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秋天,我们送走了母亲。那时我35岁,正是事业上升期,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母亲查出癌症晚期时,我还在外地出差,接到电话匆匆赶回,看到的却是母亲病床上虚弱的身影。她拉着我的手,笑着说:“没事,一点小毛病,很快就好了。”我信以为真,安慰了她几句就又匆匆赶回工作岗位。
一个月后,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重,我再次赶回,却已无力回天。母亲弥留之际,紧紧握着我的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好好照顾你爸……”
母亲的葬礼办得很简单,亲朋好友都来送她最后一程。我强忍着悲痛,处理着各种琐事。直到一切结束后,我才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和空虚。那天晚上,我喝了很多酒,对着父亲哭喊:“为什么不早走一天?一起办了多省事……”说出口后,我就后悔了,可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
父亲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没有说话。第二天,他突然晕倒,被送进了医院。医生说是心梗,万幸抢救及时。我守在父亲病床前,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恐惧。如果父亲也离开了我,我该怎么办?
父亲醒来后,很虚弱,他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母亲其实一年前就查出了癌症晚期,但她坚持不让我知道,说要等我父亲百年之后再走,这样能给我留个完整的家。她甚至在那天早上特意起了个大早,为我们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我爱吃的皮蛋瘦肉粥和炸油条。她说想看看morning sunrise,其实是想最后看看我们父子俩。
那一刻,我泪如雨下。想起母亲生前种种,那些微笑背后的痛楚,那些欲言又止的叮嘱,都找到了答案。我终于明白,母亲的爱是多么深沉,多么无私。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家,直到最后一刻。
父亲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泛黄的信封,说是母亲留给我的。信中,母亲写道:“亲爱的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了。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但请相信,这是我深思熟虑的选择……我知道你一直在为那天说的话自责。不要难过,妈妈明白那只是你悲伤的表达……记得你小时候,每次受委屈都不爱说。有一次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回来整整一个星期不吭声。还是我买了你最爱的巧克力,你才哭着说出来……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但请记住,表达不是软弱,坚强也不是无所不能。有时候,示弱反而是一种勇气……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你和爸爸重新变得亲密。你们都是倔强的性子,谁也不愿意先低头。但亲情是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读完信,我泣不成声。母亲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和理解,她早已看透了我内心的脆弱和倔强。她用自己的生命,教会了我如何去爱,如何去珍惜。
从那天起,我开始学着改变。我主动和父亲聊天,谈工作,谈生活,谈过去,谈未来。我们一起整理母亲的遗物,在一件旧毛衣里发现了一沓照片。那是我们全家出游的合影,每张照片背后都写着日期和一句话:“1990年,今天小明第一次叫爸爸。” “1995年,全家去动物园,小明特别喜欢小熊猫。” “2010年,小明高考成功,我们全家好开心。” 翻看着这些泛黄的照片,我才发现,原来幸福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太忙于生活,忽略了彼此,忘记了珍惜。
父亲出院后,我把他接到了自己家里住。我开始学着做饭,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父亲总是吃得很香。每天晚上,我们一起看电视,聊聊天,就像小时候一样。有时候,我会给父亲读报纸,讲新闻,他听得津津有味。
邻居王阿姨家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王阿姨经常念叨:“这孩子,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次,也不知道打个电话。” 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开始更加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
朋友老李的父亲去年去世了,他总是后悔没有多陪陪父亲,现在想弥补也来不及了。老李的故事让我更加警醒,亲情不能等待,要及时表达,及时珍惜。
公司的小张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和父亲的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我劝他:“工作再重要,也没有家人重要。多和父亲沟通,多理解他,不要留下遗憾。”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生活中的不如意有很多,但亲情是这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不要让忙碌和压力成为阻碍我们表达爱的借口,不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现在,每当我路过那棵梧桐树,看到父亲坐在长椅上,我都会走过去,陪他坐一会儿,聊聊天,说说话。我知道,母亲一直都在看着我们,她希望我们父子和睦,希望我们幸福。而我,也会用我的余生,去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去延续母亲的爱,让它在岁月中静静流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