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冒后会发烧?一定要吃退烧药吗?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赵医讲养护 2025-02-07 14:26: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人这一生,总会有那么几次被感冒折腾得死去活来。鼻涕横流,嗓子像吞了把刀,整个人蔫得像被霜打的茄子。然而,有一种痛苦,往往比鼻塞、喉咙痛更让人崩溃——发!烧!

一烧起来,整个人就像被架在火炉上烤,烧得迷迷糊糊,翻身都嫌费劲。有人一看体温计,38.5℃,立刻慌了神:“完了,烧坏脑子了!”

赶紧吞几片退烧药,恨不得马上降温,生怕自己变成“烧糊的CPU”。但问题来了——发烧真的这么可怕吗?一定要吃退烧药吗?

发烧到底是在帮你,还是害你?

很多人一听“发烧”,第一反应就是要赶紧降温,仿佛温度高一点,脑子就会“短路”。但实际上,发烧并不是个坏东西,相反,它是人体对抗病毒、细菌的一种防御机制。

西医的角度来看,发烧是免疫系统在“开挂”——当病毒、细菌入侵,人体会分泌一系列炎症因子,比如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来告诉大脑“敌人入侵了,快调高温度,杀敌!”

于是,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接到命令,把体温提高,给免疫系统创造一个更有利的“战场”。研究发现,很多病毒和细菌在高温环境下活性下降,而免疫细胞在高温环境下战斗力更强,这就是为什么身体要“自燃”来对抗病原体。

再看看中医的视角,发烧可不是单纯的“上火”或者“体内火气大”。在中医看来,感冒属于“外感病”,是邪气(风寒、风热、湿邪等)侵犯人体,正气(免疫力)奋起反抗的表现。

发烧,就是正邪交战的结果。如果正气足,邪气被赶出去,烧自然退了;如果正气不足,邪气停滞不散,那烧就反复不休。

所以,发烧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到底有没有能力把这场“战争”打赢。

什么时候该吃退烧药?别被「数字恐惧症」忽悠了

很多人看到体温计上蹦出“38.5℃”就急得不行,仿佛这就是“烧坏脑子”的临界点。其实,这个数字并不是“生死线”,而是一个参考值。

在医学上,一般把体温分成以下几个等级:

· 37.3℃~38℃:低热,通常不用管,甚至可以继续正常活动。

· 38.1℃~39℃:中等发热,这时候可能会觉得难受,但并不一定非要吃退烧药。

· 39.1℃~41℃:高热,身体会比较难受,可以考虑药物干预。

· 41℃以上:超高热,这时候确实可能会有神经损伤的风险,需要紧急处理。

那么,什么时候该吃退烧药?

第一,看症状,不看数字。如果你烧到39℃,但还能正常吃饭、喝水、睡觉,甚至还能玩手机,那说明你的身体还能扛得住,不一定需要吃退烧药。

但如果你烧到38.2℃,但已经头昏眼花、四肢无力、难受得要命,那就可以考虑吃点药,缓解症状。

第二,小孩子和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发烧容易引起惊厥;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等)的人,发烧可能会加重病情,这些情况就要特别关注,必要时及时用药。

第三,退烧药不是治病药。很多人以为吃了退烧药就能“治好感冒”,但其实退烧药只是“关掉警报器”,并不能消灭病毒。吃药后体温降了,不代表病好了,该休息还是得休息。

发烧时,最怕做错这几件事

1. 捂汗=火上浇油

有人烧得浑身发冷,就拼命裹被子,幻想“一出汗就好了”。其实,这种做法不仅不会让你退烧,反而可能让体温继续升高,甚至导致热性惊厥。

发烧时,体温调节中枢已经“失控”,捂得越严实,热量越散不出去,烧得就越厉害。正确做法是:穿宽松透气的衣服,保持室温适宜(20~24℃),不要刻意捂汗。

2. 用酒精擦身=自找麻烦

很多老人喜欢用酒精擦身体来降温,认为这能“物理降温”。但问题是,酒精挥发太快,可能会让血管迅速收缩,反而让热量散不出去。

另外,酒精还能通过皮肤吸收,特别是给孩子擦酒精,可能会导致酒精中毒。温水擦浴才是更安全的选择,尤其是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有助于散热。

3. 不喝水=加重病情

发烧时,身体的水分蒸发得特别快,如果不注意补水,很容易导致脱水,甚至让血液变得粘稠,影响循环。

因此,一定要多喝水,帮助身体排毒,可以选择温开水、淡盐水或者稀释的果汁,避免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中医的退烧思路,不是“一刀切”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会一看到发烧就想着“降温”,而是要看你是“寒包火”还是“热毒盛”。

· 如果是风寒感冒(怕冷、无汗、流清鼻涕),可以喝点生姜红糖水,帮助身体发汗,把邪气赶出去。

· 如果是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黄痰、口渴),可以喝菊花茶、金银花茶,清热解毒。

· 如果是湿热感冒(头重身困、胃口差),可以喝藿香正气水,化湿解表。

当然,这些只是简单的调理方法,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别盲目乱吃药。

最后的忠告:别和身体对着干

发烧不是敌人,而是身体的自救机制。 真正该做的,不是急着退烧,而是帮助身体打赢这场仗。 休息、补水、保持良好的饮食,远比乱吃药有效。

生病的时候,不妨给自己一点耐心,让身体有机会完成它该做的工作。如果你实在不放心,去医院找医生看看,比自己瞎折腾靠谱得多。

参考文献:

1.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感冒及发热相关指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22
赵医讲养护

赵医讲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