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爷追着喂饭吃的作家,被余华当众揭短,他3句凡尔赛一战封神

妙笔生辉者 2024-10-02 22:06:35

他是祖师爷追着喂饭吃的作家,被文坛一哥余华当众揭短,他仅用3句凡尔赛便一战风神,直接把余华怼到自闭,他就是拿遍国内文学大奖,一部作品火了近40年,让堂堂北师大求着他去授课的文坛大佬苏童。

苏童是怎么专克余华一战封神的呢?起因是两人一起做客董宇辉的访谈间,聊到当初余华的作品被《收获》杂志屡屡要求大改,苏童在一旁翘着眉毛冷不丁的说道,“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我给收获的稿子,为什么不需要我修改呢?”这浓浓的凡尔赛味道连董宇辉都听不下去,出言拱火不能忍。

余华当然不会忍,他立马反唇相讥,“他比我早一年在《收获》发那个小说,叫《青石与河流》,这让我有点羡慕,但是让我欣慰的是,那个小说无声无息,发了和没发一样,我最喜欢的就是在细雨中呼喊。”话音刚落,苏童立马逮着机会回怼到,“你就是很少有这么洋气的东西”。

见苏童毫不示弱,余华只好又把话题扯回到给《收获》杂志投稿的事,试图给苏童一个下马威,“你们写好的稿子,以后先给我们看啊,我们不要,以后才能去给别的杂志啊。因为我觉得小林他也是一个很挑剔的人,他不是这样的话对所有人去说的。”接着他话锋一转,“苏童,他对你说过没有,没有吧?”

本以为能把苏童问倒,殊不知苏童等的就是这句话,“要想跟你说的呢,不太好意思跟你说,本以为小林老师跟我说留一篇的,结果两篇小说都留下。”低调的炫耀,噎得余华无话可说,只能摸着鼻子憋出四个字,真会吹啊。苏童还真没有吹,他的天赋的确彪悍到电影都不敢这么拍。

1963年出生于苏州的他,从小患有严重的肾炎和并发性败血症,整个小学都在休学中度过。即便如此中学时期的他,语文成绩依然次次全校第一,作文更是回回被老师标为范文当众朗读。17岁那年他轻松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入学第一年便一口气在三本权威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组诗歌与一篇小说,当余华还在为投稿不过郁闷不已时,大学毕业的苏童已被作协创办的《钟山杂志》招至麾下,成为《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

你以为这就完事儿了?更彪悍的还在后头。加入《钟山》的第三年,苏童出版代表性巨著《妻妾成群》。国师张艺谋对这篇小说一见钟情,连夜将它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一经上映便轰动全球,狂揽23个国际大奖提名。在国师的推崇与宣传下,扬名立万的苏童像只灵活的螃蟹,在国内外文坛横着走。先是去意大利上课,接着去新加坡当评委,随后去法国参加沙龙,去德国推广文化,走到哪儿凡尔赛到哪儿,偏偏那群外国作家就吃他这套,对他崇拜不已。

他随手写本书,15个国家争着抢着自费出版,有迷弟迷妹们用脚投票,苏童得以频频登上作家富豪榜前列,绝对王者的实力。让余华羡慕嫉妒恨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优秀。

“苏童总是能够把不美好的东西写的那个令人难忘,我们也无法用美好这样的来概括苏童,他已经超越了那个美好的那样的一个范畴了。为什么我说他超越了美好这个词汇,假如说你要从美学层面上来看,那个人拿了个猪头在雪中送过来,在美学层面上他肯定是不美好的,甚至有点丑陋。”

“一个猪头,然后又下着雪,但是为什么你在读这个作品的时候,你觉得这个画面出来的时候你觉得它特别美,它美好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让人知道美学不是只有一种思考,它其实是一种情感,所以这是苏童的强项。苏童通过情感表达出来以后,把一个不美好的画面变成一个非常美好的画面。”

这本连余华都忍不住赞叹的作品,便是苏童的巅峰之作《黄雀记》。靠这本书他不但斩获含金量极高的茅盾文学奖,还跻身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作家的行列,你能从《黄雀记》里见识到什么是顶级作家的神仙文笔,感受到文坛大佬如何用三言两语直达你的心底。

苏童用诙谐又不失深刻的语句,将一部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引发的命运纠结史娓娓道来,读完你会有豁然开朗的通透感,不由自主的跟着苏童的视角去思考人性与命运、命运与时代的内在联系,这是苏童文学天赋的集大成者,也是注定名垂青史的必读佳作。

0 阅读:59
评论列表
  • 2024-10-07 09:49

    当代文学作家里真正牛的也就不到一手之数,绝对包括余华,绝对没有苏童。

  • 2024-10-05 11:06

    苏童,就一内心空虚的文字匠而已!

妙笔生辉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