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把他的官职放到现代,可能你比他还疯

丁一丁北 2025-01-02 19:24:54

为什么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把他的官职放到现代,可能你比他还疯

世人都说,古代读书人最风光的时刻,莫过于金榜题名时。可是你可曾听说过,有人因为考中功名,竟然疯了?

在《儒林外史》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秀才范进,在得知自己考中举人后,不但疯疯癫癫,还差点闹出人命。更有趣的是,他那位平日里看不起他的岳父,在得知女婿中举后,态度竟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官职,能让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失去理智?如果把范进的官职放到现代,又相当于什么级别?他后来的官场生涯,又有着怎样有趣的故事?

老而不死是为贼:范进的悲惨前史

要说范进这个人,在当地可谓是个活生生的笑柄。五十多岁的人了,挂着个秀才的名头,却穷得叮当响,连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

当地人都说,这范进啊,年轻时倒也体面,家里还有几亩地,虽说不富裕,倒也能过得去。可就是死磕科举,把老本都耗光了。一次不行就算了,他倒好,考了整整二十年!

那些年,范进为了省钱买纸墨,一日只吃两顿饭。就连他那位开肉铺的岳父胡屠户,见了他也是冷嘲热讽:"我那女婿啊,就是个不思进取的废物,整天就知道啃书本,连肉都舍不得买一斤!"

每到乡试放榜的日子,街坊邻居就爱看热闹。他们总是嬉笑着问范进:"老范啊,这次榜上可有你的名字?"范进总是唯唯诺诺地回答:"不敢劳您挂念,小人又是名落孙山。"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范进在街上走,见了人就点头哈腰。不管是商贾还是地主,他都要笑脸相迎,还得说上几句奉承话。有时候遇到地方官员出行,他更是要站在路边,弯腰90度鞠躬。

有一次,范进在街上遇到了本地的张乡绅。这张乡绅素来看不起他,可范进还是笑脸相迎:"张老爷金安,小生有礼了。"张乡绅看都不看他一眼,直接走了过去。旁边的小贩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每到月底,范进最害怕的就是去岳父家。胡屠户总是当着众人的面数落他:"你说你,五十多岁的人了,还在考功名,也不怕人笑话!你看看人家王举人,你这个年纪的时候,都当上县太爷了!"

范进的日子过得实在拮据。他住的是城郊一间破旧的草房,冬天下雨漏水,夏天透风漏气。他的书房里,除了一张破旧的书桌,就只剩下几本发黄的四书五经。

街坊邻居都说,这范进呀,活得真是太憋屈了。白天要忍受众人的嘲笑,晚上还要挑灯夜读。有时候实在没钱买油,就在月光下背书。邻居们经常能听到他在夜深人静时念着"子曰"、"诗云"。

就这样,范进一边忍受着生活的窘迫,一边坚持着自己的科举梦。他的名字每年都会出现在考生名单上,却从来没有出现在录取名单上。直到这一年,命运之神终于向他眷顾了一回。

一朝中举天下知:从疯癫到得志

那是个寻常的秋日清晨,范进正在院子里收拾破旧的书桌。突然,隔壁的王老汉一边跑一边喊:"范兄,范兄!你中了,这回真的中了!"

范进连连摆手:"王大哥,莫要取笑小生了。这二十年来,每次放榜您都这样说。"王老汉抓着范进的手,激动地说:"这回是真的!我亲眼看到的,衙门口贴的告示上白纸黑字写着呢!"

一听这话,范进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他跌跌撞撞地往衙门口跑,一路上磕磕碰碰,把膝盖都磕破了。到了衙门前,只见告示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乡试中举:范进"。

这一刻,仿佛天旋地转。范进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口中念叨着:"我中了?我真的中了?"周围的人群渐渐聚集,有人认出这就是那个老秀才范进,纷纷向他道贺。

可范进却突然站起来,扯开嗓子唱起了小调,边唱边跳。路过的行人都驻足观看,有人笑说:"这老范怕不是疯了?"

消息很快传到了胡屠户家。那个常年看不起女婿的岳父,一听说范进中了举人,立马换上新衣服,带着一大包肉就往范进家跑。

胡屠户到的时候,正看见范进在院子里手舞足蹈。他连忙上前拱手作揖:"贤婿啊,恭喜恭喜!"范进却指着岳父的鼻子大笑:"你是谁啊?我可是举人老爷,你这样的屠夫也配跟我说话?"

这时候,郎中和几个邻居也赶来了。郎中看了看范进的症状,对胡屠户说:"令婿这是喜极而疯,需要当头打一掌才能醒过来。"

胡屠户一听要打举人老爷,吓得直摆手:"这可不敢不敢,打了举人老爷,可是要下十八层地狱的!"最后还是郎中一掌拍在范进后脑勺上,范进这才晕了过去。

等范进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屋里已经换上了新被褥。院子里站满了前来道贺的街坊邻居,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礼物。

那些曾经对他冷眼相待的人,现在都笑脸相迎。就连当初对他爱理不理的张乡绅,也派了管家送来贺礼,还说要请范举人去府上赴宴。

范进家门口车水马龙,贺客不断。有送米的,有送布的,还有送银子的。短短几天,范进家就添置了新家具,请了几个仆人。那个破旧的书房也修缮一新,挂上了"举业有成"的匾额。

最让人称奇的是他岳父胡屠户的变化。从前总说女婿是个穷酸秀才,现在见了范进却变得毕恭毕敬,见人就说自己女婿是个才貌双全的举人老爷。每次来看女婿,都要提着上好的肉,还要叮嘱女儿好好伺候举人老爷。

幕后推手:清流派大佬周进

中举之后的范进,正准备安心读书备考明年的会试。谁知一位不速之客的到访,却让他的仕途从此开启了一段传奇。

那日范进正在书房温习功课,家仆来报,说是有位姓周的大人来访。范进听说是京城来的大人物,连忙出门相迎。只见门外站着一位衣着华贵的中年人,正是当朝名臣周进。

这周进可不是普通官员。他是朝中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专门与当时朝中的严党对着干。他这次来,就是为了笼络江南一带的新科举人,好在朝中对抗严嵩一党。

周进对范进说:"闻听先生高中,特来拜访。"范进受宠若惊,连声说不敢当。周进却说:"我观先生文章,颇有大家风范。来年会试,可去寻我。"

这番话传出去,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要知道,在明朝中期,朝廷派系之争可是件大事。周进这样的朝中重臣,居然亲自来拜访一个新科举人,这可是天大的面子。

从此,范进在当地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那些原本对他还有些轻视的本地乡绅,现在见了他都要毕恭毕敬地行礼。就连当地知府见了他,也要客客气气地叫一声"范先生"。

有了周进这个靠山,范进的仕途一路顺遂。第二年会试,周进果然暗中相助。范进不负所望,一举考中,成为贡生。接着在殿试中,又蒙圣上青睐,被点为进士。

朝中大臣们都说,这位年近花甲的新科进士,能有如此际遇,全靠周进提携。但实际上,周进看重的不只是范进的才学,更看重的是他能为清流派增添一份力量。

在当时的朝廷,清流派与严党的争斗可谓是明争暗斗。周进深知,要对抗严嵩一党,光靠朝中现有的力量还不够,必须网罗各地人才。范进虽然年纪大了些,但正因为饱经沧桑,反而更懂得为官之道。

周进为范进铺路,先是让他任职都察院,做了个七品御史。这御史虽然品级不高,但却是言官,能够直接向皇帝提意见。范进在任上屡次上书,弹劾严党官员的不法行为,为清流派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周进又举荐范进出任山东学道。这个职位虽然远离京城,但掌管一省教育,实权不小。范进在任上大力整顿吏治,严查科场舞弊,被当地百姓称为"清官"。这些政绩,都为清流派在地方上赢得了不少支持。

平步青云:从七品到四品

谁能想到,那个当年在衙门口疯疯癫癫的范进,如今已是朝廷四品大员。这一路升迁,可真是说来话长。

初入京城时,范进被派到都察院任职。这都察院是个有意思的地方,虽然品级不高,但却是朝廷"耳目"。范进一入职就碰上了一件大案:有人举报某位大员在地方上横征暴敛。

这位大员是严党的心腹,一般的御史都不敢碰这烫手山芋。可范进却三天两头往皇帝面前递折子,非要查个水落石出。那些年轻御史都说:"这老头子不要命了!"

结果呢?这一查还真查出了名堂。那位大员不但贪污受贿,还结党营私,朝廷震怒,直接把人打入大牢。这一仗,让范进在京城打响了名号。

后来朝廷要选派山东学道。这学道是个技术活,既要懂教化,又要会办事。有大臣推荐范进:"此人年事已高,阅历丰富,正合适教导学子。"就这样,范进离开京城,去了山东。

到了山东,范进可没闲着。他先是整顿科场,发现有人在考试时作弊,当场就把主考官给革职查办了。这事传开后,山东的学风为之一振。

不仅如此,范进还在山东各府州县设立义学,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他常说:"莫要让寒门子弟寒了心。"这话传开后,百姓们都说范学道真是为民做主。

三年任期满后,范进被调回京城,升任通政使司。这可是正四品的大员,朝廷重要文书都要经他之手。从前看不起他的那些京城权贵,现在见了他都要客客气气地喊一声"范大人"。

在通政使司任上,范进处理过一件棘手的案子。有个地方官写了份奏折,说当地闹灾荒,请求朝廷免税。这奏折经过层层转递,到了范进手上。范进仔细一看,发现情况不对。

原来这地方官与当地粮商勾结,故意夸大灾情,想趁机哄抬粮价。范进立即上书皇帝,请派人实地查访。结果真相大白,那地方官被革职查办,粮价也稳定了下来。

说起来也巧,这个地方官就是当年嘲笑范进的某位乡绅的儿子。等他被押解进京时,见到范进还愣了一下:"您不是那个......"范进却不动声色地说:"带下去吧。"

从七品到四品,范进用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里,他走遍大江南北,办过大案要案,也帮过贫苦百姓。那些说他是个疯子的人,现在都说他是个能臣干吏。

古今对照:一个举人有多值钱

世人常说,在明朝考个举人就能飞黄腾达。这话还真不假,单说举人的特权待遇,就够让现代人大吃一惊。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范进中举之前,他走在街上还得给地方官员让路。中举之后呢?就连本地知府见了他,也得客客气气地打招呼。要知道,知府可是正四品的大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却要给一个举人行礼。

再说说举人的"免死金牌"。明朝规定,举人犯了案子,必须经过朝廷特批才能动刑。有一回,范进的一位同科举人不小心卷入了一桩命案。本地官府不敢轻举妄动,得先上报朝廷,等了整整三个月才能审理。

更让人眼红的是举人的"免税特权"。范进中举后,他家的田产全都免税。不光是他,连他的子孙后代都能享受这个待遇。这要放到现在,就相当于一家人永远不用交房产税、个人所得税。

举人还有"优先录用权"。比如地方上有空缺的官职,举人可以优先被选用。这就好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举人都有加分项,而且是大幅加分。难怪范进的邻居们都说:"一朝中举,胜过十年经商。"

在衙门里,举人也有特殊待遇。就说范进吧,他去衙门办事,衙役们都得毕恭毕敬地喊一声"范老爷"。要是换成普通百姓,还得规规矩矩地跪着说话。这待遇差别,就跟现在的VIP通道似的。

在教育方面,举人的子女也有优待。范进的孙子上学时,先生们都格外关照。这不就跟现在的"名校子女优先"差不多吗?只不过古代是"功名子女优先"。

最值钱的还要数举人的"社会地位"。范进中举后,本地富商们纷纷登门拜访,送礼送钱。为什么?因为有了举人的身份,就等于有了"官方认证",做什么事都方便。这就像现在的"红顶商人",有了官方背景,生意自然好做。

说到工资待遇,更是让人咋舌。范进当上通政使司后的月俸,够普通百姓家吃一年的。而且还有各种"额外收入":节日红包、贺礼、劳务费,这些在古代都有,只是换了个说法叫"孝敬"。

最绝的是"终身制"。只要不犯大错,举人的身份就是一辈子的。这可不像现在,干得好能升职,干得不好会降级。古代的功名就是"铁帽子",戴上就摘不下来。

0 阅读:1
丁一丁北

丁一丁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