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良恶性之分关键在于其扩散转移能力。良性肿瘤即便体积庞大,通常也不会出现转移,可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而恶性肿瘤,即使病灶仅1厘米大小,也可能发生转移,且常见转移部位为脑、肝、肺等重要脏器,这会极大缩短患者生命,据统计,约67%的癌症患者死亡是因转移所致。若能在癌症转移前发现并及时治疗,治愈几率较大。下面为大家阐述癌症细胞扩散的机制。
一、癌细胞失去的粘附能力促进转移人体是由海量的细小细胞构成的,为了确保健康,身体会持续更新那些衰老或受损的细胞。每个细胞都有其专属的任务和使命,会根据特定的信号知晓何时行动、何时停止,整个过程就像人类社会那般井然有序。
不过呢,指挥细胞行动与否的信息偶尔会出现差错,而这些信息就存储在名为DNA的分子中,DNA所携带的信息大致编码了数万个基因,这些基因关乎人体的发育、成长等众多环节。一旦DNA受损且波及到某些关键基因,细胞便可能开始无节制地增殖,丧失一种名为粘附的特性,细胞粘性是指细胞粘附到周围其他细胞并停留在其应该存在的位置的能力。像癌细胞这般失去了粘附性,它就有可能从原发肿瘤处脱落下来,借助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系统,传播到身体的各个角落,这便是癌细胞发生转移的途径。二、不是每一个移动的癌细胞都会形成转移灶有资料表明,一个重量为1克的实体肿瘤病灶,每天可向血液中释放约100万个癌细。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癌细胞并不能在其他器官形成转移灶,否则癌症患者的身体将不堪设想。实际上,绝大多数癌细胞在血液中会破裂解体,其内部的DNA也会变成碎片残留在血液中,这也是通过抽血检测肿瘤基因突变成为可能的原。虽然这些癌细胞释放的基因碎片会经过一段时间后被降解,但不用担心,因为新的癌细胞又会继续破裂,从而形成一个循环。所以对于许多晚期癌症患者而言,抽血进行基因检测会是一个全面监控体内多个肿瘤病灶基因突变的好方式,因为不管病灶转移到那里,只要是向血液里跑就会能检测出来基因突变的信息。通常情况下,特定类型的癌症更倾向于转移到那些能够为其生长提供有利条件的特定器官。例如,乳腺癌往往更容易转移到骨骼、肝脏和肺部;而像黑色素瘤这样的皮肤癌,则更可能转移到大脑和心脏。
三、癌症什么时候转移?癌症在患者体内生长的时间越长,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及早发现,患者的肿瘤可能在最初确诊时就已经转移。癌细胞也可能会在治疗之后发生转移,当癌细胞在治疗期间处于休眠状态时,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这些休眠的癌细胞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新激活,开始增殖并形成新的转移灶。这种休眠状态的癌细胞能够承受身体的攻击并逃避免疫监视,使得癌症在治疗后数月或数年后复发。药物无法找到癌细胞,但是这些癌细胞隐藏在了体内,它们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醒来并开始生长为新的癌症。对于诊断时已经出现癌症转移的患者来说,确定原发肿瘤的位置至关重要。例如,当乳腺癌扩散到肝脏时,尽管癌细胞转移到了肝脏,但它们仍然保留乳腺癌的特性。因此,针对乳腺癌的治疗比针对肝癌的治疗更为有效。这是因为转移的癌细胞在新的器官中仍然表现出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包括对特定治疗的敏感性。这种现象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癌症,如黑色素瘤转移到大脑或心脏时,治疗策略仍需针对原发癌症类型进行。
四、什么会增加转移的机会以及如何预防?尽管目前还没专门预防癌症转移的措施,药物直接预防转移还不可能实现,但是手术切除肿瘤的癌症患者可能会接受辅助化疗,以尝试清除仍然漂浮在周围的隐藏癌细胞。但预防转移的最佳办法还是早期诊断和治疗。比如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生物肿瘤电场疗法对全身癌细胞抵制扩散转移。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肿瘤电场疗法(TTFields)的兴起,我们有了更多对抗癌症的方法。肿瘤电场疗法通过低强度、中频的交变电场干扰癌细胞的分裂,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这种疗法的直接作用机制包括干扰微管和隔膜蛋白的形成与定位,形成介电电泳导致细胞结构破坏。间接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肿瘤血管的生成,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抑制DNA修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