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将军:为洗刷骂名战死,死后民众长跪迎灵,毛泽东题挽词

康康评历史 2023-08-22 09:02:00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把东北拱手让给了日本人;“卢沟桥事变”后,张自忠把北平拱手让给了日本人。这两次“拱手让”,其结果是一样的:日本人没有费一枪一炮就完成了占领,两人都因不抵抗成了人人喊打的汉奸。

所不同的是,事后,张学良发动兵谏“逼蒋抗日”,他为了洗刷自己的“汉奸”罪名失去了半生自由;而张自忠则为了洗去“汉奸”罪名不惜“以死明志”。

张自忠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相比张学良的位高权重,张自忠在北平时职位并不高,他仅仅只是一个军长。但在事后,张自忠所遭受的舆论谴责要比张学良大得多,原因是:张学良不抵抗是奉了蒋介石的命令,可张自忠不抵抗,却是出于他自己的个人意愿。

颇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张自忠所在的部队二十九军是一支最有名的抗日军队。这支军队,曾打过“长城抗战”,获得了“喜峰口大捷”。张自忠正是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的爱将,在失北平前,他也是知名抗日将领之一。

那么,一直在实打实抗日的张自忠,为什么会突然在完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弃城逃跑了呢?这个悲剧的形成,说到底还是因为张自忠的的格局不够大。

宋哲元和张自忠有“军阀思维”,当时的民国虽然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毕竟还是一盘散沙,宋哲元、张自忠占领了华北以后,在错误的军阀思维影响下,认为北平是自己的地盘,所以,他们虽然知道日本人对平津虎视眈眈,却依旧不想蒋介石的中央军进来。

宋哲元和张自忠对蒋介石的过分提防,让他们生出了一个危险的想法,他们企图靠与日本人和谈的方式,保住自己的地盘。显然,他们对日本人侵华的决心严重低估了。

为了和日本人周旋好,张自忠还代表宋哲元专门赴日本做了访问。访问期间,张自忠带着数十人访问了东京、奈良等城市,很明显,张自忠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极其错误的评估,而这错误恰源于自己的一己私利。

张自忠访问日本归来后,宋哲元和张自忠都以为日本人会给他们一些面子。然而,日本人根本没有给他们面子。见势头不对,宋哲元迅速带着大部队撤离,将烂摊子扔给了张自忠。张自忠到此时才知道:自己这个负责垫后的只剩下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和日本人血拼至死,一种是投降。

张自忠选择了后者:他在城里各处张贴了安民告示,放日军入城。日本人终于在没有费一枪一炮的情况下,进驻了北平城。

张自忠弃城后,先是逃到了一家德国医院,接着又潜逃出城了。也是在出城后,张自忠才知道:自己真的成了汉奸了。而且全国的老百姓都在骂他是“自以为忠”。

极大的痛苦折磨得张自忠日夜不能眠,他在思索了无数个日夜后,下定了以死明志的决心。在具体实施计划前,他回了一趟家,他将女儿张廉云等叫到跟前,分别塞给了她们一点钱,并对她们说:“这是给她们以后结婚的嫁妆费”。之后,他就径直离开了。

因为父亲的“汉奸”身份已被坐实,张自忠走的那天,他的女儿张廉云竟不敢出来送他,她生怕别人知道:她送别了汉奸父亲。张廉云选择了用默默的方式,看着父亲的背影远去,她并不知道:这一面,是他们此生的永别。

离开家后,张自忠找了很多人,这其中包括自己以前手下的兵李汉章等,张自忠没想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在见到他时,都只有破口大骂,而全无往日情义。

张自忠到济南找到韩复榘后,韩复榘不仅骂他汉奸,还直接打电话给南京,通报说“张自忠逃了济南,怎么处置?”蒋介石下令将张自忠押解到了南京,之后的事情史书都曾有过详细的记载:张自忠被撤职查办,一夜之间,他由一个军长变成了一个手下没有一个兵的闲人了,被撤职后,他仅被安排担任了一个军政部的闲差。

而在被押解往南京途中,火车上的他,还被一群打着标语、喊着口号爬上车的学生骂,不得已之下,他不得不躲进厕所。没人知道躲进厕所的张自忠在想什么,但他当时的心里一定是极不好受的。要知道,张自忠从军的初衷是要做岳飞,他从小最敬佩的人,也唯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如此的张自忠,怎能忍受自己背上“汉奸”骂名呢?

不过,张自忠的精神并没有垮,毕竟,他早已经做好了“以死明志”的决心,他要向所有中国人证明:他不是汉奸!

张自忠

张自忠开始给蒋介石写血书,与此同时,他主动争取李宗仁、程潜等人的支持,在他们的力荐下,蒋介石终于决定让张自忠回到自己的老部队,代理第59军军长。

短短几个月里,张自忠已经脱胎换骨,他明白:国家危难之际,任何的个人利益都应该被放置一边。有了这种觉悟后的张自忠很自然地放下了所有个人恩怨。

1938年3月的临沂战役中,张自忠不顾个人恩怨,率59军急行军支援死守临沂的庞炳勋部。与日军血战七昼夜后,他们联手击退了日军中号称“铁军”的板垣师团。

这一仗打得惊心动魄,这一仗,也让日本人记住了“张自忠”的名字,同时,它也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张自忠是抗日的。

就凭着这一仗,张自忠之前的所有处分全部被取消了,他荣升为了二十七军团军团长。然而,到此,张自忠依旧不认为自己的“汉奸”罪名被洗刷干净了,他在内心深处无法原谅自己,要知道,他的参照对象可是岳飞啊!在他心里,除了“死”,没有任何方式能洗刷他背负的“汉奸”罪名。

这一仗后的张自忠越战越勇,3月到5月的徐州会战中,张自忠和他的部队杀红了眼;随枣会战中,他和部队与日军厮杀,并歼灭日军辎重部队,迫使日军放弃渡河攻击襄阳。

1939年12月,张自忠率领右翼兵团参加冬季攻势,这场战争中,不怕死的张自忠和部队取得了一场场大捷,此次战争,也被称为是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发动的唯一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张自忠”的名字逐渐成了日军挥不去的梦魇,他们不明白:这个一开始根本不抵抗的软将军,怎么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血将军了。

随着战绩的不断累积,张自忠的威名越来越大,他也很快成为了第三十三集团军的总司令,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

可即便已“位高权重”,张自忠每次战斗也依旧会亲自去一线督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为此曾专门提醒他说:“集团军总司令,就不要去一线亲自战斗了。”

李宗仁怎么也没想到,他的话音刚落,张自忠就再次奔赴了前线。每次赴前线前,他都会留下一封遗书,如果能活着回来,他就把遗书烧掉。

1940年5月,枣宜会战打响,张自忠奉命出击枣阳,截击日军。他再次写下了遗书,与以往遗书不同的是,他的这封遗书写得格外长。

遗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万一不幸而拼完了,我与弟等也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四万万同胞父老!”

遗书之外,张自忠亲自写信对官兵说: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张自忠遗书

在枣宜会战前线,张自忠又给部下、第33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写下一封亲笔信:

“仰之吾弟如晤: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很显然,此时的张自忠似乎已经预感到他们已经来到了“最后时刻”。

5月15日,张自忠率总部抵达了南瓜店,此时死神已步步逼近他们。就在当天,他们的行踪被日军通信部掌控了。当日军发现这是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部时,他们欣喜若狂。

为了立功,日军第三十九师团迅速调集了5000多人,将张自忠的司令部团团围住。而此时,张自忠的集团军司令部仅有1500人,敌人人数是他们的三四倍。

5月16日清晨,日军发起总攻。阵地上的所有中国将士拼死抵抗,他们无一人有投降的心思,因为他们的总司令正站在他们的身旁,与他们并肩血战。

这场战斗的结果是:张自忠部的1500名将士全部阵亡了,张自忠也在身中数弹后,被敌人的刺刀击中要害阵亡。

最先得知张自忠阵亡的人并不是中国人,而是前来清点战场的日军,这名日军,正是给张自忠最后一刀的藤冈,他在张自忠身上翻出的钢笔上,看到了“张自忠”三字。

因为当时的张自忠已经声名赫赫,藤冈不敢大意,迅速将情况报告了上级。张自忠的身份被确认后,日军面对这位率全部将士血战到底的将军十分佩服,与张自忠有过数面之交的三十九师团参谋长专田盛寿跪着为他整理了遗容。

之后,日军在清洗其遗体时发现:张自忠身上有五处弹伤,两处炮弹伤,一处刺刀伤,一共八处创伤。

对张自忠敬佩不已的日军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为他立了墓碑。也正是因为有这墓碑,后来的中国将士才能冒死抢回了张自忠遗体,并将其灵柩不远万里地运送回重庆。

宜昌十万群众恭送张自忠将军灵柩

途中,日军层层上报,但他们的战机三次飞抵灵柩上空,却始终未投一弹。人们不禁感叹:如此英雄,连对手都敬重非常。

张自忠灵柩所到之处,百姓皆长跪不起,其灵柩抵达重庆后,百姓倾城出门迎灵,蒋介石更是臂缠黑纱,亲自上船迎灵。

至此,张自忠也终于洗刷了他的“汉奸”骂名。

国民党追授张自忠为二级上将;共产党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等许多城市,都有名为“张自忠路”的路。而重庆、湖北等地,更是建张自忠纪念馆。

张自忠死后,毛泽东曾亲自为他题写“尽忠报国”的挽词。周恩来则盛赞他:

“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相比世人对张学良的诸多争议,张自忠则因其“以死明志”而得到了民众的一致尊崇,他的名字已与爱国将军、革命烈士划等号。

选择决定命运,张自忠以死明志的抉择,终让他在青史上:留下了和偶像岳飞同样光辉的一笔。

9 阅读:1089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10

用户12xxx10

5
2023-08-23 13:25

抗战中在战场上牺牲的唯二集团军司令之一,英雄不朽

渊缘

渊缘

3
2023-08-23 00:01

万世楷模!忠魂不灭!!!

康康评历史

康康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