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兵乓球混合双打中国队出人意料地输掉了金牌,刘诗雯哭了,伊藤美诚笑了,原本“有望拿奥运会奖牌”的她,意外囊获金牌,因此意外蹿红,成为“夺睛”选手。
然而,就是这一笑,其神态之轻蔑,其表情之自傲,顿时惹怒无数中国网友,甚至被群嘲为“阴间笑”。
紧接着,伊藤美诚被扒,她惹怒众人的背后有原因:
什么样的妈,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原来,伊藤美诚自2岁时,父母离异,她跟随母亲生活。妈妈对她管教非常严厉,特别是身为乒乓球运动员的妈妈,在发现伊藤美诚具有打乒乓的天赋后,更是变本加厉,才4岁的孩子,就要求她每天练到1、2点钟。
更不可思议的是,为了达成胜利目标,做妈的不惜在女儿晚上睡觉时,贴在她的耳朵旁边,反复念叨:“能战胜中国的只有你!”
这一幕令人感觉汗毛耸立,被网友戏称为“阴间教育方法”。
并且,在公开采访时,伊藤美诚的妈妈也毫不避讳表达对女儿的高期望:“我希望不是无论如何都想赢中国队,而是把赢中国队当成理所当然。”
哪怕被主持人提醒,该目标过于宏大时,伊藤美诚的妈妈仍坚持认为:如果是为了赢中国队,那就超越不了,目标就是要超越中国队。
一语既出,令人哗然。
为人父母对孩子寄予高要求能理解,但如果父母的要求变得苛刻而离谱,却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难怪伊藤美诚会在赛场上不分场合、不由自主做出怪异的动作和表情了。
且不论伊藤美诚的球技还有多少进步空间,但其人格与人设早已遭到无数人唾弃,而这或也将影响她未来的人生格局。
那些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内心有多苦?伊藤美诚在采访中直言:“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算妈妈,而是一个大魔鬼!”
言语之间似乎没有母女情分,从中也不难看出伊藤美诚内心的苦楚:感受不到妈妈的母爱。
如果从伊藤美诚的妈妈角度出发,她对女儿之所以如此严厉,或也是一种爱的表达。但其实,伊藤美诚的妈妈也好,生活中的其他父母也罢,有为数不少的家长对孩子满口说爱,行为上确实对孩子的控制。
小时候,为了孩子好,父母们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一一过问;
上学了,为了孩子好,父母对孩子的兴趣和培训班一一把关;
高考了,为了孩子好,父母对孩子报的学校和专业一一审核;
工作了,为了孩子好,父母对孩子选的工作和单位一一关心;
恋爱了,为了孩子好,父母对孩子找的朋友和对象一一过目……
一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我这么操纵的机器,也活成父母的替身。
想起一个特别荒诞的事情。
加拿大魁北克省,有一位父亲因为连续13小时逼迫自己的女儿吃蔬菜而被判入狱。
据报道,这位父亲在晚饭期间对 8岁的女儿做规矩:不吃完蔬菜,不许离开餐桌。
然而,女儿根本就不喜欢吃,于是父女俩僵持在饭桌上,足足13个小时!
期间,孩子冻得浑身发抖,尿湿了裤子,发起了低烧,但父亲铁石心肠不许女儿离开餐桌半步。
终于,孩子熬不过,逼着自己开始吃难以下咽的蔬菜。
也许是对蔬菜的抵触,也许是惩罚带来的心理恐惧,孩子在吃完后开始剧烈呕吐。父亲见状,才允许女儿上厕所、洗澡、睡觉。但即便如此,面对盘子里剩余的蔬菜,他依然发出了近乎苛刻的指令:“等你醒了,接着吃!”
诚然,孩子不爱吃蔬菜不是个好习惯,长期不吃蔬菜,也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影响。
作为父亲,其出发点是“为了好”,然实际上父亲的行为却已变相成为控制,带给孩子一生的恐惧心理。从点点滴滴的行为控制,直到对孩子的一生控制。
被控制的孩子,无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他们铆足劲按照父母的指示安排,一步一步向前拼。到最后,要么拼着拼着不知意义而失去动力,要么达到巅峰目标后,瞬间感觉解脱,掉转方向从零开始,所有的曾经的努力都化作灰烬。
但以爱之名的控制,根本就不是爱,而是一种伤害!你都不知道那些被父母控制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有多苦?
越想控制孩子的父母,越容易被孩子控制前段时间,顶流男星吴亦凡被网锤,无数人痛恨他的花心行为,一时间也被扒出了各种经历过往。
我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父母离异后,吴亦凡随母亲赴加拿大开启新生活,儿子的前程于是成为母亲下半生的寄托和希望。
据说,母亲对吴亦凡要求颇高,为了儿子能够顺着自己设计的人生路线走,不惜剥夺儿子各种爱好,包括吴亦凡已经取得不俗的篮球成绩。
但老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人父母越想控制孩子,反而越容易失去孩子。
鲁豫采访吴亦凡时,有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吴亦凡说,他18岁决定去韩国当实习生,妈妈不同意,他是哭着做出决定,踏上飞往韩国的航班。
如果说,18岁以前的吴亦凡是受母亲控制,那么18岁之后,母亲的人生开始被受控。
眼见着孩子的事业如日中天,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能够顺顺利利,继续奋进。但从先被受控的孩子一旦达到自己有能力去反抗时,很多时候会不惜代价,无所顾忌。
纵观吴亦凡这些年一路曝出大大小小的问题,他就像是一个“捣蛋孩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断惹父母生气。每次出事,都是做妈的一路擦屁股。
吴亦凡也好,郑爽也罢,越是被父母控制的孩子,越容易叛逆和失控。这些孩子,一旦自己能力做决定后,他们就会用叛逆的行为来彰显自己的生命力,同时一次又一次,用相互伤害的方式来验证父母是否爱自己。
而到了这个时候,被控制的反而是父母自己。因为在父母的内心里,早已认定以孩子的表现和成就来定义自己人生的快乐和价值。
由此,父母的情绪交由了孩子,父母的焦虑也会因孩子而起伏,实际上,父母自己反而成为了被控制者。亲子之间,到最后,往往以相互伤害而收场。
该不该为孩子“定制”完美人生?想起《奇葩说》里的一期辩题: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吗?
特别认同黄执中的发言:
“什么是完美人生?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父母之爱子,则为计深远。期望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孩子少走弯路,苦心能理解,但也不能忘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
1、家长放手,孩子才能成长
武志红老师说:“被看见的生命力才是最好的生命力。”
这就意味着家长要发自内心去看见孩子,孩子的需求、想法、意愿……并真诚地认可孩子,放手让孩子做一做,试一试,尝一尝个中滋味。说到底,人性最深处的渴望,就是来自他人的认可。允许孩子做自己,孩子才能成长。
2、家长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
著名萨提亚亲子婚恋专家林文采说:
如果养孩子养到披头散发,焦头烂额,这大概就是你养孩子的方法不对了。养得好的孩子,父母都是轻松的,而当你方法错误时,一个孩子就足以使你崩溃。
我们也不难发现,生活中,往往是“无为”的父母,更容易养出“有为”的孩子。
当父母不再盯在孩子身上,也不会再以“爱孩子”为名进行偏执控制。不仅孩子拥有自由发展空间,父母也能在自己身上花时间,用更好的生命状态影响孩子。
亲子养育,就是一场博弈。给孩子最好的爱,那就是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帮助,在孩子成长时,及时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