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物之范仲淹

若尘评影剧综 2023-02-11 06:44:02

大宋三百年第一人。

早期的范仲淹嫉恶如仇,在他的世界里黑白分明,他看不惯首相吕夷简,于是三番五次的弹劾他,再加上之前逼太后刘厄退位等君子行为,使其屡次被贬出京城,虽然仕途不顺,却为他积累了极高的人气,成为仁宗年间少壮派的领袖,而他在当地方官的时候,泰州修筑堤坝,苏州兴修水利,不仅为当地百姓办了很多实事,更是为他赢得了空前的名声。

宋朝与西夏战起,群龙无首,关键时候,范仲淹与韩琦临危受命,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对抗李元昊,韩琦主攻,范仲淹主守,他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大兴寨堡,在固守基础上再稳步推进,虽然短期收效甚微,但极大的遏制住了西夏军队进攻的步伐,以至于他所统辖的地区西夏军队都不敢轻易侵犯,直至西夏与宋朝签订和议,西北战事暂停。

回到京城后不久,庆历四年,由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开始施行,他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除了府兵法太过极端,其他都被仁宗采纳,可惜新政在推行不到一年多就告失败,范仲淹也再次被贬到地方,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京师,直至死去。需要指出的是,宋朝优待士大夫,一般宰相贬官后到老年都会被皇帝召回,例如大恶的丁渭都可以回开封养老,而范仲淹却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这就要牵涉到一个极其深刻的问题,范仲淹心怀天下,兼济苍生,但他不是当朝皇帝需要的那个“官”,也不是大多数同朝为臣的士大夫需要的那个“同事”,他的人品、功绩都让他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靶子,直到他死去的时候也不被那个年代全面认可。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他曾经年少轻狂过,也在受过多次打击后变得现实,明白了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有时候也必须做出一些妥协,但本质上,他一直保持着一个君子的做派,修身,治国,平天下,他比其他很多所谓的君子看的更高更远,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去纠缠谁对谁错,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去做实事上面,西北对抗西夏时,也许他的策略比较保守,但事实证明却是最有效消耗西夏国力的手段,几百年之后,明朝晚期的基石孙承宗也是采用类似的手段打造了关宁防线,扛住了后金努尔哈赤的进攻,在这方面,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并不比韩琦要差,从长远角度考虑,甚至比韩琦还要高出一个档次,可惜范仲淹太君子了,他推掉了可以统领那个时代朝堂的机会,而把韩琦也拉上来成为可以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事实上,那个年代朝廷一直没有绝对的领袖,这也为庆历新政的失败埋下了祸根,要知道,君子都是不屑于结党,也不肯屈居于别人之下,更何况是韩琦这样不世出的人才,没有领袖的结果就是谁也不服谁,即使范仲淹想维持住这种局面,依然无法阻止被小人陷害,君子集团彻底溃败被赶出京城,宋朝年间实力最强大的文官集团在政治上宣告全面失败。

再来看庆历新政,虽然他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也提出了方针,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的对策,甚至只是喊喊口号,这就比后来的“熙宁变法”要假大空,而且庆历新政只是照顾到了上层的、国家级别的利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底下阶层的命运,忽视了最底层,缺乏群众基础后,失败在所难免。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范仲淹并没有带给宋朝政体、国体、社会的大革新,但他仍然是那个年代站在最高峰的唯一一人,他的伟大在他刚死的时候没有引起波澜,却在后世,尤其是宋朝国力越来越衰败的后期成为了不朽的传奇,并口口相传,以至于只要说到你是范公的后代就会被刮目相看,这样的人物,人们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去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捧上神坛,可叹的是相似悲剧仍然被历朝历代、反复不断的重演。

但无论如何,范仲淹的这种家国情怀都让他站到了封建社会思想最顶级的高度,他的远见,他的胸襟,他的行为,无不是几千年来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鼓舞和感动了多少读书人,让他们矢志不渝的去追寻、去探索救国、治国之道,范文正公,无愧于大宋三百年历史的第一人。

0 阅读:21
若尘评影剧综

若尘评影剧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