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之时,举国为之沸腾,著名记者陈正青也在那时按下了快门,留下了那张经典的照片《开国大典》。
随后这张照片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无数媒体广泛使用,可以说是举世闻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张照片,也有不少细心的朋友注意到,这张照片当中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朱老总。
按理说作为紧随着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朱老总当时应该是站在毛主席身边的,可是在这张经典照片里却看不到朱老总的身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记录下新中国成立的瞬间
1949年9月,随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著名记者陈正青被选为政协会议新闻处采访科的一员,担任此次政协会议以及新中国成立的摄影工作。
陈正青是中国著名书法家陈仲经的儿子,1936年10月,年仅19岁的陈正青离开家乡,赶赴西安。
在西安,他见到了自己的姐夫王子安。王子安是当时的陕西省议员,同时也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机要秘书。
在王子安的介绍下,陈正青认识了叶剑英。经叶剑英举荐,陈正青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9月,陈正青加入西北战地服务团,跟随部队转战陕西、山西、晋察冀等地,在此期间历任戏剧队队长、编导等职。
1944年底,陈正青返回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担任研究员。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陈正青被调往东北,历任辽宁省文工团副团长、嫩江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在四平保卫战时,还担任了三区区委书记。
1946年,陈正青被调往东北画报社任出版科科长和采访科科长,在此期间拍摄了大量关于东北解放战争的照片。
有这么丰富的履历,陈正青毫无疑问是当时政协会议新闻处思想、文化、技术水平最高的摄影师。
陈正青也没有辜负全国人民期望,在当时发出的175张新闻照片当中,出自陈正青之手的就高达56张。
毛主席当选新中国主席的瞬间、会场挂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瞬间,都是由陈正青记录的。
而当开国大典来临之时,陈正青也是三位获准在天安门城楼上拍照的中国记者之一。
当时,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人数超过了600人,由于人数太多,令狭窄的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变得特别拥挤。
当毛主席走到话筒前时,陈正青为了找到最好的拍摄角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那就是倚靠在离毛主席最近的汉白玉栏杆上,然后将上半截身体尽可能地往后仰。
由于陈正青全神贯注地进行着摄影工作,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上半身已经完全悬空在栏杆之外,极有可能跌落下去。
随后,毛主向在话筒前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陈正青也在毛主席话音刚落之际,按下了快门。
当时,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陈正青的这一危险动作,只有站在毛主席身边的朱老总看到了。
为了保护陈正青不跌落下去,朱老总一个健步向前,扶住了半悬在空中的陈正青,因此遗憾地错过了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
虽然朱老总自己出镜了,但是他保证了陈正青安全地按下快门,成就了《开国大典》这一张永世经典。
二、苏联记者拍摄到了这一惊险一幕
在开国大典之时,除了三位中国记者,还有一位苏联记者也获准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拍摄。
这位苏联记者带来的是一台彩色摄像机,他由斯大林直接派遣,专门来拍摄开国大典的彩色纪录片。
中央得知他拍摄的是彩色纪录片,都非常重视,允许他在各种地方拍摄,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重要领导人也对他的拍摄非常配合。
在天安门视野最广的位置,工作人员还特地为他搭了一个高台。
这位记者的工作热情非常高,一整天都忙上忙下的,拍下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留下了几十盒沉甸甸的胶片。
中苏两国领导人都对开国大典的彩色纪录片充满期待,然而几天后,意外发生了。
这位苏联记者当时把这几十盒胶片都堆放在了宾馆的一个房间里,由于胶片极其易燃,不久就引起了火灾。
虽然消防员们全力扑救,但是这些珍贵的胶片大多数不幸被焚毁,仅仅留下了几盒被抢救了出来。
周总理在得知这件事后,不禁“啊”了一声,然后沉默了非常久的时间,足可见他对这一事件的遗憾之情。
2019年,俄罗斯联邦档案部门公开了以那几盒被抢救出来的胶片为基础剪辑出来的档案影像,第一次以彩色影像的方式还原了新中国成立的这一伟大时刻。
而其中就能清楚地看到,在毛主席讲话时,有一个记者半截身体探出了栏杆,那人很明显就是陈正青。
三、油画《开国大典》弥补了朱老总的遗憾
1951年,在建党30周年来临之际,中宣部、文化部决定举办一场党庆画展,主要内容就是我党历史中的重要时刻。
中国革命博物馆立刻组织了几十名著名画家创作了好几个月,完成了近百幅革命题材绘画作品。但是展出时发现,这些作品中竟然没有一幅是反应开国大典这一最重要时刻的。
于是,在1952年时,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绘制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
而中央美术学院则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当时年仅37岁的画家、教授董希文。
为了完成这幅作品,董希文研究了大量关于开国大典的照片、电影和报道。但是研究的结果并不如人意,因为照片所抓拍的瞬间,并不能把人拍全,比如朱老总就没有出现在照片中。
在董希文的构思当中,这幅作品必须同时包括新中国开国领导集体和广场上的人民群众。
为此,董希文对绘画的结构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先是将本来挡在毛主席右侧的柱子抽掉,以让视野更加的宽阔;然后将毛主席画在画面的中央,其他开国领导人们则画在左侧三分之一处;最后再在右边画上广场上的人民群众。
最终,董希文运用他高超的画技,在三个月之内就完成了这幅长4米、宽2.3米的巨型油画《开国大典》。
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看到这幅油画时都非常满意,毛主席更是兴奋地称赞道:“是大国,是中国!”
油画《开国大典》弥补了朱老总在照片《开国大典》中未能入镜的遗憾,同时也展现了照片所不能展现的历史风貌,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永世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