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到中国冲击:今天的美国关税,背后只关乎两位经济学家

旭升财研社 2025-04-12 11:48:03

理念不同,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在一百年前的欧美,贸易理念其实就已经存在分歧。

一个世纪前,美国正盛行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自建国后,关税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当时的美国毫无保留地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其策略可以追溯到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一直到1913年,此后的美国开启联邦所得税,同时大幅下调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才走向了历史。

所以严格意义上,特朗普在宣布关税政策时,提及1913年,并说要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确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这不是特朗普对等关税正确的理由,但的确给了特朗普一个所谓的参考:高关税造就了最初的美国,也让美国第一次伟大,而且还意味着不需要征收联邦所得税。

当时的美国在依赖关税作为主要财政来源的时候,大西洋彼岸的英国,其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已经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这套理论最早是在1817年就已经提出。背后的含义也非常简单:各国因为自然资源、人口创造力差异,在生产某些产品上各有所长。

广义上说,如果每个国家都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然后进行自由贸易,那么整个世界以及每个国家本身的生活都会更好。

但如今距离比较优势理论两百年过去了,全球化早已经不是李嘉图当时所理解的那样。

另一位大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他在临死前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原来造自行车的现在开始造飞机,原来造飞机的应该造什么?

这句话更好的理解可能是放在我们自己身上。

过去我们刚刚对外开放的时候,我们和欧美的产业链并不冲突,他们造汽车、飞机,我们组装手机生产袜子。

但今天,当我们也开始造汽车、飞机,甚至还要组装手机生产袜子的时候,那么原先发达国家可以开始造什么?

过去的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当我们可以造汽车的时候,欧美也许已经可以生产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但今天技术的变革已经放缓,当我们的产业链开始挤压欧美的产业链时,分歧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当然比产业重合更可怕的还是,我们的生产能力太强,而消费能力又太弱。

这是今天中美乃至中欧贸易分歧的本质原因。

最重要的是,自比较优势理论出现的两百年时间里,全球没有真正一个国家实施了严格意义上的零关税,各国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亦或是为了保护本国消费者的利益,在不同的产业领域,依然有较高的关税。

而特朗普的出现,则是将这种关税不断放大,乃至到了一个所有国家都诧异的地步。

这背后不仅仅是中美工业化重叠,还有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问题。

去年我国的贸易顺差是接近1万亿美元,而美国去年的贸易逆差则是1.2万亿美元。

看中美直接贸易额,去年美国给我国提供了3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如果算上东南亚经济体的“中转”,我国去年赚的贸易顺差当中,至少有5000亿美元都是由美国提供的。

这就是双方最直接的分歧。

美国前贸易部长曾说,世界无法接受我国每年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为什么无法接受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大卫·奥托所提出的“中国冲击论”。

2001年,在全球聚焦于911事件余波之时,我国也加入了WTO,这让我国商品能够相对自由地进入美国市场,这也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

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加入WTO的最大受益者。当时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沿海工厂,为美国消费者生产更廉价的出口商品,美国的生活水平更好了,而我国大量的农村人口也能够满足温饱,并有一份工作。

这是一个李嘉图口中“比较优势”非常典型的例子。

我国因此赚取了数万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又用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再投资回美国,这样有助于降低利率。

在过去这套玩法之下,美国是赢家,我们也是赢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院大卫·奥托的研究,到2011年止,在这场我国商品冲击中,已经导致美国流失了约240万个工作机会,且这些冲击主要集中在美国铁锈地带和南部地区。

在去年,这位经济学家又进一步给出了新的分析,那就是特朗普的关税策略,提高了特朗普在2020年大选中的支持度。

这一切,可能是特朗普提高对华关税的根本原因。

从过去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今天的中国冲击论,时代在变化,机会也在发生变化。

当美国发现,原来造自行车的,现在也可以造汽车甚至是飞机的时候,那么此刻,我们多生产的商品,就是美国损失的工作机会。

至此,比较优势理论开始崩塌。

大卫·奥托提出的中国冲击论是否正确,这并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这给了特朗普一个几乎完美的理由借口,以对华加征关税,来解决美国内部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我们的商品应该卖给谁,这不是由特朗普说了算,应该由美国消费者说了算,哪里的商品便宜,自然就应该购买哪里的商品。

强行以关税提高我国商品的成本,最终损失的,只会是美国自己。

戏剧性的是,从全球化到贸易保护主义,背后是两位经济学家的理念;而从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背后同样也是两位经济学家的理念。

时间已经证明,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而时间同样还会证明,大卫·奥托是错误的。

end.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