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至22日,2024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第六届精准医学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主办。为期3天的论坛大会共设立43场专业活动,涉及精准医学前沿分享、学术交流、技术培训、政策宣讲、成果转化、产业融资、科学普及等多个领域,深度透视中国精准医学发展,全方位为生命健康科技和产业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权威指引,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论坛由《百家争鸣》主题论坛+《科学头脑风暴》主题论坛组成。在《百家争鸣》主题论坛里,以“创新精准医学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11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们围绕新时代精准医学科学前沿战略及组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与临床应用进行系统化的深入探讨。在《科学头脑风暴》主题论坛,院士专家们围绕近年来多组学技术研究、分子技术、生物医药技术、临床研究等在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基础研究、重大疾病预防及治疗等方面取得重大前沿进展、应用及成果推广展开深入探讨,从不同行业界别的角度为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建议,指引精准医学创新发展。论坛还为2023年度广东省精准医学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及个人成果进行了颁奖。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在《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报告中提到,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面对的是中国人群的十大疾病所对应的器官开展相应的蛋白质组研究,立足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从大科学到小科学再到大科学循环的螺旋式发展。贺福初非常希望能够将这样的基础性成果用于未来的肿瘤诊断和治疗。目前,他们研究团队在一个胆固醇代谢从编程的重大发现当中,蛋白质组学发现了胆固醇代谢的重编程并证明其中的一个分子具有靶向治疗肿瘤的增殖和转移效果,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这样一个实践表明了一个新时代开启,这个时代就是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精准医学时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在《驱动食管癌前病变演进的基因组改变》学术报告中提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预计2040年我国肿瘤患者将达4亿。由于大多数肿瘤起病隐匿,我国肿瘤患者早诊率低、治疗效果差,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目前亟需研发有效、经济、操作性强的肿瘤早诊早治的检测技术,以实现降低肿瘤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总体目标。本次报告揭示了人体正常细胞基因组变异模式(Nature)以及人体食管癌变过程体内微环境动态改变机制(Cancer Cell)的基础上,对驱动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癌变的基因组突变的进一步系统性解析,介绍了食管癌发生发展的机理以及影响食管癌病变的重要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在《先进生物材料之智能抗菌》报告中提出建立的生物适配理论,扩展了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理论体系。对新一代生物材料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该理论指导下研发成功的大缺损骨再生修复产品转化应用于国内外临床,解决了承重骨大缺损再生修复国际难题。“举个例子,比如关节坏了,当前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植进去一个金属关节,病人马上就可以从不能走路变成能走路。但金属在人体中始终是异物,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王迎军说。发明的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的意义在于,让人体损坏的组织自己再生、修复,而不是被别的物质代替。此外,王迎军发明的个性化精准修复成套技术,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可降低手术难度,提高修复精准度,使很多复杂难治病症得到治疗,提高病患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社会经济效益。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作了题为《中枢神经再生与临床转化》的报告,在报告中说道,聚焦这一神经科学的热点和难点,他带领团队开发运动、光疗等物理手段,并利用枸杞等天然植物活性成分,结合纳米材料、干细胞等策略,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抑郁障碍、脊髓损伤、视神经损伤等疾病的神经保护和再生研究,初步阐明了新型非药物干预策略对中枢神经损伤和疾病的改善疗效和分子-环路机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成立为引子,以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工作为例,介绍了中国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根据自己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介绍由入侵、转录复制、组装和释放组成的病毒的生命周期,着重介绍了手足口病毒EV71和CVA16病毒颗粒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的解析过程,并利用蛋白质结构实体模型,展现了冠状病毒关键蛋白质复合物的装配过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卫在《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报告中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他认为,在人类的肠道中,居住着数以万亿计的肠道微生物,即肠道菌群。尽管“微”不足道,但它们实则深入地参与到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与人体的健康或疾病状态息息相关。根据医学界研究,如果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引发代谢紊乱、胃肠道疾病、免疫失调、甚至神经系统疾病。陈卫表示,平衡的肠道菌群能够利用膳食纤维作用于人体器官,缓解结肠炎、Ⅱ型糖尿病,以及多种非传染病风险。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有望引领未来健康新趋势,应当重新认识营养与非营养的边界,重视肠道菌群的“桥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超作《高通量测序与法医DNA数据库》学术交流报告。作为DNA鉴定专家之一,他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群体多态性差异特征,获得了杂合度、个体识别力、突变率等法医学应用关键信息,为DNA检验个体认定、亲权鉴定和DNA数据库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对我国DNA数据库建设基因座选择、建库标准和质量控制提出系统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作题为《天然药物的发展机遇》报告。他说,传统的化学制造过程往往伴随着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在全球“双碳”战略背景下,绿色化学已成为了制药和功能材料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化学的实现迫切需要实现对药物和功能材料制造过程的精确控制,因而发展“精准化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在《糖尿病精准诊治新探索》中提到,在各种代谢疾病当中,糖尿病是我国上升最快、危害最严重、最紧迫的健康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948.4万人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失明、肾衰、中风、心梗、截肢,平均寿命缩短9年。当前我国对糖尿病的防控表现为三个“1/3”。糖尿病的知晓率比较低,仅有1/3,已诊断糖尿病只占到了1.25亿糖尿病患者中的38%;已经确诊的糖尿病的治疗率,仅有1/3;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也只有1/3的人血糖水平得到了控制。本次报告贾院士讲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实现糖尿病精准诊治的过程。有效治疗糖尿病。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在《肿瘤诊疗与分子医学》报告中提到,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了基于核酸适体的分子分型策略,实现了个性化治疗。他强调,精准诊疗的发展依赖于对疾病多参数表征的深入解析,预示着分子医学与临床研究型医院将共同引领健康中国时代的新纪元。通讯员:科记协责编:郭静图片:通讯员提供文字审核:郭静
多位院士齐聚广州,共论精准医学发展
郭静趣话康美
2024-09-21 08:11: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