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一周5.5天工作制,每月要达到加班40小时,能接受吗?

鸵鸟心理 2020-09-22 23:37:45

昨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这样一张图:

当大部分公司都在或是隐晦地表达加班,或是给员工洗脑加班成功论的时候,这样一家简单直接干脆的公司,的确是一股清流,让人耳目一新。

关于加班话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作为一个职场loser我无意去聊这个不会有什么答案,也没什么意义的话题。

但是,关于图中这段对话所呈现出来的心理学内容,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那么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简单谈谈,这幅图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当然,纯主观分析,不负责任。

当加班已成一种文化,再去讨论它的合理性,你就成了异类

不得不说,这家公司值得称赞的是,把加班这个虽然平常但一直很敏感的话题提前告知求职者。在越来越讲效率的今天,值得认可(个屁啊)!

整段对话中最出彩的,应该是“劳动法?”这三个铿锵有力的字了,一个问号作为点睛之笔将语气推到蔑视和讽刺的极致。

它充分体现出了此招聘者放荡不羁,对求职者鄙视的态度。不是不懂法的招聘者,就是自认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神奇之人。我相信,如果这是线下面试,她一定会比华妃还有优越感。

我想起了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在考勤制度里有一条神奇的规定:你的工资已包含每个月X小时(具体是多少忘记了,想想还是用X代替比较合适,印象中X≧20)的加班工资。而这条制度公司没有对任何员工进行过培训或是宣导,我也是在将要离职时偶然翻制度才看见,就像老狼偶然翻看相片才想起同桌的她一样。

在那一刻,我觉得我是一个罪人。原来我一直以为我拼命加班却没有加班费,是公司太不地道了。

而事实却是,我加班加到心悸、胸闷,加到连衣服都没时间洗,加到好朋友来北京去四季民福故宫店吃好吃的烤鸭,我只能在两公里以外的王府井加班。

这一切,我只是在完成公司规定的合理(她妹啊)范围内的“本职工作”,做满足够的工作时间。

于是,我认识到了公司的用心良苦,为了不给员工增加压力,这条制度他们都不忍心和我们说。我想到了我刚入职的前两个月,因为业务还不熟练我几乎没有加过班。

后来,我深感罪恶,我犹豫是否应该退还给公司2个X小时的加班费呢?道德感遭到了谴责的我,抑郁了。

许是公司怜悯我吧,并未追回我没有加班但是正常发放的工资,我感激涕零,迅速办理了离职手续。

后来,我的抑郁迅速好了一大半,感谢公司不杀之恩。

我想聊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有一些朋友应该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如果你没有听说过,可以了解一下: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英语:Stockholm syndrome;瑞典语:Stockholmssyndromet)又称为人质情结、人质综合征,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被害者对于加害者产生情感,同情加害者、认同加害者的某些观点和想法,甚至反过来帮助加害者的一种情结。这些情感被认为是不理性的、滥用同理心。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当受害者相信加害者的想法时,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胁。

不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并不是正式的精神疾病名词,它更多用来描述人质对劫持者产生的依赖状态,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不胜感激。

当然,公司没有在现实层面劫持或是绑架员工,只不过是在心理层面让员工越来越认同公司的加班文化。

这过程,就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样,员工从不满到质疑,再从质疑到反抗、接受,最后帮助公司招聘那些能够接受加班的员工,成为“劫持者”。

不仅如此,像图中这位招聘者,满满的心理优势和道德制高点。虽然不知道她是哪来的自信,但我真心佩服。

我只想说,那些你认为的习以为常或是再普通不过,只是你屈从于现实而已。对于很多人而言,连自己的基本权利都不去捍卫,没什么可傲娇的。

以及,公务员没招谁惹谁。

总结

一个病人看完医生,当场指责医生不专业:“你写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也没给我开任何的检查单,开的药也都是我吃过的,你肯定不是正经医生。”

参考资料: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文|鸵鸟说话

图|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
鸵鸟心理

鸵鸟心理

心理咨询师,心理学践行者,分享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