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要从勤中得来,静要从动中修来,乐要从苦中享来!

玄门论道 2024-04-28 08:43:51

人的一生,短短数十年,多则百年。

求的,无非是个闲适安逸;图的,无非是个殷实快乐;最能安身立命的,无非是个清静沉着。

但闲暇、快乐,却又最是难得。

偶尔得来了,心里又不安,怕要失去。

心的清静,也最是难修。

所以老话说,闲,要从勤中去得来;静,要从动中去修来;乐,要从苦中去享来。

闲,要从勤中得来

《格言联璧》曾道:“天下最有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

世间最让人受用的,是闲暇,是可以或坐或卧,或行或歌,没什么事等着你做。

但这闲适,却要从勤勉中得来。

《格言联璧》中也说,“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闲暇。”

人活着,必定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事。

若不勤着去做,哪里来的闲?

只怕是偷来的“闲”,是懒,是拖延,是怠惰。

书中又道,“若一懈怠,诸事都废,方寸中定有许多牵挂,何处讨个闲来?”

只要人懒了、心懈怠了,必定许多事没去做,或没做完、没做成。

即使身子舒适地窝在沙发里,心里也不免挂着。

身体再闲,心若不闲,哪里是闲?

是“困”才是。

而且,人若太闲了,容易产生种种妄念。

我们常说“闲得发慌”,就是这个意思。

《菜根谭》中说,“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

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做,便很无聊;无聊得久了,心就空荡荡的;心空荡久了,就会发慌,会胡思乱想。

人一旦胡思乱想,就极易被自己的念头纠缠。

闲,虽然难得,但是勤恳奋斗中得来的闲,才真正令人安心、充实,真正有意义。

而一身疲惫后的恣意、松弛,也往往更加滋味悠长,让人分外闲适,格外知足。

静,要从动中修来

《菜根谭》中说:“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

心学大师王阳明,便十分强调静。

他要求弟子静坐,以修心、静心。

又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

但是,即使这样强调“静”的王阳明,也极为反对一味好静。

《传习录》中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他告诫弟子,修静,要“到事上去练”,否则就是“坐枯禅”,遇到点事就乱了。

身旁无人,眼前无事时,要静,容易,许多人都能做到。

0 阅读:1
玄门论道

玄门论道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