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知名教授,携妻隐居深山11年,花光350万积蓄,如今怎样了?

商贤老侯 2023-10-30 09:07:39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桃花源,没有世间纷扰和污染,只有快乐和自由。

那是一个美好又虚幻的世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与世隔绝的勇气。2000年,一位北大知名教授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放弃原本富足的生活,带着妻子归隐山林。他的名字叫王青松。

在众人或震惊或羡慕的眼神下,王青松在深山老林一住就是十几年。那么,他真的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吗?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和妻子过得怎么样了?

01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青松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农村家庭。祖辈都是农民,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改变家中困境。好在王青松没让父母失望,从小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古汉语,他能够一遍背下来;500个电话号码,他能够一天全部记下来,并且对号入座。高中一毕业,他就被分到了信阳地委机要局工作。没过多久,国家恢复了高考。王青松在学习上一向有天赋,觉得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果断报名。等到放榜那一天,结果不出所料。他考上了,还是北大。消息传到老家的时候,整个村庄都轰动了。在那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能考上北大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亲朋好友都赶到王家贺喜,王家父母笑得合不拢嘴,连腰板都变得硬气了不少。王青松有过在机关工作的经验,一入学就被任命为了团支书。他身上自带“干部”的习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板一眼。小他六岁的唐师曾回忆说:“他举手投足间总是透露着重权在握的稳重,我们对他都心怀敬畏。”

本科毕业后,王青松为了方便找工作,考取了本校的法律研究生,最后成功留校任教。本以为在北大当教授就已经足够风光了,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王青松的人生又转了弯。王青松小时候练过武术,本科时最大兴趣就是研究庄子,他对《逍遥游》中所描述的境界十分向往。1985年,我国刮起了“气功养生”热潮。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在北大成立了一个养生培训班。养生班的开设,让他成了北大一协会的明星。借着名气,他把养生班开到了校外,开设的一周养生课,每人收费10元,场场爆满。短短几年时间,王青松就赚了不少钱。同学们忍不住感叹:“这是他极其成功的一次投机。”

开设养生班,除了给他带来了名声和金钱外,还让他收获了爱情。

在养生班的学员中,他认识了一位女孩:张梅。

02

女孩张梅,比王青松小12岁。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后来在北大英语系任教。

男俊女靓,又志趣相投,两人很快便步入婚姻的殿堂。

彼时的王青松,意得志满,可谓是人生赢家。可人生太过顺风顺水,未必是好事。当养生潮的热度褪去,王青松的名声也大不如前,这让他不得不考虑未来的发展了。左思右想之下,他报考了哲学系博士。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王青松的单科成绩和总分都是第一名,但最后没有一个导师愿意录取他。他不服气,次年他再转考法律系博士,依旧未被录取。这让王青松大受打击。

人一旦顺风顺水惯了,一遇到逆境难免会无所适从,就跟玻璃似的,一摔就碎。与此同时,妻子张梅的事业也是坎坷无比。自来到北大任教以来,她一直勤勤恳恳,却连续五年都没能评上职称,夫妻两人同时落入了人生低谷。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混得风生水起,王青松愈发苦闷。每天因为一点微薄的薪水累死累活,愁云满面,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他想要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他想要不受拘束地活着。

2000年,这对夫妻不顾父母反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搬离北大,归隐深山。

03

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都是不同的。

它可以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以是你心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校期间,妻子张梅讲GRE的报酬、编教材的收入,加上王青松在社会上养生课以及其他课的积蓄等,两人一共存下了350多万。带着这笔钱,两人走进了北京与河北交界附近的大山深处。来到深山的王青松,以20万元的价格包下2500亩荒山50年的使用权,大刀阔斧地建造起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他们先是盖了一个简陋的小屋,然后在屋子附近开垦了40亩耕地。在这里种上了玉米、高粱、小米、大豆、芹菜、白菜,还有一些桃树、杏树、枣树、苹果树等。还喂养了几头猪,几十头黄牛,几头骡子,数百只黑山羊……这些牛、羊主要是为土地施肥,骡子耕地,鸡下蛋,牛、羊、猪吃一些粮食,他们一家只吃一点羊肉和野鸡肉。王青松说,这些作物、牲畜构成一个纯天然的生态链。

在这里,他们强调纯天然,无污染。他们吃的是自己种的绿色有机蔬菜,喝的是山泉水,筷子是用秸秆制成的一次性筷子,就连洗衣服和洗手刷牙都不用肥皂和牙膏,而是用草木灰和皂荚等代替。他雇了十来个工人帮他干活,他们挑砖进入,再担羊粪出来,每担100斤,每一担物资都是他和工人们挑进挑出的。夫妇二人有着深度的洁癖。他们不允许雇佣来的工人晚上住在山上,就连吃过用过的东西每天也要带出去。除了他们一家,任何其他人都没有进过他们住的屋子。王青松说:“自己好好打造的世外桃源,不想被别人污染。”别说是村民不理解,就连他们的父母都无法理解,放着好好的大学教授不当,跑到深山老林里种地。但王青松觉得隐居能够给他带来发自内心的宁静和快乐,至于其他的,不重要了。

转眼间,4年过去了。2004年,儿子王小宇出生。为了不过多与外界接触,就连接生都是王青松亲自完成的。对于孩子的学习,夫妻二人并未放弃。从小学阶段开始,母亲张梅拿“人大版”的一年级课本教他,每天三节课,语文、数学,英语。“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可达城里学校儿童的1~3倍。美术音乐因为没老师,比城里孩子差点。”在半耕半读的状态下,上午学习,下午放羊,智力之外,小宇的体能也比城里孩子强上很多。他们重视国学教育,让小宇大量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孩子应该像一朵花一样绽开,而不是拿爱去捆绑他。”在夫妻俩期待的眼神下,小宇一天天长大了。除了学习就是放羊,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一天,小宇兴奋地对王青松说:“爸爸,我跑得像风一样,跟羊一样快!”只见小宇飞奔着冲入羊群中,100多只羊呼啦围上来。他说,这些羊每只都有名字,全部听他号召,他就是“山羊司令”。

可是,这种快乐的氛围,维持了没几年。一次,朋友带着相机拜访,7岁的小宇从未见过陌生人,吓得藏在了妈妈身后。过了几秒,他又好奇地探出脑袋问:“妈妈,他拿的是什么东西?他是从哪里出现的?”疑问的次数多了,这让王青松和张梅感到些许内疚。再这样下去,会不会影响了儿子的未来?王青松觉得,接触社会也是儿子的权利,以后的路,要由他自己选择。除此之外,当年带进山林的几百万存款,也花得差不多了。

这让王青松夫妇不得不考虑回归社会。

04

2011年,归隐深山多年的王青松夫妇,变卖了山里的资产,决定带着孩子重新回归社会。

十几年过去了,外面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切,让王青松夫妇感到陌生。但王青松生来聪明过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回归社会3年应该够了。”王青松说。他打算把自己种植的有机蔬菜和生态牛羊肉带到市面上来,还打算写一本书,名叫《新桃花源》或是《原生态》,记录自己这些年的隐居生活,来冲击诺贝尔文学奖。他还说:“回归社会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但这次回归也是为了以后还能继续‘桃花源’。”随后,王青松一家人又选择了淡出公众的视野。直到2016年,王青松的同学在微博发了一条视频,在里面提到了王青松的消息。原来,回归社会的王青松接受了一位记者的采访,但记者断章取义发表了一篇文章,引发了北大的反感。他的儿子,本来通过了北大附小的审核,却因此入学无望。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他们的消息。

写到这里,王青松的故事也就告一段落了。有人说:人生在世,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能放下功名利禄,又有相知相爱的人相随,平静地生活,自由地活着,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呼吸,那就是最幸福的生活。也有人说:对于个人来说,只要不危害社会,无论做什么样的选择都无可厚非,但人在世间都是有责任的,他的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法自然会有所不同。在我看来,桃花源永远是一个美好的向往。它是灵魂的自由,心灵的宁静,思想的回归。它是一种状态,一种虚幻的状态,而非实在的空间景境。每个人都向往桃花源,但一个被世俗浸淫过的人,根本不可能真正回归世外桃源,就算肉体可以,精神也会游离在外。当然,不管是何种看法,这都是王青松自己的人生。无论中外今古,具有超然人生、回归自然者大有人在,只要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无愧于心的,那便是最有意义,也是最幸福的。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