他才会给许广平信中写道:“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的海边上”。
对于倾资办学的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和实质意义上的厦大创校校长林文庆而言,他们都是闽南人的后裔,皆有下南洋后披荆斩棘、“椰风蕉雨创勋业”之传奇经历,血液里都充满了“爱拼才会赢”激情;故此,在他俩的眼里,因为荒芜,才需要开垦;因为空白,才需要建设。如果没有这种信念与精神的坚守,厦门大学是无法创出中国教育和学术方面的“南方之强”的。
1921年4月,在厦门岛荒芜的东南角,陈嘉庚创办了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邓萃英当时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无暇顾及厦大工作,仅一个多月就辞职了。应陈嘉庚之邀,在1921年秋厦门大学开学之前,曾是孙中山先生机要秘书的林文庆,出任厦门大学校长。
当时,孙中山有意让林文庆出任广州政府外交部长,但经过慎重考虑,林文庆于1921年6月辞去所有职务,接受陈嘉庚之邀,此后,他执掌厦门大学长达16年之久,直至1937年厦大改为“国立”。在林文庆辞去校长之职返回新加坡时,他几乎是口袋空空,连他晚年居住的寓所都是好友赠送的。
由于历史原因,林文庆被“遗忘”了,但他没有忘记服务16年的厦门大学。1957年1月,离开厦大20年后的林文庆在生命弥留之际立下遗嘱,将自己名下位于鼓浪屿笔架山的私人别墅与51亩私人土地中的60%份额,捐给厦门大学。
林文庆(右1)与陈嘉庚(中)等在厦大合影就任厦大校长当晚,召集师生谈话的林文庆道出了他自己心中的梦想:“办成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伪的、实的非虚的大学。”他还用《大学》中的“止于至善”,作为厦大校训。
在林文庆掌校十六年间,一大批知名教授、学者来厦大任教,比如鲁迅、林语堂、台静农、孙伏园、沈兼士、顾颉刚、还有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延等。作为一位教育家,林文庆治校之严苛,在当时中国大学是少见的,即便同为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其校长当时提出让毕业生免试进入厦门大学,都被林文庆严词拒绝。所有考入厦大的学生,一定要过英语关,若被发现考试中舞弊,即被开除。
林文庆与陈嘉庚之间的密切关系,莫过于在陈嘉庚创办厦大之后,两人成了并肩作战、志同道合的好友。1934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陈嘉庚的企业宣告破产,厦大也濒临倒闭。在最困难的时刻,林文庆选择与陈嘉庚共分忧,他个人变卖了在新加坡的产业,还奔走南京、福州、上海、广州等地筹款,并三度到南洋募捐。仅1935年,林文庆就为厦大筹款20多万元,帮助厦大在逆境中度过难关。
林文庆也是个医生,在兼任鼓浪屿医院院长时,他将自己看诊、薪酬、包括续弦夫人殷碧霞的私房钱,都捐给厦大充当经费。在担任校长前几年,林文庆是不支取薪酬的,无私为厦大服务。
林文庆、殷碧霞夫妇
厦大是1922年2月正式搬到毗邻南普陀寺的新校舍的,但作为这所新兴大学校长的林文庆,之所以未获公允评价,有诸多历史原因。
厦大刚成立不久,就有人散布陈嘉庚主张只招收闽南和南洋学生的谣言,也有人无中生有指责厦大闽南籍教师“奉旨”大唱“三闽南主义”——即厦门大学为闽南人所办、为闽南人所有、只为闽南人所享。也有的挑拨离间,说非闽南学生尤其是上海来的,是来捣乱厦大的。期间,有人还在上海报刊上指责厦大管理,要求撤换校长等。
为了维护学校管理及教学环境稳定,林文庆根据“各方如中途不同意,得于三月前预告之”合同条款,于1924年5月26日预先通知4位非闽南籍教师:将于8月26日终止与他们的聘任关系。此事,引发了1924年第一次“风潮”,当时成立的所谓“学生团”通电上海《民国日报》宣布罢课,还组织纠察队阻止其他教师和学生进入教室。6月8日,“学生团”举行离校宣誓,誓称“厦大罪魁林文庆一日不去,我等绝不再来厦大。”其中的14名骨干,后来在上海成立厦门大学“离校学生团总部”,编印《血泪》半周刊,控诉林文庆的“倒行逆施”。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身在北平的陈独秀,仅凭报刊上的报道,就指责林文庆是“一个识字不多的华侨”,他还说:“不但盲目的拥护旧思想,而且在南洋诌媚外人,压制同胞。这种人当校长,不单是厦大学生的不幸,实在是中国教育界的耻辱!”当时,陈独秀号召闹事的学生“奋斗到底”,“扫除林毒”。
另外,国民革命军1926年北伐期间,革命空气高涨,包括何应钦部队进占同安后,集美学校曾出现“倒叶运动”(注:指当时校长叶渊),几个所谓随军党代表还进校鼓动风潮,后来导致校长陈嘉庚震怒,一度宣布把集美学校停办;此风潮当时也波及到厦大,令林文庆备受压力。
身处漩涡里的林文庆,曾强调“我只对陈嘉庚负责,只有陈嘉庚可以质问解除职位的理由。如果我不称职,也只有陈嘉庚可以解除我的职位。”对于林文庆的才华,陈嘉庚曾说:“南洋数百万华侨中,而能通西洋物质之科学,兼具中国文化之精神者,当首推林文庆博士。”陈嘉庚所写的回忆录《南侨回忆录》中提及:“林文庆在南洋之事业,如数十万元之家产,与任数大公司之主席,按年酬金以万数,可他为了厦大,将其全部放弃。”
厦门大学“文庆亭”边的林文庆雕像
由于种种因素,加上左的思潮影响,很长时间,在提及“南方之强”厦门大学时,往往“遗忘”了创校校长林文庆,林文庆也成了被刻意回避的校史人物。
2005年初,厦门大学在校图书馆后池潭边为林文庆塑了像,修建了“文庆亭”,以纪念追随陈嘉庚“教育救国”理念的林文庆。“文庆亭”的对联中,有一联借用《孟子•万章下》写道:“十六年耿耿乎礼门义路。”
林文庆雕像基座的《文庆亭记》,有一段铭文:“一九二一年六月,林文庆博士应校主陈嘉庚先生之请,接长厦门大学,倾其睿智才学,运筹操劳,主理校政十六载。学校事业蒸蒸日上,硕彦咸集,鸿才叠起,声名远播海内外,与公办名校并驾齐驱。”短短几行字,虽说不一定是对林文庆掌校十六年的最好评价,但至少充分肯定了他对厦门大学的贡献。
1937年,离开厦大的林文庆回到新加坡,时年68岁,此后,他除了出席一些活动外,就没有担任任何公职。1957年1月1日,在人们庆贺新年到来时,林文庆不平凡的人生落幕了,享年88岁。出殡时,新加坡政要均亲临吊唁,各族群前往执绋者不计其数。
多年来,不少人呼吁林文庆的历史真相应该被还原,祖籍福建厦门的新加坡华人研究学者李元瑾教授也一直在呼吁为林文庆“正名”。马来西亚的拿督斯里何国忠博士,也是厦门大学客座教授,数年前在《一带一路:回首林文庆》演讲时提及林文庆为厦大的种种牺牲,就像是把自身在厦门的产业,鼓浪屿毫无条件地捐给了厦大,甚至在逝世那一年因家人反对他将大份额的新加坡产业捐送厦大而决定绝食抗议。
何国忠博士当时说:尽管厦大师生在此之前对他甚是抨击,他也有始有终地完成了守护厦大的责任,这就是林文庆精神。
林文庆——游走于边缘的时代巨人“游走于边缘的时代巨人——林文庆”主题展厦门地方史学者李启宇说,在历史研究中,做到“脚踏实地”,“不胡说妄语、考得住”,看似容易,实际上很难。
林文庆,既是叱咤狮城的医商精英,也是我国辛亥革命史及新加坡华人史上均有影响的政治家、改革家,身为厦大创校校长的他,更是教育家;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历史乃至坊间对林文庆的评价褒贬不一,以至于他去世后鲜少为后世所认识与纪念。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对林文庆的研究持续深入,有关他的历史真相也逐渐被还原,也需要被还原。
2018年5月,马来西亚的陈嘉庚纪念馆筹划的“先贤交辉”特展,举办了“游走于边缘的时代巨人——林文庆”主题展。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陈友信在致开幕词时表示:林文庆是开创最多第一的人,第一个女皇奖学金得主、第一个种橡胶致富的人、第一个涉足新马保险、银行业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创新加坡女子教育的教育家,各项行业的涉入说明了其身份的多元及能力的完备。
陈友信提及,“陈嘉庚最光辉的印记就是他领导抗日的时期,而同时段林文庆却因为华侨协会主席这身份而被认为是华族,乃至于是马来亚的叛徒。而且,他在厦大与鲁迅的一小段争论也使其遭到校方及学生的不公允对待。”陈友信还认为,以贡献而言,林文庆把十六年的时间都奉献给厦大,甚至在陈嘉庚苦于应付学校经费时,他也出来行医以继续支撑学校。换言之,即便他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一样的表现,林文庆在日本占领新加坡之前的贡献都必须被予以肯定的。
林文庆(lim boon keng,后排中)担任展览开幕人的拿督斯里何国忠博士表示,无论中华文化的涵养在一个人身上如何发酵,一个人的境遇又是如何变化,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个人以何种观点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若找到了这个定位则不会感到所谓边缘。
何国忠博士认为,林文庆的事迹虽充满悲剧情怀,但自身也许并不觉得自己是个边缘人物。所谓安身立命及人格的伟大之处,恰恰就是林文庆不会让别人影响自己的志向,宁愿身处在各种不谅解的眼光,他也要坚持自己的努力。
何国忠博士还强调:有关林文庆的历史真相尤其需要被还原,其地位需要被提升,让更多人认识及学习他的内涵与精神。他还建议华社要投入资源研究林文庆那个年代的各式人物,使那些有借鉴意义却被埋没的先贤们在这现代社会中张扬开来,并散发更多的正能量。
陈友信(Tan Yew Sing),1956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厦门,是英迪教育集团创办人之一,他提到林文庆在日本占领新加坡之前的贡献都必须予以肯定,那之后的林文庆到底是什么情况?问题就出在他出任华侨协会主席这身份上,令历史及大众对他褒贬不一。
晚年的林文庆与家人合照
1942年,日军侵占新加坡,新加坡沦陷后,日军以“大检证”和“大肃清”抗日分子为借口,对新马华侨进行残酷血腥的屠杀,当时,林文庆也被关入集中营。此后,时年73岁的林文庆出任华侨协会主席,这段经历,也令其传奇人生蒙上了一道阴影。
日据时期,日本宪兵队逼迫南洋华侨“捐献”五千万的保护费,并以林文庆的名义成立“南洋华侨协会”,此后,借助林文庆的声望勒索新加坡华侨缴纳保护费,再交予日军指挥官山下奉文。筱崎护,是当时日本驻新加坡领事馆新闻官,他后来在回忆录《新加坡沦陷三年半》中提到他“劝导”林文庆成立华侨协会那段历史。
这几年,有研究资料显示,林文庆在任华侨协会主席期间,并无为自己谋利,还利用该机构给战后灾民发放粮食,接管养老院、孤儿院,还帮助新加坡平民疏散到大马其他地方。期间,他利用此身份,营救了“南侨总会”财政李振殿、古晋侨领黄庆昌等知名侨领。黄庆昌(1890—1978),新加坡大华银行创始人,新加坡银行家黄祖耀是他的儿子,其元配王秀英是华人甲必丹王长水之长女。
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殖民当局豁免了对林文庆的任何追究。客观而言,所谓“南洋华侨协会”是日本侵略者所扶持、且为其侵略服务的机构,林文庆才会被斥为“叛徒”,但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他与日军虚与委蛇地周旋,可能会有更多华人死在日本人屠刀下。
我想,当年的林文庆到底做了什么,包括其对于错的一面,需要有更多历史的真相重新置入大众的视野,让人多了解一下此位游走边缘的人。
林文庆及家人
林文庆(Dr Lim Boon Keng, 字梦琴,1869-1957),186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他是福建移民新马的第三代,祖籍福建海澄县(注:有二个说法,一个是今天漳州市龙海区,另一个是厦门市海沧区鳌冠村)。
林文庆小的时候,一家迁居新加坡,在他孩童时因父母双忘,是祖父母把他抚养成人,其父亲林天尧,是一位峇峇。在林文庆10岁时,母亲过世,16岁时父亲林天尧也离开人世。1887年,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的林文庆,因品学兼优而成为该校首位获得英国女王奖学金的华人,进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深造学习。学成后返回新加坡后,自行开业行医。
林文庆是新加坡名医,也是勇于开拓的企业家,1896年,他与陈齐贤合作试种从南美洲引进的树胶,开办了马来亚第一家树胶种植园,被陈嘉庚称为“马来亚树胶之父”。1919年,林文庆与“爪哇糖王”黄仲涵、著名华商黄玉柱等人共同组建南洋银行,并出任董事主席,后参与创办“华侨保险”,成为新马华人金融业的先驱。此外,他还成立学会社团,创办报纸杂志,开办华语学习班等。
林文庆也是个政治家、改革家,在1989年出任“华人改革党”领导人时,他发起“剪辫子运动”、“反赌博场”、反对妇女裹足、反对吸鸦片,以及破除旧习、复兴儒教等活动,推动南洋华人社会移风易俗。也因为他倡导女子教育,发起创办新加坡第一所女校“中华女校”。与宋鸿祥、阮添筹合称为新加坡“维新三杰”;也与伍连德、宋旺相三人,并称为“海峡华人三杰”。担任厦大校长期间,他于1926年组建国学院并亲任院长。林文庆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曾任新加坡立法院华人议员、市政府委员、内务部顾问、中华总商会副会长等职。
林文庆是著名侨领、老同盟会员黄乃裳的女婿,防疫专家伍连德是他的“连襟”,他是钢琴家殷承宗的姑父。1906年,林文庆与黄乃裳的长女黄端琼结为伉俪。伍连德就是在林文庆家中,第一次见到了后来成为妻子的黄淑琼。
林文庆,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并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他是孙中山的私人秘书兼保健医生,还是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的领袖。1912年民国建立,林文庆曾任内务部卫生司司长,后于1916年任外交部顾问;由于他精通英文,孙中山致国外政要的函电不少出自他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游走于边缘的时代巨人”来定义林文庆这位新加坡华人史上传奇人物、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暨创校校长,是相当到位的,但愿将来有更多有关林文庆的历史真相被还原,也需要被还原!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