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婚”所困的印度:种姓制度下的陋习,直击女性命运的咽喉

白安看历史 2023-03-13 21:17:05

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纵观印度教妇女的一生,她们永远活在男性的威严之下,毫无地位可言。印度教的经典对妇女从出生到死亡的生活都做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种姓制度笼罩下的婚姻习俗无疑对印度妇女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

时至今日,它的影响力仍在许多印度教徒心里发挥着重要作用,虔诚的教徒们永远都把童婚等陋习看成是理所当然,如若违背了经典教义,后果将难以想象。在男女平等的社会化思潮越来越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日益接近实现的背景下,印度教妇女想要取得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把锁死女性命运的枷锁——“夫强妻弱”的悲惨婚嫁制度

当世界各个国家的女童仍在学校里接受现代化教育的时候都已经有很多女童早早地歩入了婚姻,这一现象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童婚在印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童婚这一制度一度被禁止并消除,独立之后官方也多次修改完善禁止童婚的法律,并提高了印度男女的初婚年龄,但虔诚并且固执的印度教徒的一致认为这是符合传统理所当然的,因此,屡禁不止的童婚现象在现代印度社会中依然盛行。

在印度西北部,每年4月底的阿卡提节,往往有数以万计的儿童(包括婴儿和幼儿)成群结队结婚。阿卡提一般被认为是一年中最吉利的婚礼日。在这一天,在农村可以看到孩子们和他们的新郎新娘一起乘坐牛车或行进到婚礼现场,有些孩子在母亲的怀里睡觉,有些孩子坐在父母的腿上,四处张望,想知道发生了什么。

由此可见,对于印度官方来说,要想彻底废除童婚陋习,当务之急是提高全民素质,在全国范围内贯彻法律法规,同时推行世俗化运动,使农民们认识到童婚的危害。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嫁妆的习俗,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我们中国,嫁妆一般都为女方父母根据自己的财力自愿相赠,男方不得对嫁妆做过多要求,但这一情况在印度却发生了变化,在印度,嫁妆的多少与妇女所嫁男子的级别直接挂钩,有时甚至与妇女的生命挂钩。婆家因为不满意媳妇儿带来的嫁妆而把媳妇儿活活烧死的新闻常被印度本地报纸媒体刊登,人们似乎并不诟病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大部分印度人反而觉得这是人人都应遵循的传统习俗。

2007年12月25日印度国家的官方机构——全国犯罪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在印度每小时都有妇女因嫁妆问题而自杀死亡。事实上,这样的自杀大多是迫于无奈的选择,是披着自杀外衣的谋杀;第二种情况是男方因不满女子带来的嫁妆,多次索要未果后将女子焚烧致死,这类谋杀案件一般都由男方全家合谋完成。

印度领导人英甘地就曾说过童婚和嫁妆等社会罪恶必须废除。但是,对付这种罪恶,仅靠严格的法律或立法上的补救措施是不够的,必须创造一种理想的气氛,使人民认识到嫁妆或童婚是坏事。她还说:只有青年们站起来反对嫁妆,并向他们的父母施加压力,不要接受嫁妆,它才能够被消除。

萨提,是指一个忠实的妻子遵守传统习俗,在丈夫葬礼的柴堆上自杀。萨提陋习逐渐发展到巅峰阶段是在17世纪以后,在19世纪印度经历了它在社会习惯上、在政治上、在宗教和艺术等各类领域里最黑暗的时代。1947年后,印度真正实现独立为了彻底消除根深蒂固的萨提陋习,颁布了如《印度教寡妇再嫁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它们都旨在维护寡妇权益。

骇人听闻的萨提陋习对印度教人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要想彻底废除萨提陋习,印度官方除了采取强硬的法律措施外还要注重对民众的教育启蒙,只有当全社会人民普遍认可萨提习俗为陋习后才有可能将它彻底铲除。

悲惨的根源——印度妇女无解的死结

中国的男女结婚之时男方需付大笔彩礼,以报答女方父母替自己养育出一个好妻子,但印度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印度自古以来盛行嫁妆制度,男女结合时女方付大笔嫁妆,男方的嫁妆要求可以延续到结婚以后,只要男方家有需求,女方必须随时无条件满足,这一流传千年的残酷陋习给印度父母们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往往从女儿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开始为女儿积攒嫁妆。

而童婚和集体婚礼比较省钱,印度的传统习俗是,新娘越年轻,父母需要支付的嫁妆就越少。泰米尔纳德邦地区的一名妇女说,童婚没有嫁妆负担,只需要支付5000卢比即可,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再婚将花费2万卢比。与此同时,童婚对男方家庭来说也省去不少钱财,男孩儿越小,结婚的排场就越小,举行婚礼仪式的开销就越少。

而且,如果选择在阿卡蒂节上为子女举行集体婚礼的话,双方家长的花费就更少,因为那一天拉贾斯坦邦到处都在举行婚礼,宾客的数量会相应地减少,同时,阿卡蒂节上主持婚礼的祭祀不收取任何钱财,为举行童婚的双方父母省下不少钱财。不仅贫困地区的农民会为了省钱而为幼子幼女举办婚礼,很多中产阶级父母也乐得早日将家里的女儿推销出去,以免将来女儿带走家里的更多财产,他们认为,对于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女孩来说,婚姻是必要的,未婚的青春期女孩是社会的负担,应该尽快废除。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留一个未出嫁的女孩在家里就像是胃里面有着一个大火球在灼烧,在这个女孩儿结婚之前人们不能正常呼吸。

印度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种姓婚姻制度规定不同种姓的不能通婚,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定,要受到严厉的宗教意义上的惩罚,同时,印度教法典规定了种姓间的婚姻,并出于维护上层种姓在婚姻中的自主权的考虑,规定上层种姓的男子可以与下层种姓的妇女结婚(所谓顺式婚姻),上层种姓的妇女不能与下层种姓的男子结婚(所谓逆式婚姻)。这种矛盾的种姓婚姻制度使印度教妇女受到严格的束缚,低种姓的妇女在选择配偶和被选择方面比高种姓的妇女有更多的选择。

婚姻陋习对印度教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受教育水平低下。在童婚习俗盛行的国度,女子越晚结婚可供选择的结婚对象就越少,在大多数同龄男子都已娶妻生子的情况下,坚持接受教育只会令其嫁不出去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因此,在童婚陋习广泛流传的今天,不管是贫穷人家的女子还是上层社会的女子,其所受教育的年限是由其结婚年龄决定的,只要没有彻底废除童婚陋习,印度教女性就永远无法拥有同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

嫁作他人妇以后,印度教女性的经济地位更加低下。一般情况下,女方父母赠与嫁妆是为了女儿婚后生活方便,而在印度,对于父母赠与的嫁妆,印度教女性没有权利支配管理,除了小部分衣物首饰外其它的全部交由婆婆处理,尽管这部分嫁妆女性(新娘)能够掌握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要为新郎的 姐妹服务。由于没有了嫁妆作为新婚生活的资本,再加上印度教女性婚后被束缚在家中不能工作,因此,她们没有任何经济地位,如有需要,只能向丈夫和婆婆索要,而一般情况下丈夫婆婆是不愿给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她只是个好吃懒做,不会挣钱,只知花钱的闲人。

萨提陋习剥夺了印度教女性的生存权,而守寡习俗又使印度教女性失去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印度教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只有两种选择:自杀或守寡,而这两种选择都严重地侵犯了印度教妇女的生存权,全都导致印度教女性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守寡又会使印度教妇女失去原有的社会地位,过牛马一样的生活。

结语:由于印度教传统观念和传统陋习的影响,直到现在,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女性都早巳觉醒,正在为争取自身的平等权利而奋斗的时候,印度教很多女性却仍活在古老的宗教陋习的阴霾之下。女性自我觉醒的程度才真正决定了印度教女性能否获得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印度教女性必须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冲破传统社会赋予印度教女性的种种限制,最大程度地发掘自身的才能和潜力,以独立自信的主人翁的心态走入社会,为争取自身的平等权利而奋斗。

参考文献:

《古印度生活》

《印度史》

《世界文化史》

《大国通史》

0 阅读:27

白安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