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概,一个有态度的财经自媒体。
写在前面
A股登上新闻联播,俨然是全民焦点,利用国庆假期,我推出「十月流火」系列,从我和圈内的多位大佬的视角出发,为大家完整回顾本轮行情的始末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股市并非撒钱场所,更不可能是点石成金,作为一个从业超过20年的行业老兵,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为大家做个提醒,不管你是老股民,还是刚进入股市的小白,甚至于打算进入股市,我都希望通过这个系列能够帮助大家更好认识这个市场,为大家的投资贡献微薄之力。
「十月流火」系列,目前更新到第17章
第01章:《起势,源于超预期!》
第02章:《股神,涨起来最大的坑!》
第03章:《乌龙,上涨不需要理由!》
第04章:《政策,只是引子不是核!》
第05章:《跳水,最刺激的轧空!》
第06章:《押宝,最关键的选择!》
第07章:《合力,牛股的大死穴!》
第08章:《情绪,牛市最大的敌人!》
第09章:《核心,信心比黄金重要!》
第10章:《进场,股市没有善人!》
第11章:《疯牛,不过是精心布局!》
第12章:《贵吗?贵啊!》
第13章:《等涨,牛逼是最大骗局!》
第14章:《打压,机构控盘的需要!》
第15章:《疯牛,还要提防一变数》
第16章:《番外:黄金能追吗?》
第17章:《宕机,竟是机构思路大改!》
一,上交所崩了
由于不少都是新伙伴,所以对这个市场上的奇闻轶事就特别关注,比如说这次大涨中的交易所宕机事件,市场传闻很多。传的最神奇的就是,由于空头扛不住爆仓压力,所以拔网线了,显然这就是个笑话。
但是也反映出,目前参与交易的有不少的杠杆资金,而杠杆资金一旦和趋势相反,那灰飞烟灭就是一瞬间的事儿,压根不给你拔网线的机会,更不要说拔交易所的网线,那就是无稽之谈。
杠杆的背后,就是财富的一体两面。赚钱的时候,是财富的加速器。同理,亏钱的时候,又是财富绞肉机。
那么为什么交易所崩了?表面看9月27日当天不过成交了1.4万亿,以前我们甚至有过2万亿的情况,所以很可能实际上当天的委托单已经超过上限,说明买方有多踊跃,但是这种踊跃背后,有很多的投机资金也是不争的事实。
而杠杆资金最大的问题就是助涨助跌,他们可没想着和我们共进退,你赚1%,他可能就是赚10%,那还怎么解套!
所以作为我们散户来说,交易所宕机的背后,更多的折射出当下参与市场的资金的变化,如果我们还用前两次牛市的思维去看当下的股市,恐怕是要吃大亏的!
二,机构的思路
对于机构资金来说,当下的思路也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一样。在各种衍生品,杠杆资金的作用下,对于涨幅的渴求没以前那么迫切,以前是快速拉升远离成本区,现在呢,可以通过衍生品对冲风险,可以通过杠杆来放大利润,这些叠加在一起,关键就在于成本。
如果说以前机构以收益为锚,现在就是以成本为锚,只要成本足够低,那是不担心自己的收益的。
机构的成本如何来降低呢?其实也是通过高抛低吸来实现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有些股票突然上涨,似乎猝不及防,实际在前期股价没有大幅上涨的时候,机构已经进场了,他们的目的就是先通过来回的震荡把成本降下来,之后起飞的时候就可以肆无忌惮了。
如果我们可以看透这一点,作为散户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三,突然起飞的行情
虽然多数人看不出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和散户交易行为的不同,但实际早就有这样的大数据统计工具了。
简单说就是: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大家看下面的数据:
这是上周五连板的「银之杰」的「交易行为数据图」,图中橙色柱体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中反应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机构库存」数据反映了机构资金交易的意愿,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实际看数据,其实九月初,机构资金已经开始进场了,只不过当时行情太差,很多人忽略罢了,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压根看不到数据,也就不知道机构进场。
所以大家一门心思现在都在想,谁能涨的多,其实前提就是机构的成本要足够低。类似的情况最近很普遍,看下图:
这分别是「威士顿」、「拉卡拉」和「同花顺」的「交易行为数据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和「银之杰」几乎是如出一辙,都是属于机构提前进场降低成本,然后肆意拉升,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些先于市场动作的机构行为,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所以,时代在变,我们也要跟上步伐呢!
「十月流火」系列专题正式上线,我看大家反响不错,目前发布到第16篇,明日继续,大家可以关注我,这样就不会错过文章的发布,还可以看到前面的系列文章。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