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时间的不解之缘

鸿志康康 2024-02-12 10:16:16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中医就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医学,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时阴阳,四时经纪”。

时间与医理

《素问·咳论》明确提出:“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素问·金匮真言论》则总结了四季发病的规律:“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篇》载:“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并针对一日之中大自然对人体的影响和人体所患疾病的变化提出了“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藏气法时论》有“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日失慧,日出甚,下哺静”;“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则讲述五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时间与诊断

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好发时令,一年四季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起指导作用。《素问·热论》日:“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以夏至前或后的发病时间作为诊断病温与病暑的依据。

《伤寒论·平脉法》中指出四时脉象有所不同,“春弦秋浮,冬沉夏洪”。脉象的四季特征是:春天脉位较浅,脉来柔软;夏天脉位更浅,脉来洪大,秋天脉位较深,脉来如毛;冬天脉位更深,脉来沉紧。了解四季正常脉象变化节律,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特别对疾病的发展能有所预测,即脉从四时,其病浅,可治;脉逆四时,其病深,难愈。

时间还可用于疾病定位,《内经·热论篇》有“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阳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记载。

《伤寒论》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并用于六经病的诊断,以确定病在何经,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等,都是依据时间来作出的判断。

《伤寒论》中还根据时间作病因诊断,如240条“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日暮是阳明主气之时,烦在日暮,就可以确定病变在胃,因是微烦,且出现在霍乱剧吐剧利的大虚之后,所以知是“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

时间与治疗

时间因素同样可以对疾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指出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择时治疗。

《素问·刺疟论》载:“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强调治疗要善于把握时机。《素问·热论》在论述伤寒按日传变后,指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提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用药规律。

陈士铎也说:“日间发热,乃邪在阳分也,阴邪之盛必发夜间无疑矣”,指出了不同的病邪为害而出现相应的发热特点。明代龚居中也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到痰郁发热每作于午时(11—13时),而退于子时(23—1时)。

气血的运行亦有其节律。《灵枢·营卫生会篇》日:“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难经·十难》亦云:“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周于身,漏水下自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

故气病所致发热多见于白昼,而瘀血发热则多在晚上,即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形容的“晚发一阵热。”王肯堂也说:“瘀血为病,其脉必涩,日轻夜重。”血荣气卫,常相流通,则百病不生。如果气血被邪气阻滞,不能应时而至,营卫运行节律失调,因而便会在相应的时辰出现发热。

如阴虚发热,多见午后热起,延续至夜,因午后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午后至前半夜为阴气当旺之时,由于阴虚而当旺不旺,故发热,于午后延至夜晚。由此可以看出,人体活动节律当旺不旺时,对发热有一定影响。

择时用药是调节生命节律以顺应天地之时而御病的治疗方法。如《脾胃论·用药禁忌论》曰:“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使阳气不动也。”又如张仲景说十枣汤的服药方法为“平旦服”,早晨人体阳气随天地阳气而升发,在阳气的推荡作用下,可使药力迅速到达病位并发挥其攻逐水饮之力,使停聚于胁下的水饮一泻而去。

六经欲解时

《伤寒论》提出了六经病均有一个欲解时。具体时间为:

“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那么治疗太阳病就应选择在上午9—11时使用发汗药;此时人体阳气浮盛于体表,腠理易开,药物可凭借阳气升浮外达之际使疾病汗出而愈。“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说明阳明经自得其位的时间是从十五点到二十一点,此时大自然阳气衰退,人体阳明经气最旺盛,二者相加,正胜邪退,阳明经、热盛之邪得以外达,阳明病可应时而解。“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说明少阳经自得其位的时间是从三点至九点,此时大自然阳气正处于生发之机,人体少阳经气最旺盛,二者相加,则少阳经枢机不利之少阳病可应时而解。“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说明太阴经自得其位的时间是从二十一点至三点,此时正值夜半,一阳初生,人体太阴经气最旺盛,二者相加,则阴寒之邪易退,阳气易复,太阴病可应时而解。“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说明少阴经自得其位的时间是从二十三点至五点,此时阳气升发,人体少阴经气最旺盛,二者相加,则阴寒易散,少阴病可应时而解。“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说明厥阴经自得其位的时间是从一点至七点,此时大自然阳气生发,人体厥阴经气最旺盛,二者相加,则阴退阳复,厥阴病可应时而解。

人体正气有节律性盛衰,邪气也有其时相特性,随着正邪斗争,正邪双方的时间特性反映到疾病过程中来,从而使病理也具有时相性。

要有好的疗效,就要根据病理时相择时施治,这样顺应了人体内有节奏的生理变化,可使药物得天时之气的旺退和人体正气的盛衰变化之助,取得最佳疗效。诚如徐灵胎所言:“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天功而反有害。”

0 阅读:44
鸿志康康

鸿志康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