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最危险的那一天,总预备队,为什么不能动?

漫步时光旧梦 2024-12-20 09:52:40

塔山告急!敌“总统府战地督察组长”罗奇中将,甚至命令独立第95师组织军官敢死队,赤膊发起冲锋!消息传到牤牛屯,“林罗刘”首长的第一反应,决定动用总预备队实施增援,参谋长刘亚楼拿起电话刚刚要通一纵司令部,沉默寡言的野战军司令员突然起身,把电话却给按了:“总预备队,不动”!

一、什么叫作“总预备队”

“预备队”的名词解释,是在作战部署中,规定作为机动兵力使用的部队编组,预备队按照规模、级别和用途,可以分为战术预备队、战役预备队和战略预备队三大类。

一般来说,师以下单位在作战中保留的预备队,可以称为“战术预备队”,比如某团在攻击锦州外围要点时,以两个营为主攻部队,团部掌握另外一个营作为机动兵力,这便是战术级预备队。

具体到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每个纵队(军级)在进攻或者防守时,都会留出一个师或至少两个团的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这已经属于“战役预备队”的范畴。

至全国大陆基本解放时,四野第十三兵团奉命北上,从两广集结到四战之地的河南,作为军委直接掌握的全军“战略预备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威胁。

因此半岛形势恶化后,该兵团能够第一时间进至鸭绿江畔,紧急组建东北边防军,后又首批跨过鸭绿江参战,可见战略预备队的重要性。

而野战军在某次大规模战役中,准备在关键时刻动用的大型预备队,它既没有达到战略预备队的级别,却又完全超出了一般师级、纵队级的预备队规模,通常才称作“总预备队”。

总预备队是军委专电要求设立的,东野首长曾在1948年10月3日的汇报电中,说明了全部十二个野战纵队的战场部署,并提出要动用六个纵队围攻锦州,10月5日凌晨接到军委复电:

“沈阳、锦西方向援敌攻击精神必不强,你们以六个纵队阻援必能胜任愉快,同时攻城兵力亦可能不要使用到六个纵队,估计有五个纵队即够,尚有一个纵队可以作为总预备队,保证整个战役的胜利”!

顺便说一句,由此说明《大决战》在彰武车站的那段部署台词,最后一句也是不符合历史的。遵照军委的指示精神,“林罗刘”再次对兵力部署进行了微调,确定以东野王牌第1纵队作为战役“总预备队”。

本来一纵已经进至锦县石山地区,准备纳入东突击集团参与攻锦作战,不料10月8日接到紧急命令,作为总预备队开赴锦州和锦西之间的高桥镇,由于该纵第3师已划归十纵指挥,因此受领任务的是“纵司”率领的第1师和第2师。

司令员李天佑、政委梁必业迅速领会了上级意图:“我们纵队作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高桥地区,向西可以增援塔山,向东可以参加攻锦,这是野司首长很重要的一招”。急行军到达高桥后,李天佑根据野司意图,立即作出了兵力部署:

第1师置于高桥西北地区,以支援攻锦作战为主要目标;第2师置于塔山西南,随时准备增援塔山防线,纵队司令部开设在高桥东北的陆家窝棚,政治部宣传队还突击编了一首歌:《我们是光荣的总预备队》!

二、塔山远远未到最后时刻

塔山最危险的一天,其实是10月13日,这一天罗奇以独立第95师为攻击主力,在海空军火力的掩护下,以中央钳制两翼突破的“波浪式”战法,对我四纵阵地发起疯狂冲锋,仅一线展开的兵力即达四个师,整团整营地实施连续突击。

四纵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部分前沿阵地一度失守,而这一天,东野主力对锦州的总攻尚未开始,各纵队刚刚扫清完外围据点,如果“东进兵团”果真突破塔山阻击线,恐怕对锦州城垣的总攻就要缓一缓了。

当时最合理的办法,就是命令总预备队增援上去,从而力保塔山不失,为10月14日的总攻创造稳定的战场条件,可为什么在最后时刻,东野司令员突然叫停了调兵令,坚持“总预备队不动”呢?

首要原因,当然是程子华的兵力完全够用,无需匆忙增援,塔山我军的战斗序列,是由第二兵团部统一指挥下的四纵、十一纵加两个独立师,另附冀热辽军区炮兵旅。

四纵是“东北五虎”之一,实有兵力近4万人;十一纵亦有3.5万人,再加上两个5、6千人的独立师以及炮兵旅,我军共计八师一旅总兵力不低于8.5万人!

而10月13日这天,敌东进兵团序列中下辖两个师的第39军,还在葫芦岛外海的轮船上,也就是说,程子华所部的当面之敌,仅仅为九个师的敌军,考虑到其习惯性缺额,总兵力至多8万人!

换言之,塔山方向我军兵力其实占优,装备也不差,再加上素质和士气的因素,足可以挡住敌人的攻势。许多读者的错觉,来自于只看见到四纵的浴血阻击,未注意十一纵和两个独立师的存在!

塔山防线从海边延伸到白台山以西山区,正面宽度约20公里,程子华的部署如下:战力强的四纵“当道下寨”,担负从海边到白台山这一段的防御;十一纵则布置在白台山以西山地,以防敌人突破山区绕道虹螺蚬,那也是能前往锦州的。

程子华战前强调,各部队都要掌握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预备队,以便阻击战打响后,能够实施连续的反冲锋,因此两个纵队在第一线都只展开了两个师,另以一个师为战役预备队。

尤其是塔山核心防线,鉴于地形狭窄施展不开,四纵各师更是留足了预备队,而不是都塞在前沿:两个师六个团的防区,顶在第一线的只有五个营,按标准编制计算,四纵的各级预备队占比高达82%!

并且敌人猛攻四纵阵地时,十一纵也没闲着:多次派部队侧击敌人,同时还以预备队第31师,接手了四纵的部分阵地,让四纵腾出一个整团,加强给最艰苦的第12师作预备队。

冀热辽独立4师、独立6师奉命深入锦西与葫芦岛之间,袭击交通线并牵制敌人,必要时仍可调回阻击防线,也就是说,当四纵前沿阵地杀得昏天暗地时,程子华还有整整六个师没有动用呢!

在10月13日当天,我军伤亡1048人(整个战役伤亡3000余人),战况虽激烈,不过是塔山村附近的局部而已,四纵根本没有伤筋动骨,第二兵团预备队也非常充足,那又慌个什么?远未到动用总预备队的程度。

三、攻克锦州才是东野首要任务

总预备队的动用,必须是在战场最危急的时刻,在东野司令员看来,这个时刻应该是在对锦州城区的总攻打响以后,也就是从10月14日上午算起,那么在此之前,总预备队绝对不能动!

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尽快拿下锦州城,只要攻克这座关外第一名城,则关门打狗之势形成,东北野战军也将腾出25万大军来,进而完全掌握战场主动权,所以塔山也好黑山也罢,均属次要战场。

消灭范汉杰主力完全攻克城市,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林罗刘”也不能做准确预判,战前谁也不曾料到,东野仅用31个小时即告得手。万一攻坚屡屡受挫,需要三天时间怎么办?这才是“林罗刘”最担心的。

如果攻锦不顺利,野司将毫不犹豫地投入李天佑纵队的主力,在最合适的地段打开突破口,或者接替伤亡较大的攻城部队突入纵深,总预备队嘛,必须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这才是“101”坚持不肯在10月13日,轻易动用总预备队的次要原因,在第二兵团后备兵力仍然充足的情况下,贸然命令一纵增援塔山,一旦锦州攻城作战急需生力军,又去哪里调兵呢?

保持总预备队的机动态势,随时观察塔山和锦州两个战场的战况发展,再相机投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10月14日这一天,塔山方向情况确很紧急:敌王伯勋第39军完成登陆,从北平调来的战车一营也到达前线。

罗奇当天也神气起来:“有了水牛(指坦克),打下塔山是不成问题了”!然而实际上,东进兵团另外几个军已经精疲力尽了,光靠独立95师卖命没什么用。

塔山开打四天来,第54军、第62军均伤亡惨重,而第39军因为集体晕船,尚不能全部投入攻击,敌人所仰仗的突击部队,只有独95师、第8师和92军的第21师,勉强从凌晨5时起发起进攻。

激战至上午10时,锦州方向响起惊天动地的炮声,东野的总攻开始了!炮声让进攻的敌军趋于疯狂,第8师一度攻入塔山铁路桥头堡的阵地;但炮声也使四纵指战员士气大振,吴克华及时投入预备队,一个反冲锋又把阵地夺了回来。

战至黄昏时分,东野攻城集团已全面突入城区,解决战斗只是时间问题,总预备队可能参与攻城的任务宣告撤销,期间李天佑曾经接通吴克华,询问是否需要增援?四纵司令员表示完全不需要!

因为东进兵团士气已经崩了!从上到下听到锦州方向枪炮声渐少,都明白咋回事,而独95师所有能喘气的,只能编成三个半营,完全失去了突击能力。这一天我军伤亡745人,反而低于10月13日,可见最危险的时段已熬过去了!

尾声:

作为东野理论上的头号王牌,一纵在锦州战前被确定为总预备队,结果一直到战役结束也没有出场,虽有些遗憾,却起到了定海神针一般的作用,让攻城集团和塔山守军都没有后顾之忧,最终没有出场,只能说明东野各部战力够强!

一纵在高桥待命时,也忙得够呛,10月13日塔山最激烈的一天,虽未接到野司的出援令,却也组织第2师各部,给四纵送去了不少子弹和迫击炮弹,变相帮助了兄弟部队;而纵队炮兵团,则奉命配属给锦州城东的八纵作战。

东野攻克锦州后,战力保持最完整的一纵,得以一马当先猛扑黑山,在辽西围歼战和解放沈阳的战斗中,先后歼敌3万余人缴获无算,总算一扫之前蹲在高桥的郁闷!

0 阅读:12
漫步时光旧梦

漫步时光旧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