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惨败却不被骂昏君?刘备到底啥魅力

闲人杂谈 2025-01-06 20:26:48
夷陵之殇:蜀汉元气大伤

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年号章武。不久后,为了给关羽报仇,也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不顾众臣劝阻,执意发动了对东吴的大规模进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

刘备率领的蜀军声势浩大,初期进展顺利,但随着战线的拉长,后勤补给不足、士兵疲惫等问题逐渐暴露。更关键的是,刘备在战术上犯下了重大错误,被东吴陆逊利用火攻大败,蜀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夷陵之战,刘备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兵马和物资,还失去了不少将领和谋士。这对蜀汉来说,可真是元气大伤。马良、傅肜战死,黄权被迫投降魏国,蛮王沙摩柯也被射杀,诸多良将折戟沉沙。此时的刘备已是年过六十的老人,却还得在追兵的紧追下,徒步翻越山岭,从宜昌一路艰难跋涉回到重庆,其狼狈与艰辛可想而知。

如此惨败,家底几乎败光,可为何历史上却鲜有人将刘备归为昏君之列呢?这背后实则有着诸多缘由。

一、以仁为本:初心从未更改(一)携民渡江:仁心的闪耀

刘备素以仁义闻名于世,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有实实在在的事例支撑。早在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荆州,刘表病逝后,次子刘琮接替荆州牧之位,竟直接将荆州献与曹操。刘备在樊城得知消息后,深知大势已去,只得撤离。但他不忍心舍弃新野与樊城的百姓,这些百姓多年来受他庇护,对他信赖有加,他也怕曹操再次屠城,让百姓遭殃,于是毅然决定带上百姓一起转移。

当刘备派人在城中告知百姓 “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可一同过江” 时,城中百姓的反应令人动容,皆宁死相随。百姓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号泣而行,两岸哭声不绝。刘备在船上看到这一幕,心中悲恸不已,甚至哭道:“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 说罢,就要投江自尽,幸得左右急忙抱住。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刘备是真心将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在他眼中,百姓不是可以随意舍弃的棋子,而是他要拼死守护的根基。

(二)治下仁政:百姓的福祉

刘备不仅在危难时刻心系百姓,在平日里治理地方时,也推行仁政,力求让百姓安居乐业。在他占据的益州等地,他减轻赋税,让百姓能留存更多的劳动成果。要知道,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很多诸侯为了扩充军备,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而刘备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还注重发展生产,鼓励农桑,兴修水利,为农业丰收创造条件。像诸葛亮治蜀时能做到 “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这背后离不开刘备早期打下的仁政基础。在刘备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相对安稳,对他感恩戴德,自然拥护他的统治。

二、用人有道:团队死心塌地(一)三顾茅庐:求贤若渴

刘备用人方面的才能与智慧,也是他不被视为昏君的关键因素。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一事。彼时的刘备,虽有雄心壮志,却四处碰壁,寄人篱下,急需一位能为他指点江山、出谋划策的智囊。当他听闻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便毫不犹豫地放下身段,亲自前往隆中拜访。

第一次去,诸葛亮恰好出游在外,刘备只得失望而归。但他并未气馁,不久后又第二次前往,可这次依然没能见到诸葛亮,只遇到了其弟诸葛均。刘备留下口信,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意。直到第三次,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在草庐之中为他剖析天下大势,提出了 “隆中对” 的战略构想,为刘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刘备得诸葛亮,如鱼得水,从此开启了逐鹿天下的新篇章。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极度渴望,更体现了他礼贤下士的品质,让天下有志之士看到了他的诚意,纷纷慕名而来。

(二)用人不疑:信任的力量

刘备用人不疑,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能尽情施展才华。黄忠本是刘表部下,后归附刘备。在入蜀之战和汉中之战中,黄忠屡立战功,尤其是在定军山之战,他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威震三军。当时黄忠年事已高,可刘备并未因其年龄而限制他,反而委以重任,让他得以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魏延也是如此,他在刘备入川时归附,凭借自身勇猛,一路跟随刘备南征北战。打下汉中后,众人都以为刘备会任命张飞为汉中太守,毕竟张飞是他的结义兄弟,威名赫赫。可刘备却出人意料地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将如此重任交予魏延。魏延也不负所望,镇守汉中多年,使得曹魏不敢轻易进犯。刘备用人唯才,不看出身、资历,只要有能力、有忠心,他就敢大胆启用,让人才在蜀汉找到了施展拳脚的舞台,自然死心塌地为他效力。

三、坚韧不拔:逐梦永不止步

刘备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他从涿郡起兵时,不过是一个卖草鞋的小贩,没有雄厚的家底,没有强大的背景,完全是白手起家。在那个乱世之中,他四处漂泊,寄人篱下,多次遭受重创,丢城失地、妻儿被俘都是常有的事。但他从未放弃心中兴复汉室的梦想,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能迅速振作起来,重新踏上征程。

早年讨伐黄巾军,他虽立下战功,却只得了个小小的县尉,还因得罪上司而辞官。后来辗转投奔公孙瓒、袁绍、曹操、刘表等诸侯,每一次都未能长久立足,不是被敌人击败,就是遭人猜忌。尤其是在长坂坡之战中,他被曹操的大军追杀,狼狈不堪,几乎陷入绝境。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带着残兵败将,寻找新的生机。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也让他身边的人深受感染,始终愿意追随他,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拼搏。

四、兄弟情深:情义高于一切

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三人情同手足,发誓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份情义,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关羽为人忠义,武艺高强,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战败逃亡,关羽在下邳被曹操生擒。曹操十分欣赏关羽的才能,对他礼遇有加,封他为偏将军,还赏赐诸多财物。但关羽始终心系刘备,不为所动。当他得知刘备的下落后,毅然决然地 “挂印封金”,护送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这份忠诚与情义,让刘备感动不已。

张飞虽性格鲁莽,但对刘备也是忠心耿耿。他勇猛善战,在战场上常常冲锋陷阵,为刘备开疆拓土。刘备对张飞也极为信任,委以重任。当关羽被害的消息传来,刘备悲痛欲绝,“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发誓要为关羽报仇。张飞更是怒发冲冠,急于出兵。他在阆中日夜筹备,限令部下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挂孝伐吴。虽因部下无法按时完成而被杀害,但他的急切与悲愤,皆源于对兄长的情义。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众臣的劝阻,执意伐吴,哪怕明知此举可能会让蜀汉陷入困境,他也在所不惜。在他心中,兄弟情义高于一切,这种重情重义的品质,让他麾下的将士们深受感动,也让世人对他多了一份敬重。即便夷陵之战败北,人们也难以苛责他,只因这份生死与共的兄弟情,太过厚重。

结语:英雄不以成败论

刘备一生,虽夷陵之战遭受重创,几乎将多年积攒家底赔光,但他的一生功绩与卓越品质不容抹杀。他以仁义为本,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在乱世中为人们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用人有道,吸引无数贤才为其效力,共同追逐理想;坚韧不拔,历经无数次失败却从未放弃心中的信念;兄弟情深,为情义不惜赌上一切,这份豪情壮志让世人动容。

他或许不是一个战无不胜的军事家,但绝对是一位备受爱戴的君主。历史的长河滔滔向前,刘备的名字,因其仁义、坚韧与智慧,始终熠熠生辉,被后世铭记,成为人们口中传颂的英雄。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刘备便是这句古语最好的例证。

0 阅读:1
闲人杂谈

闲人杂谈

茶余饭后时光,畅聊历史故事,闲谈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