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说,宝宝到了2岁以后就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以前爸爸妈妈说什么,他都会乖乖照做,但是2岁以后就全变了。和他好好说话再也不听,有时候着急起来,忍不住要打他两下才会消除停。
“非得逼我发火!”这是很多家长常对宝宝说的话。但是打完以后看着他那委屈的小眼神,家长们又觉得很后悔。
1个为什么宝宝到了2岁就开始不听话了呢?
因为2岁左右,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飞速发展-他们开始喜欢自己去探索新奇的事物,希望自己能做很多成年人做的事情。所以他们常常对父母说“不”-不吃,不我们习惯把2岁宝宝这种叛逆的表现叫做“可怕的两岁”。
这对父母来说就很头疼了,因为他们常常干干得不够好,例如:自己穿毛衣,常常连头都套不进去;袜子一脚一个颜色;牙膏挤得一地都是……但是,谁又能在一开始就做得很好呢?
其实是“可怕的两个”是宝宝提升意志力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能在宝宝成功时,发自内心地欣赏他,告诉他:“你真棒!”或者在宝宝受挫时,鼓励他,安慰他,耐心等待他再次尝试(而不是包办代替),那么他就会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完成一件事情之后的成就感,就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主动探索,不畏困难的意志力。
可很多时候宝宝实在是太“可怕”了,有本事把家长气得跳脚,火气一上来,阻挡都阻挡不住。然而打完砸完之后,结果却是很糟糕的。
如果有机会录下自己和宝宝发火时打他的场景,估计十有八九会被自己吓一大跳-那眼神,那个表情,绝对“狰狞”。
在那一刻,如果宝宝真的“听话”了,他并不是因为觉得自己做错了,或者觉得爸爸妈妈说得有道理,而是因为害怕,是我们的状态和表情吓到了宝宝,他才变得“听话”的,所以这样的方式并不能真正教育到宝宝。
相反,孩子可能会从父母的身上学到用打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且,打孩子的情况还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甚至影响亲子关系。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副教授Tracie O. Afifi和渥太华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Elisa Romano曾经作过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家长经常打孩子,孩子更容易出现精神健康,物质滥用,自杀行为,各种疾病,以及发展,行为,社会和认知方面的问题。
2个实际上,面对宝宝的叛逆表现,除了生气,打骂,我们还可以有更多好的选择。
以身作则
宝宝对于带有画面感的信息非常敏锐,通常他看到什么就会学到什么。
例如当我们看见宝宝在公共场所非常的吵闹,想要他安静一点,我们越是大声对他嚷嚷,他就越安静不下来。因为我们自己就在向宝宝展示“不安静”,这与所给的指令“安静”极其不相符。
这时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宝宝,可以尝试压低声音对宝宝说:“小声点。”或者做出“嘘”的手势,这样他就会接收到我们行为和语言信息的一致性。
立规矩,定界限
有些宝宝总是用“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想吃糖但是大人不让的时候,就哇哇大哭,我们一心软就给宝宝吃了,这样他就会认为:我下次想吃糖,哭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需要给宝宝制定一些规则,他在规则内部是自由的,可一旦超过规则,就一定要坚决拒绝。而且在帮助宝宝建立规则时,妈妈和长辈可能会比较容易妥协,所以最好由爸爸出面,因为爸爸是家中权威感的体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宝宝一周能吃5颗糖,他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吃,一旦5颗糖吃完了,这周无论如何哭闹都不会得到第6颗糖。
例如:宝宝在规定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如果他不好好吃饭,等时间到了以后或达到一定的提醒次数,饭就会被收走,半夜饿了也不会有加餐,也没有多余的零食。
清晰的界限对于宝宝的习惯养成实质,当宝宝知道规则在哪,底线在哪的时候,他的行为活动会更稳定,因为他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这时他反而将会有安全感。
和宝宝有技巧地沟通
对于一个地方在“可怕的两个”阶段,自主意识超强的宝宝,我们在和他沟通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感觉到,所有的决定都是他自己做的。
吃饭
妈妈:宝宝吃饭了。
宝宝:不吃。
换种方式说:
爸爸:呀!开饭了,我要和宝宝比比看谁先坐到餐桌上!
妈妈:今天有这么多好吃的,还有菠菜,听说菠菜吃了有力量,妈妈一定要多吃点。
宝宝:宝宝要吃好多菠菜!
穿衣服
妈妈:宝宝快点把衣服穿好。
宝宝:不穿!
换种方式说:
妈妈:今天宝宝是要穿小猪佩奇的衣服还是这件猪猪侠的衣服啊?
宝宝:emmm···我要穿小猪佩奇的。
起床
妈妈:宝宝快点起床吃饭啦〜
宝宝:不起不起我就不起。
换种方式说:
妈妈:今天我们用肉松卷的方式起床哈〜(然后可以用被子把宝宝卷起来,用游戏呼唤宝宝起床)
宝宝:哈哈,真好玩,再来一遍!
妈妈:好的,再玩一遍,然后起床好吗?
宝宝:好的!
所以你看,只要我们不直接指示宝宝去干什么,或者用一个游戏或者轻松的方式,让他意识到自己对事情有一定的支配权,那他很快就会“上钩”的。
理解宝宝的情绪
有些时候,宝宝看起来“不可理喻”,大哭大闹个不停,其实也并非刻意要这么不听话,而是有可能遭受了一些打击,试图用这样“不听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无助。
这时,我们不妨碍换一种方式来理解宝宝的行为。这就跟我们成年人情绪低落时一样,需要的不是一个人在旁边喋喋不休地数落你的不好,甚至想要被理解,被安慰。
所以当宝宝情绪起伏大的时候,是我们向宝宝展现“爱”的最好时机,你可以告诉他:“妈妈知道你今天吃不到糖果,你很难受对吗? ,妈妈知道的。”
当他感到被爸爸妈妈理解的时候,情绪也就更容易得到调节了。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宝宝不听话能打吗?”这个问题已经有答案了。
当然,你仍然可以选择“打”,而是是最没有挑战的方式,因为用“打”来调节宝宝的行为,是父母最偷懒,也是成本最高(损害亲子关系)的一种方法。
所以,为什么不试着从事运用你学习到的更智慧,更新奇,更科学,克服爱的方式去和宝宝相处呢?说不定会发现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