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特斯拉频繁降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10月份,特斯拉一口气将中国大陆地区在售的Model 3及Model Y全系车型价格下调,只此一轮降价就带来1.4万-3.7万元的巨大降幅。随即在上次降价15天内再次推出降价促销活动:11月8日至11月30日期间,购买现车及合作保险机构车险组合并按期完成提车,尾款可减 8000 元,12月1日至12月31日,尾款可减4000元。
一向自诩以高端品牌的特斯拉,在今年突然摇身一变化身“价格屠夫”。按照行业惯例,海外一线品牌在国内大降价后,为提升价格优势和竞争力,通常本土品牌都会跟进一波降价,但这一次却令人万万没想到。在特斯拉的大幅降价攻势下,比亚迪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不但没有跟进反而逆向操作,直接宣布涨价了。
11月23,比亚迪汽车官方账号公开发文称,比亚迪汽车将对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2000元一6000元不等。比亚迪涨价的消息一经官宣后,迅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作为吃瓜群众大家根本无法理解:特斯拉降价,比亚迪涨价,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变天了?还是比亚迪“飘了”?
特斯拉、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十分畅销且极具代表性的两家一线品牌,一个涨价,一个降价,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两家在几乎同一时间节点,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定价策略呢?特斯拉降价不难理解,显然是为了以低价推动销量增长,从业绩数据上不难看出特斯拉的焦虑。
根据特斯拉今年前三季度的财报业绩显示,虽然汽车累计销量达到90.8万辆,数据看似还算可观,但实际上却和特斯拉一年卖出150万辆的目标仍然有很大差距,算下来,相当于在最后一个季度特斯拉需达成60万辆的销量,才能够达成计划。
这也意味着,留给特斯拉完成销售任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了达成销售目标,特斯拉采取更加激进的促销策略刺激消费者市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较于特斯拉的业绩焦虑,宣布涨价的比亚迪就显得底气十足了。和特斯拉一样,比亚迪的年销售目标同样是150万辆,但完成度和效率却比特斯拉领先一大截,仅10月份单月销量就突破20万辆,前三季度累计销量达117.5万辆,几乎完成了年度销售任务的八成。有了前三季度八成左右的销量进度,以及鉴于比亚迪10月份月销20万辆车的强势业绩兜底,不愁完不成销量的比亚迪,更加沉稳,不需太过激进的以打价格战的方式博取销量。
另一方面,成本和定价上限制了比亚迪无法和特斯拉展开价格战。比亚迪在涨价声明中表示,此次涨价主要有两个原因:由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中止,以及电池原材料的价格成本上涨。这意味着,外界因素导致比亚迪的造车成本高于以往,为了获取利润才不得不宣告涨价,看起来比亚迪的这一波涨价操作显然也算合情合理。
相较于比亚迪,特斯拉的利润空间则高出一大截。根据特斯拉财报显示,特斯拉每辆车利润高达9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6万多元,利润相当于丰田的8倍,有了如此巨大的利润意味着特斯拉拥有更大的降价空间。
相比之下,比亚迪的利润空间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比亚迪单车利润大约为1466美元,折合人民币仅1.05万元左右,成本高、利润少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比亚迪关键硬件自研模式,导致研发成本大,但品牌溢价却不高,高成本的投入但利润要低得多。
即便在当下售价下再度降价万元,特斯拉仍然能够获取相对可观的利润,因此对于降价和打价格战,特斯拉不但一点都不怂,反而十分希望以此抢占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一方面是电池材料价格上涨,一方面是国补的结束,比亚迪在特斯拉疯狂大降价的敏感阶段不得不宣告涨价,综合各种不可抗因素看来,涨价并不是因为“漂了”。此外,比亚迪面临的问题成本问题也是其他新能源车企即将面临的行业现状,国补消失、电池涨价,这两大因素足以导致新能源汽车市场变天,不少造车新势力目前尚未实现盈利就需要成本上涨的问题,无非两种选择,要么硬扛着,能扛多久是多久;要么就干脆直接宣布涨价,但必然会随之导致销量受影响。
一个涨价,一个降价,比亚迪和特斯拉显然形成了两极分化的鲜明对比。比亚迪持续的研发投入,以及自身品牌溢价较低的短板,限制了比亚迪的定价策略很难冲击高端市场,利润空间无法和特斯拉同日而语,加上国补的取消、电池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原本就成本高、利润少的比亚迪更加不堪重负。
与此同时,比亚迪的涨价不是个例,受国补取消的影响,新能源市场最晚明年大概率会迎来一股涨价潮。
整体看来,如果拼价格战特斯拉似乎更有优势,而比亚迪的涨价也是事出有因,注重研发对于产品和企业的发展有诸多益处,如果说有什么缺点,唯一就是投入大、成本高,导致价格压不下去。
当然,新能源市场因国补取消随即而来的涨价潮,对于消费者显然是不够友好,羊毛出在羊身上,车企吃不上补贴后导致的成本上涨,最终必然会转嫁至消费者身上,涨价,也就在所难免了……
风雨无阻
买电池,送汽车[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