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东方》的编剧,严重欠缺这些基本常识

风华评过去 2024-11-13 18:41:09

《破晓东方》的编剧,严重欠缺这些基本常识

1949年5月,上海街头突然出现一群奇怪的士兵。他们穿着崭新的军装,手持先进武器,却不知如何使用。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精锐”部队在战斗打响后,竟比普通百姓还慌乱。他们是谁?为何会出现在这个关键时刻?这一切要从四年前说起。

【那支号称“军中娇子”的青年军】

话说1944年,抗战正陷入胶着。国民党为了补充兵源,想出了个绝妙主意从大学生中征兵。他们许诺高薪厚禄,还说参军就能当官。这下可好,一大群书生趋之若鹜,纷纷报名。

这支新军刚成立,就被吹得天花乱坠。什么“一个顶十个”,什么“军中娇子”。殊不知,这帮娇生惯养的公子哥,连枪都不会上膛,遑论打仗。

最绝的是,这支号称精锐的部队,在抗战期间愣是一枪未开。他们整天待在大后方,吃喝玩乐样样精通。老百姓看不下去了,把他们和伤兵、国大代表、军官一起列为“四大害”。

谁能想到,到了1949年,守卫上海的重任,居然落到了这帮纨绔子弟身上。这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吗?

【临阵磨枪,为时已晚】

再说到1949年5月,共产党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刘昌义这个守军司令,可把青年军给愁坏了。

你说说,这帮连枪都不会用的兵,能打仗吗?刘昌义心里苦啊。可上头的命令是死守上海,他只能硬着头皮上。

于是乎,上海街头出现了滑稽的一幕一群大学生模样的士兵,正手忙脚乱地学习如何使用枪支。有的人连枪栓都不会拉,更别提瞄准射击了。

老百姓看了直摇头就这?就这还想守住上海?怕不是在做梦吧!

【上海的末日狂欢】

且说上海城内,已经乱成一锅粥。可有意思的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还在歌舞升平。

百乐门舞厅里,衣着光鲜的男女们正跳着最后的狂欢。几个青年军军官搂着妙龄女郎,醉醺醺地摇摆。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城外正在激烈进行的战斗。

忽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传来,整个舞厅为之一振。音乐戛然而止,所有人都愣在原地。有人惊恐地问“共军打进来了?”

【溃不成军的青年军】

再说城外战场,青年军的表现可谓是惨不忍睹。

许多士兵从未经历过如此激烈的战斗,有的人蜷缩在掩体后瑟瑟发抖,有的人则干脆扔掉枪支,朝后方逃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共产党军队的进攻。他们像潮水一般涌来,每个战士脸上都带着必胜的决心。他们穿墙破壁,逐屋推进,战术娴熟得令人叹为观止。

老百姓看了直呼过瘾这才叫真正的军队啊!再看看那些逃命的青年军,简直是丢人现眼。

【最后的挣扎】

再说刘昌义,这会儿正在指挥部来回踱步。作为守军司令,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形势有多么危急。

可问题是,撤退又能撤到哪里去?难道真的要当亡命之徒吗?

就在刘昌义左右为难之际,一个通讯兵冲了进来“报告司令,共军已经突破外围防线,正在向市中心推进!”

刘昌义面如死灰,他知道,上海保卫战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5月27日,上海解放。陈毅元帅走进上海市政府大楼,接受了国民党方面的投降。

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青年军官兵们,有的战死沙场,有的成为俘虏,还有一些则混在难民中逃往台湾。

有人说,青年军的覆灭,就像是一场闹剧的收场。那些曾经许诺给他们的光明前途和美好未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过是一场空中楼阁。

也有人说,这帮娇生惯养的公子哥,本就不该穿上军装。他们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不管怎么说,青年军的故事,终究成了历史的一个笑柄。它告诉我们,纸上谈兵永远比不上真刀真枪。在战场上,无论你有多么响亮的口号,最终还是要用实力说话。

0 阅读:17

风华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