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而去

武桓社会趣事 2024-10-26 13:52:49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晴

昨晚看了一下电影《乘船而去》,它的拍摄地点在浙江的湖州的乡下,这是导演陈小雨的家乡。江浙一带的乡村一直都是比较富庶的鱼米之乡,不同于过去大多数电影中展现的乡村贫困、闭塞、落后的面貌,而是比较舒适的一个江南水乡。

浙江这边的农村很早就比较完善了,包括运河从古代就给江南人创造了方便进京赶考的机会、去远方做生意的机会,不要说现在两小时经济圈。

确实过去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农村,更多的是同一个类型的贫困落后的农村,其实中国那么大,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都是完全不同的。我去过很多城市和农村,很多地方都是不一样的。

特别是浙江湖州这些年发展非常快,湖州以绿色智造为主线,推动传统家居纺织产业转型,培育壮大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战略产业。湖州是唯一以绿色智造为主题的全国试点示范城市,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我们恩施都在努力学习湖州经验。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是非常好的。

该片讲述了一个淡淡的关于告别的故事,叙事含蓄、平静如水。该片的主人公是独自生活在运河边农村的老太太周瑾,她突然被确诊脑瘤,漂在外地的子女不得不回乡照顾。

大女儿苏念真在上海经营留学咨询机构,正在经历第二次离婚,她坚持要给母亲最好的治疗;小儿子苏念清是个四处漂泊的导游,他支持母亲放下,接受无常。在死亡面前,周瑾本人也在寻找着精神的归宿。

人要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呢?当人老去,身体衰弱,患病,住进医院,吸着氧气,没有意识地活着,真的还重要吗?

电影最后的部分,母亲周瑾在一个夜晚中拿掉了自己的氧气面罩,试图主动离开,那时的她或许不想这样悲哀地活着,活着如同死去,只是在病床上维持着基本的生命体征,不像真正的生活。

此时她的儿子察觉到这一切,他定睛思索了几秒钟,帮母亲把氧气罩戴了回去,此时的儿子面对如此艰难的道德困境,依然选择了最普世的一种结局。这是理性和感性之间的一种僵持,是一种儿子想要支持、尊重母亲的意愿,但是他的手不受控制,还是选择给母亲续命。

做为一个医生,我见到过很多重症监护室里的老人吊着盐水吸着氧气,痛苦地没有尊严地活着,似乎全世界都希望他活着,只有他自己希望自己死去。那样的活着徒增痛苦,其实这些老人厌弃靠医学维持的失去尊严和活力的生命。

这是有关人的存在本身的问题。试想:如果有一天你只是作为碳基生物维持着体内一切生理反应的运转,但你已经失去了自主的行动,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作为主体的你,那么你将如何存在呢?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电影最后母亲周瑾的病榻外传来新生儿的啼哭,生与死的交替在这一刻似乎完成闭环,死亡就是代表结束吗?或许那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人一生被生死、名利裹挟而不得自由,然而在面对死亡这个终极命题时,遵循内心的声音,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这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我们一家有四个老人,我的父母和公婆,都已经七老八十了,他们年纪大了,身体都在走下坡路了。特别是我的父母频繁地出入医院,饱受各种疾病的折磨。而我们又都要上班,因此我们总是请护工来照顾他们。下班了就去看望。

最开始我也挺焦虑的,总是在纠结要不要专门请假去照顾老人。后来发现在单位一个萝卜一个坑,你请假了,事情还得等你回来自己去做。再说老是请假,工资奖金都没得拿,而现在正是家里需要用钱的时候,老人住院看病要钱,孩子读书要钱,我们还得拼命挣钱。

现在不焦虑了,每次请护工照顾生病住院的老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这也挺好的。再说父母患的慢性病,得慢慢治疗、慢慢调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现在我为了照顾父母,每天往返于单位、医院、家中,几乎放弃了各种社交,下班后基本不会出去应酬、吃饭,每天都在奔波,但我并不焦虑,人老了总会有各种疾病缠绕的,我们做儿女的尽力照顾就好了,没必要为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这样的日子也挺好的,避免了那些无效社交。

我和先生也还挺幸福的,很多同龄人的父母早已去世,而我们的父母双全,他们也曾经很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能活着一天都是赚了一天。因此,我们做儿女的在老人暮年的时候多陪伴、照顾就行了,尽量不留遗憾吧!

我们都还计划着过年的时候把父母和公婆带出去旅游,比如成都、重庆之类的大城市,和我们恩施吃的口味相近,这些城市又比较悠闲。老人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些年,我们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带着他们一起出去看看、走走、玩玩。

我的父母和公婆他们也看得挺开的,前些年就把自己的墓地买好了,公婆连棺材都准备好了,墓地也带我们去看了,在这方面,老人们都很豁达,他们不愿意自己百年之后给儿女添麻烦。

老人们用日常买菜的口吻说起关于死后的事情,安排好后事,无异乎对我们后人进行一场精神脱敏,当那分别的一天到来的时候,后人们不至于伤心欲绝。其实,死亡不应该被忌讳谈论,正视这个每人都必然会走到的终点,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谈论人是否有权利决定自己的死亡。而人选择如何死,某种程度上,也昭示着他在怎么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