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新春佳节,春晚总会处于亿万国民讨论的中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部以「伪纪录片」手法操作的电影《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影片里讲述了一群海外华人为了举办一场「春晚」而发生的啼笑皆非的故事。但在众多无厘头搞笑的背后,电影尝试追问的,恰恰是春晚这一形式之于个体的意义。
其实,陪伴国人多年的春晚,早已超越了原本承载它的节目含义,而成为了电视文化滋养之下诞生的「电视民俗」。我们喋喋不休地讨论春晚,不正是因为我们已离不开「春晚」。
然而,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似乎流露出一种偏颇的看法:年味儿在变淡。但在1号看来,年味儿并没有变淡,而是发生了位移。短视频的兴起,赋予了个体更大、更多元的表达空间,这自然而然得影响了人们与「春晚」之间的发生关联的行为模式。
这不,在今年的兔年春晚,我们通过抖音平台里的「非正式春晚」话题活动发现——
这届网友,从「看春晚」,变成了「演春晚」。
民间智慧,重构「春晚」当我们在谈论春晚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字正腔圆、情感丰沛的播音腔,还是赵本山、宋丹丹经典的白云黑土,黄宏抡起大锤高亢地喊出「80、80」;是《千手观音》、《只此青绿》这类舞台经典,还是那句「我真的不是托」所关联的魔术?
记忆,同时也是一种资源。
这意味着,在短视频方兴未艾的当下,春晚对于万千用户而言,也化作成可被运用和创造的「文化富矿」。就像那句经典的小品结尾「包饺砸」,当你年复一年在电视上看到、听到时,你或许会心生反感;但当你对它进行挪用与再创造时,一句耳熟能详的「包饺砸」,又能让大众天然共情,生成集体记忆。
因此,我们在抖音「非正式春晚」里,首先看到了对经典春晚的戏谑模仿。
比如,有经典内容的网友复刻。博主「郑童童_」在宿舍里演绎了经典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博主「我的孩儿们」纪录着两位萌娃的搞笑日常。当她们脱口而出那些经典的小品段子时,不禁令人笑到捧腹。
图片来源:抖音
也有不少网友精准拿捏了「春晚风格」,以一种「春晚式」的腔调自导自演。平日里便以反串走红的博主「青岛大姨张大霞」结合现实创作了小品《阳了个阳》,博主「皮皮在农村」创作的小品《我的怨种闺女》,再现了父母催婚的情境,更有「小脑成体操队形散开了」「别人家姑娘软乎乎,咱家姑娘铁骨铮铮」「去寺庙就图一乐,看真佛还得是你啊」金句迭出。网友们大开脑洞的作品,仿佛将人拉回到曾经春晚语言类节目神仙打架的景象。
图片来源:抖音
不止于此,模仿之外,「非正式春晚」所激发出的用户想象力,让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天马行空的「整活」创造。
在乐器演奏方面,博主「荼」带来了「电吉他式古筝」,引来用户花式爆梗;博主「深情的安走Gei✌️」表示「无所谓,我会出脚」,为大家带来「脚拉二胡」的绝技;博主「小毛豆爸爸」更是以晾衣架为琴弓,别出心裁得为大家「弹个儿子」。
图片来源:抖音
甚至猫猫狗狗这样的萌宠,也加入了「非正式春晚」的表演大军。博主「安生的爸爸」带领家里的五只可爱喵带来各式各样的才艺表演,在博主「金豆是只赖皮狗」的视频了,一群狗狗更是表演了集体跳大绳,网友表示「四条腿的比我两条腿跳得还好」。
图片来源:抖音
「非正式春晚」成功激发了用户创制UGC内容的热情,自制、歌舞、舞蹈、主持、整活等板块内容井喷。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非正式春晚」相关热点视频累计播放量45.4亿,累计点赞量2561万,累计评论量223万。#气氛到这了提前看春晚歌舞吧#、#传下去非正式春晚开始了#、#春晚没你我不看#、#上春晚亮个相吧小宝贝儿#、#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春晚民间赞助商已就位#、#全网收集14亿个春节分会场#等话题相继登上抖音热榜。
可见,这场以「民间智慧」创制的「非正式春晚」,为「春晚」的内涵增添了全民狂欢的新注脚。精彩纷呈的内容更是让网友们在评论里纷纷表示:「你是懂春晚的」「竟然在抖音提前看春晚」「这届春晚表示压力很大」。
短视频过年,拿捏仪式感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短视频对用户注意力的分流,某种程度上需要为年味变淡的结果来买单。
其实,平心而论,所谓年味,它的核心无非两个词:热闹与开心。
热闹指向的是外在的氛围,开心指向的则是内在的心境。如果依照这两个维度来观察抖音「非正式春晚」,在短视频过年的形式,不仅没有让年味变淡,反而变得更浓了。
一个显著的现象,是「非正式」春晚里有大量以家庭为单位的积极参与。
在抖音官方针对「非正式春晚」推出的宣传片里,三代五口,开始各显神通地玩起了整活。最小的孩子用行李箱进行了手风琴表演,爸爸表演了蹩脚的魔术,爷爷操练起了中国功夫,他们共同制造了一场精彩的家庭春晚。
宣传片里所呈现的氛围,成为了无数抖音用户的灵感来源。他们也纷纷加入了「家庭春晚」的出品队伍当中。博主「祝晓晗」用顺口溜、歌舞、小品等才艺,来化解应对亲戚们的连环质问;博主「三石的一家老小」发布的视频里,父女二人纷纷亮出各自绝活。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都被激发起了浓厚的表演欲。
图片来源:抖音
这种在线上掀起的热闹与喧嚣,让我们看到了「非正式春晚」所具有的转折意义:
以往互联网平台与春晚的合作,可以称之为「嫁接模式」。电视媒介主导的春晚,是用单向传播实现内容引爆。因此对互联网平台而言,其目标是借助春晚这个全民IP,实现用户增长的目标。
而此次抖音「非正式春晚」则是妥妥的「参与模式」。短视频时代里的春晚,是借助用户UGC内容的病毒式传播,让单向引爆变为在亿级用户规模下实现散点分布,从而通过海量的用户参与,构建平台与广大用户良性的共生生态。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巴赫金关于西方狂欢节的理论表述。在巴赫金看来,在狂欢节这样的独特时刻,没有舞台,不再对演员和观众加已区分,人人都是积极参与者,从而颠覆了生活的日常状态,因此它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形式。
而在「非正式春晚」里所生成的全民性与创新性,不正是狂欢节的一个中国样本:当宏大叙事下的内容,转变为更细微、更真实的个体表达,由亿万用户共创的年味儿,让年味从屏幕之内外溢到我们真实的日常生活之中。
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当抖音成为文化认同的粘合剂毫无疑问,短视频深刻地改变了大众的娱乐方式。就拿「非正式春晚」来说,用户演绎出的「春晚」,早以超出了「春晚」原有的晚会内涵。
比如,一些看似和「表演」并不相关的内容,也进入了「非正式春晚」的行列。
博主「啵妞」将自己的春晚命名为「过年带娃度假分会场」,尽管运气不佳没有看到日出,但在今天的等待后,终于带着孩子看到了美丽的海边日落;博主「小猪」放假在家,便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大学生做菜」分会场。
图片来源:抖音
旅游、做饭,这些原本不属于「表演」范畴的行为,都被容纳进了「非正式春晚」的概念之中。「非正式春晚」,展现出了更加强大的内容包容性。
再比如,「非正式春晚」还挣脱了传统春晚所面临的空间束缚。
除了家庭场景,不论公司、宿舍还是大街小巷。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拿起手机打开抖音,任何空间都能成为「非正式春晚」的「正式」会场。不论是简陋又接地气的「村晚」,还是有模有样的「公司年会春晚」,都能够在抖音寻找到产生共鸣的同路人。
「春晚」变得不再有固定的模板,不再有统一的舞台标准,但在这些万千各异的面孔里,我们却能发现一股凝聚的力量:它围绕春节这一古老的节日展开,延绵千年,化为了无数中华儿女对春节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
与内,抖音通过「非正式春晚」,尝试在一个媒介分化、鼎足而立的时代,让用户共建关于春晚的新集体记忆;
与外,借助「非正式春晚」,春节的欢乐祥和氛围与一个友善的中国形象以及国民形象实现了有意义的文化输出。
此次「非正式春晚」从国内延伸到了海外,有大量的海外华人与留学生也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之中,在伦敦、莫斯科、爱尔兰、墨尔本、西班牙、巴基斯坦等等,我们看到了各种版本的《相亲相爱》。
图片来源:抖音
他们的「集中亮相」,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一抹最新的亮色。不少网友表示,「这才是年轻一代该有的自信」。
图片来源:抖音
1号结语这的确是一场「非正式春晚」,但又是一场很有必要的「春晚」,它让我们看到了春晚的另一种可能性。
对年味淡与浓的争议,总是伴随着对一层基于本土意识的文化忧虑。其实,我们常常忽略了文化自有足够的韧性。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当下的存在,恰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凝聚功能:它将深层的文化韧性,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内容活力。
不妨让我们拭目以待,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上抖音演春晚」,会成为新春时刻的新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