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疗里,并没有 “抽动症” 这个称呼,它属于 “肝风证”“慢惊风”“瘛疭” 等范畴 。
那么为什么会得抽动症呢?
说白了,就是身体长期处于一种不太健康的状态。像肝风内动、脾虚肝旺、阴虚风动等情况,都会让身体出现一些异常表现。这种病主要和肝相关,但与心、脾、肾等脏腑也有着紧密联系。
中医在辨证抽动症时,通常会分为五大症型:肝亢风动型、脾虚肝旺型、痰火扰神型、阴虚风动型和气滞血瘀型。
针对这五种症型,每一种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并且每一种症型对应的治疗方法差异很大。
肝亢风动型表现为频繁眨眼、皱眉、噘嘴、摇头、耸肩等,性情急躁,容易发怒,注意力不集中,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以清肝泻火、息风止痉为主,常用清肝达郁汤加减。
脾虚肝旺型表现为抽动无力,时作时止,面色萎黄,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弦细。治疗以健脾平肝、息风止痉为主,常用缓肝理脾汤加减。
痰火扰神型表现为抽动频繁,喉中发出异常声音,如干咳声、吼叫声等,烦躁不安,睡眠不宁,痰多,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热化痰、息风安神为主,常用黄连温胆汤合礞石滚痰丸加减。
阴虚风动型表现为抽动缓慢,幅度较小,精神萎靡,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以滋阴潜阳、柔肝息风为主,常用大定风珠加减。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抽动部位固定,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治疗以活血化瘀、息风通络为主,常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医案实录我诊所里有个 10 岁孩子,从去年起,他的父母察觉到孩子老是不自觉地频繁眨眼,还时不时清嗓子。起初,家长以为是孩子调皮养成的小毛病,没太当回事。然而,情况愈发糟糕,眨眼和清嗓子的症状不断加重,甚至还出现了摇头、耸肩的动作。
经与家长深入交流得知,陈同学学习压力颇大,日常性子又比较急躁。我为孩子仔细诊断后,发现其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开方:钩藤、天麻、石决明、栀子、黄芩、白芍、生地黄、麦冬、茯神、乌梅、甘草、甜叶菊 。
乌梅在这里发挥着独特作用,它味酸,归肝、脾、肺、大肠经。中医理论认为,酸能入肝,乌梅可在一定程度上收敛肝之浮阳,辅助调节肝脏过于亢奋的状态,让肝阳的升发趋于平和。
二诊:父母说孩子眨眼、清嗓子的频率明显降低了。这一改善让他们备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继续治疗的决心。
三诊:孩子摇头、耸肩的动作基本消失不见,情绪也比之前稳定了许多。孩子学习时的注意力显著提高,不再像从前那样容易分心。
原理分析气、血、津、液是人体运转根基,周流全身滋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一旦脏腑得不到它们充足的滋润,功能就会受影响。肝主筋,肝气主升发,肝阳上亢易引发肝风内动,使筋脉抽动。心主神明,心血不足会导致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在抽动症中,病机常是肝风内动引发筋脉挛急,继而痰湿内生阻碍气机,最终气血不畅,加剧筋脉失养,三者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病机。
在我所开药方里,钩藤、天麻、石决明联手平肝息风,抑制肝风内动,平复亢进肝阳。栀子与黄芩清肝泻火,消除肝内火热,减少肝风诱因。白芍、生地黄、麦冬滋阴养血,柔肝缓急,滋养筋脉以缓解抽动。茯神宁心安神,改善心神不宁所致的注意力问题。乌梅收敛肝阳,助力诸药。甘草调和药性,让药物协同。诸药共奏平肝息风、清热滋阴、宁心安神之效,使人体恢复健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