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枯竭理论是西方骗局?石油不是动物尸体变得,而是来自地幔?

事説新语 2024-09-24 10:15:23

在能源领域石油一直是全球经济的命脉,是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能源,也是国际政治博弈中的重要筹码。

长期以来我们被告知石油是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在地下经过数百万年的高压高温作用形成的。

然而近年来有一种声音提出质疑,认为石油枯竭理论是西方的骗局。

石油也并非如传统认知中那样,主要由古代海洋生物遗骸在地下高压高温条件下转化而来,而是可能源自地球深处的地幔。

那么这一说法究竟有几分可信度?

一、石油枯竭理论的由来

石油枯竭这一说法并不是个新鲜事儿,是随着工业革命一路发展起来的。

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能源政策和经济讨论的热门话题。

这个说法的依据是石油作为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遗骸经过几百万年的地质变化形成的,这就意味着石油是有限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内燃机发明了,汽车、飞机这些交通工具也普及了,全球对石油的需求蹭蹭往上涨。

这时候人们开始认识到石油很重要,也可能会不够用。

早期有个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哈伯特提出了“峰值石油”理论,说石油产量会先到顶再下降,是因为资源开采一般都符合钟形曲线的规律。

哈伯特还准确预测了美国本土48个州的石油生产会在1970年左右达到高峰,这后来就被叫做“哈伯特顶峰”。

随着世界范围内石油消费不断增加,特别是二战后全球经济复苏的时候,大家对石油资源用光的担心就更普遍了。

这种担心让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行动起来,比如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还资助研究和发展替代能源技术,像核能、太阳能、风能还有其他可再生能源。

不过在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期,一些新情况开始改变人们对石油枯竭的看法。

首先技术进步了,以前不好开采的地方现在能采了,像深海钻探技术和水平钻井技术发展起来了。

开采者能从更深的海里和非传统储层里采出石油,比如页岩油和油砂。这些新技术用起来,已知石油储量大大增加,开采成本也降低了。

其次勘探技术改进了,又找到了更多油田。特别是在南美、非洲和北极地区的勘探,发现了好多没开发的石油资源。

另外对石油成因也有了不同看法,支持无机成因说的人觉得石油可能不是全来自生物。

而是地球深处化学反应生成的,这就意味着石油可能比原来想的要多得多。

二、对石油枯竭理论的质疑

近些年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一些科学家开始对传统的石油枯竭理论表示怀疑。

传统看法是石油主要是古代海洋生物的遗骸,经过几百万年的地质变化慢慢形成的。

但是支持无机成因说的人有不一样的解释:他们觉得石油可能是从地球深处的地幔来的。

这个理论说地幔里有很多碳元素,在特别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能生成烃类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接着通过裂缝和断层升到地壳里的储油构造里。

支持无机成因说的人指出,如果石油是这么形成的那就不是有限资源了,而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能一直产生。

而且这种观点也有一些证据支持,比如在一些深海热液喷口周围发现了有很多烃类物质。

这就说明就算没有很多有机物,烃类也能自然形成。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在冲击石油枯竭论,虽然新的大型油田越来越难发现了,但是现有油田的开采效率大大提高了。

现代钻井技术和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像水驱、气驱、化学驱这些方法,能从老油田里采出更多石油。

另外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发展起来后,页岩油和致密油这种非常规资源就能大规模开发了,这让全球可开采的石油储量大大增加。

在美国页岩革命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页岩油产量猛增,这不仅改变了美国自己的能源格局。

让它从一个靠进口的国家变成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还影响了全球能源市场。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页岩油的开采让美国原油日产量从 2008年的大概500万桶增加到了2019年的超过1200万桶。

除了技术方面,全球经济活动的变化也对石油需求有影响。随着大家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清洁能源技术也发展起来了。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转向太阳能、风能这些可再生能源。

就算以后真有石油供应紧张的时候,替代能源可能也已经发展得能补上这个缺口了。

所以虽然石油枯竭理论以前大家都很认可,但是现在情况比过去复杂多了。

一方面我们不能不考虑石油作为非可再生资源的本质,另一方面新的科学认识和技术手段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可能。

不管怎样考虑到环境可持续性,推动能源结构向更清洁的方向转变还是现在和以后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情况下石油行业正面临着从来没有过的变革压力,同时也有了探索新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的机会。

三、石油来自地幔的可能性

石油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地质学和能源科学领域里的热门话题。

传统的说法是有机成因说,觉得石油是古代海洋生物的遗骸在好几百万年的沉积过程中形成的。

不过这几年提出来的无机成因说主张石油可能是从地球地幔深处来的。

虽然这个观点还有争议,但确实有一些能支持这个理论的证据。地幔里碳元素很多,这就给石油的无机生成提供了条件。

科学家已经证实了,在特别高的温度和压力下,碳能和氢等其他元素结合,形成简单的烃类化合物。

实验室模拟实验显示,温度到了好几百摄氏度,压力到了好几千个大气压的时候。

有些矿物在有水的情况下能催化产生甲烷和其他轻的烃类。

这样的条件在地球深处挺常见的,特别是在俯冲带、热点区域还有地幔柱上升的地方。

火山活动多的地区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的现象,也给无机成因说提供了一些支持。

比如说在夏威夷群岛,人们发现从海底喷出来天然气流,这些气体被认为是直接从地幔来的。

同样在冰岛这些地热活跃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情况。

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地幔里的挥发性物质有可能通过构造裂缝或者其他地质通道跑到地壳里。

然后在那儿积累起来,变成能开采的油气资源。

但是有怀疑的科学家指出,现在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能证明大规模的商业油田是直接从地幔产生的。

他们觉得就算地幔里有烃类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能不能解释全球这么大的石油储量还是个未知数。

而且大多数已知的大型油田都在沉积盆地里,这些地方有很多有机质沉积物,跟有机成因说的预期是一样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正在用各种方法进行研究,包括同位素分析、地球化学指纹识别技术,还有更先进的地质建模啥的。

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石油样本,研究人员希望能找到能区分有机和无机成因的标志。

同时深入研究地幔物质循环机制以及它和上覆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也很关键。

总之关于石油是不是从地幔来的这个问题,科学界还没达成一致意见。

虽然有迹象表明地幔里的环境可能有助于烃类生成,但这可不意味着所有或者大部分石油都是这么形成的。

以后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验证这个假说,揭示地球上石油资源真正的来源。

四、西方是否在制造石油枯竭的骗局

要是石油不是像传统理论说的那样全是从古代生物遗骸变来的,而是有一部分或者全部是从地幔里的无机过程来的。

那这肯定会引出一系列关于能源政策、经济策略还有环境影响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西方国家是不是在搞石油枯竭的骗局这个疑问,咱们得从好几个角度好好分析分析。

首先发展替代能源是出于好多方面的考虑,不只是因为担心石油没了才这么干。

现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了国际社会共同的目标。

像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这些可再生能源,不但能大大降低碳排放量,还有长期能用下去的好处。

所以西方国家在替代能源上投资、搞技术开发,更多的是为了以后的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做战略布局,不是光为了应付所谓的石油枯竭。

其次就算石油可能是从地幔来的,而且储量比原来想的多,开采成本和技术难度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深海钻探还有开采像页岩油这样的非常规资源,往往得花好多钱,还伴随着挺高的环境风险。

相比之下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清洁能源技术越来越划算,尤其是规模大了以后。

所以就算石油不会很快用光,换成更干净、更高效的能源形式还是符合长远利益的。

再者说到石油价格和供应量波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确实有一些国家或者组织有可能通过控制信息流通来操纵市场。

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说石油输出国组织就好几次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调整产量来影响油价。

不过这种做法一般都是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特定的政治或者经济目的,不是长期计划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金融市场很透明,想人为制造短缺或者过剩,很难一直不被发现。

另外科学界对石油是怎么来的还在研究呢,现在还没个定论说所有石油都是从地幔来的。

就算是支持无机成因说的人也承认,好多已知的油田明显跟有机沉积物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就说“石油枯竭”这个概念全是骗局,这不严谨。

总的来说,虽然不能排除个别情况下可能有误导性信息在传播,但把推广替代能源简单说成是一场阴谋论可不合适。

实际上不管是从环境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变都是现在这个世界面临的紧急任务。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2

事説新语

简介:社会万象笑料多,速来围观乐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