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等关税开征,世界各国对待美国的策略也从一开始的震惊不明朗,变得愈发清晰起来。
2025年4月2日,随着特朗普加征对等关税,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10%基准关税,并对我国、欧盟、越南等经济体实施差异化高税率,这一策略迅速引发全球贸易体系震荡。
作为国际贸易规则的破坏者,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迫使各国调整策略,或强硬反制,或迂回周旋,或借势重构产业链。
今天,作者会通过梳理各国应对措施,试图分析背后的经济逻辑和地缘考量。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面对美国的对等关税,各国由于自身的经济情况不同,在面对美国关税上,都各自有各自的“小九九”。
其中我国采取的措施,可以说是目前其他国家中,最强硬的,也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强硬的反制组合拳。
面对美国的关税,我国也采取了反制措施,对美施加对等关税。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加征84%关税,其中就覆盖农产品、能源、消费品等关键领域,这将直接冲击美国农业等优势产业。
除此之外,我国还对稀土施加了管制措施。这也会精准打击美国军工行业和半导体产业链。
另外,在法律和外交层面,我们也做出了回应。向WTO提起诉讼,并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11家企业纳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并暂停了6家美企产品输华资质,形成了法律加产业加外交的多维度威慑。
这是我国史上对美关税最强硬的一次反制措施。
而其他国家的应对策略,则要耐人寻味很多。
其中加拿大目前就仅仅只是针对美国汽车关税,对不符合《美墨加协定》的美国进口汽车征收25%对等关税,同时也为本土车企提供豁免框架,以保护加拿大本土的就业与供应链稳定。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欧盟。欧盟对美也采取了反制措施,但相对来说就要温和许多。
欧盟计划于4月9日表决针对美国钢铝关税的反制措施,拟对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税,并威胁对美国科技巨头征收数字税,利用市场杠杆施压。
其中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经呼吁欧盟企业暂停对美投资,并以经济“冷处理”的方式来对抗美国的保护主义。
冷处理的本质,其实就是谈判,就是谋求达成协议。
欧盟作为世界上第二大消费市场,可以说是这一轮美国关税之下,最有话语权的经济体,但欧盟这一次的态度,显然不够强硬,欧盟内部的理性派和鸽派太多。
除了欧盟和我国采取了对应的反制措施之外,其他国家相比之下,对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强势的点。
其中澳大利亚总理更是直接表态,澳大利亚不会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称这是为了避免走向“争相竞价”的负面循环。
作为美国的邻居,墨西哥也不得不放弃“以牙还牙”。墨西哥对美国的依赖非常深,面对美国关税,墨西哥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尽量迎合美国。
墨西哥计划通过调整供应链和深化《美墨加协定》合作,以规避美国关税的冲击。
越南在这一次的表现当中也非常值得玩味。
根据特朗普的发文,越南在4月4日就和特朗普通话,并准备取消对美国的所有关税,以换取美国降低对越商品关税。
目前越南的副总理更是亲自跑到美国,准备和特朗普当面谈判签订协议。
越南在这一次的对等关税中,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低姿态。之所以这么低姿态,那是因为今时今日的越南,对美国的依赖就如同2018年之前的我们。
目前越南商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就是美国,而我国又是越南的最大进口地,越南可谓是站在中美之间。
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转站,越南在过去承担着“规避关税”的重担。
只不过随着美国对越南也加征关税,越南没了过去的红利,目前外贸又高度依赖美国,也不得不服软。
对我们来说,由于我国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制美国的;因此当然也希望其他国家效仿我们,和我们站在同一阵营,应对美国关税。
这样一来,美国就会非常被动。
但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各国所采取的态度都不相同,最大的趋势,还是倾向于“冷处理”,或者试图就美国进行贸易磋商,以达成协议进行谈判。
而我们对美采取反制措施,其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谈判。只不过强硬手段换来的谈判,才能够拥有最大的主动权,尽可能为今后双方的谈判,掌握更多优势。
美国作为世界上仅次于欧盟的消费市场,并且还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逆差国,这就注定了美国是最大的甲方。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美国一加征关税,全球股市都一片哀嚎。
哀嚎的本质,也表明了特朗普这一次错的离谱。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本质上是通过单边施压重塑贸易规则。但这已经被历史证明了高关税是不可持续的。
未来全球经济能否避免滑向“新冷战”,就取决于大国能否回归多边主义的框架。
否则,美国也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