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统一大业奔走,婚内却两次出轨女学生,一声知己耽误前妻一生

百年小人物 2024-08-19 21:02:57

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位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爱国人士和杰出的文化大师。

他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入室弟子,年纪轻轻便已经在文化学术圈里声名鹊起,活跃于各种报馆之中。

他与鲁迅结交,友谊日渐加深,经常以文章相互呼应。后来两人也因持不同观点和种种误会结下怨仇。但他们之间非同一般的交往是真实存在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亲上前线,做起了一名战地记者,跟随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冒着枪林弹雨向外界发出了一篇又一篇战地通讯。

第一个报道了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抗战事迹、台儿庄大捷和“皖南事变”。他不站队任何党派,力求客观报道战场真实情况。

抗战胜利后,他被国民政府授予了“云麾胜利勋章”。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成为了中南海的座上宾,与毛主席、周总理、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密谈。与此同时,他又利用与蒋经国的旧谊,逐渐成为了“两岸密使”。此后余生,他频繁奔走于两岸之间,期盼着国家统一。

晚年,因为他敏感的身份,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被困在澳门不得自由行动,更无法回大陆与家人团聚。但这就是“两岸密使”的代价。

1972年7月23日,他在澳门逝世。噩耗传出后,毛主席、周总理高度关注。周总理特意委托友人在港澳两地为他举行公祭,公开评价他是一位“爱国人士”。与此同时,周总理还指示“落叶归根”,安排其亲属前往悼念、料理后事。

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南京雨花台边的一处公墓。1998年又迁至上海福寿园。

这位在国共两党内部都占有重要地位和拥有广泛影响力的人就是曹聚仁先生。

1922年,章太炎开设的“国学讲座”深受欢迎,曹聚仁被派去听讲,并记录下来发表在报刊上供读者阅读。

曹聚仁整理的讲稿既通俗易懂,又能够准确表达出章太炎先生的意思。不仅深受读者欢迎,章太炎看后也很是欣赏。并破例收他作“入室弟子”。

曹聚仁得知后,上门拜访,认章太炎为师父,此后,他便称章为“先生”或“章师”。

在章太炎的诸多弟子中,曹聚仁并非传统的注经释经,反而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复杂、难懂的国学通俗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让读者能够很快理解。

此后几年,曹聚仁先后创办各种报刊,用文字发声,针砭时事,并因敢于直言受到外界关注。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曹聚仁果断带笔从戎,走到了战场上,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当时,日本媒体在国际宣传方面占了上风,一再颠倒黑白。

在这时,曹聚仁穿上军装,奔赴战场,将前线的英勇事迹报道出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曹聚仁因在淞沪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被国民党聘为战地特派员,继续在抗日最前线撰写报道。他的一系列报道成为了后人了解那段历史的珍贵史料。

全国解放前,曹聚仁原本已经拿到了去往台湾的船票,但他最终选择了留下来迎接解放。1950年7月,曹聚仁孤身一人来到香港,凭借自己鲜明的立场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在香港新闻界逐渐站稳脚跟。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大陆文艺界因“双百方针”的推出一派祥和。与此同时,中央开始计划在解放台湾一事上采取和平方式。

远在香港的曹聚仁给妻子邓珂云的信中,还夹着另外一封信,而这封信则是给北京的邵力子先生的。他在信中表达了“想要为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的意思。

1956年7月1日,曹聚仁终于在时隔六年后,又一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曹聚仁此后三次受到周总理亲自接见,并表态要为“祖国统一大业多做工作”。

回到香港后,曹聚仁便将他与周总理谈话的内容写成文章,发表在《南洋商报》上,第一次向外界释放出了“国共第三次和谈”的信号。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全球震动。

因曹聚仁曾与蒋经国等国民党内的许多政要曾有往来,关系也比较好。因此,他很快便与台湾方面取得了联系。

此后漫漫余生,曹聚仁为了两岸和谈、祖国统一大业四处奔走,当起了两岸的“密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上世纪六十年代,虽然台湾海峡两岸之间的交往低调很多,曹聚仁也因此与中央领导之间的往来稀疏得多,但他作为两岸交流的沟通渠道却从未中断。

虽然曹聚仁最终没能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但他为两岸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劳累是值得敬重的。一个信奉自由主义,无党无派的人,为了祖国统一,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走上了这条孤寂的爱国道路,频繁穿梭于两岸之间,却又因敏感的身份和重任而不得不远离家人和大陆,孤身一人待在港澳。

他是真正为了祖国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人。

从曹聚仁为国家、为民族所做的事情上来看,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人士,值得叫人尊敬。然而,他的感情生活却并非如此。

1915年,曹聚仁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同一年,他在父亲开办的育才学堂里看到了12岁的王春翠,并对她一见钟情。

为了能多偷看两眼王春翠,他经常偷偷爬到村里的一个小山头上眺望着她的方向,眼神里满是温柔。

曹父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并在一年后,向王家提亲,并得到了双方父母的同意。就这样,两人便订婚了。

1921年,曹聚仁与18岁的王春翠正式结婚,并举办了婚礼。

婚后不久,王春翠考入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来到杭州求学,而曹聚仁则离开浙江远赴上海,在一所中学任教。刚结婚便分居两地,这对两人来说都很难受,他们只有通过书信往来解一解相思之苦。

这一时期,一位女学生十分大胆地向曹聚仁表白了,他终究没能抵得住这名学生热烈的感情,很快便与她在一起了。

寒假到了,王春翠来到上海陪伴他。作为女人,她很快便发现了丈夫不对劲,这让她深受打击。但与此同时,她却不顾老师同学的反对,作出了中断学业,留在上海陪伴曹聚仁的决定。

王春翠的态度令曹聚仁顿感羞愧,他决定斩断这段婚外感情,回归家庭。此后,曹聚仁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年纪轻轻就已经颇有名气。

留在上海的王春翠也并没有选择当一个全职家庭妇女,她一边找了一份教书工作,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

1931年,因曹聚仁创办报刊,工作忙碌,王春翠辞去了教书工作,开始协助他办报、整理文稿。同时,她也积极投入了自己的创作中,并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了多篇文章,引起外界关注。

曹聚仁看后,还评价她是一个“大才女”。鲁迅更是称赞她写的《竹叶颂》“有点气魄”。王春翠就这样成为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坛上的一颗新星。

然而,就在她的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婚姻生活却再次出现了危机。

曹聚仁当时在务本女校任教,一眼便看上了该校的校花邓珂云。对此,他还曾这样说:

“我走上讲台,第一眼就看到第二排第三行坐着的女生,她是我梦中的人,我发痴了。”

曹聚仁当时在上海颇有名气,酷爱文学的邓珂云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字,更对他倾慕已久。邓珂云毕业后来到了杭州,但两人经常有书信往来,曹聚仁更是专门回浙江看望她。

就这样,两人相爱并在一起了。

这一次,得知丈夫爱上别人的王春翠虽然倍受打击,但她并没有像第一次时挽留,反而主动提出了离婚。

于是,曹聚仁和王春翠离婚了。离婚后,王春翠离开上海,回到了老家,并主持起了曹父开办的学校的一应事务,全身心投入到了乡村教育上,实现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梦想。对于报刊上关于曹聚仁的各种新闻报道,她的心中已经再也不起波澜了。

不过,离婚后,曹聚仁和王春翠的联系并没有彻底中断,他们一直有书信往来。信中,曹聚仁仍然将王春翠称作“爱妻”、“知己”,同时,他也为家乡的那所小学捐献各种物资。或许,他在以这样的方式减轻自己心中的愧疚之情。

1959年,应周总理邀请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的曹聚仁再次回到大陆,这次,他去信约王春翠在北京相见。

王春翠应约前来,多年未见的两人,见面后只有简单的一句“你来了?”“我来了”,然后他们便没有说什么话了,只是两人的眼泪却不停地流着。

离别前,两人还留下了彼此一生中唯一的一张合影。这次北京之行也成为了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1972年,得知曹聚仁去世的消息后,远在浙江的王春翠只是沉默着,沉默着……

参考资料:恋爱婚姻家庭2017年7期、党史文苑2014年6期、文史春秋2014年4期、今古传奇2021年11期、世纪2021年2期、名人传记2009年4期、检察风云2021年9期、中外书摘2016年8期

0 阅读:28

百年小人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