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怎么那么好吃

柯南道尔宇 2025-01-13 15:11:24

丨苏州的美食,就像苏州的园林一样,清新、精致丨

所谓苏州人嗜甜,此话不假。

但是倘若认为苏州人只会吃甜,那则是一种偏见。

你永远不知道,在吃这件事上,苏州人有多精细。

他们不会放过任何这个世上的美好滋味。

在苏州短短两天,就已经见识了苏州人对待食物的那种精细的态度。

繁体的“蘇”字,下面一鱼,一禾,体现着苏州鱼米之乡的传统。苏州菜,或者说苏帮菜,有着传统农业社会时代的精英本色,正如今日城中的园林、传统节俗与生活方式,并未被现代化城市浪潮彻底裹挟。如果非要给苏州的饮食系统寻找符号,“不时不食”与食不厌精,还是最恰当。

【早】吃一碗清爽的苏式面

作为江南城市的苏州,在老城里随便走走,到处都是面馆。苏州人的一天,从一碗面开始。

周六清晨,早上六点多起来,直奔宾馆附近最近的观前街上的朱鸿兴面馆。

于苏式面的最初印象,源于陆文夫先生的小说《美食家》,里面的朱自冶每天天不亮就要坐着黄包车去吃朱鸿兴家没有面气的头汤面。

跟着老饕去寻吃的,肯定是不会错的。

苏州人吃面讲究,宽汤还是紧汤,重挑还是轻挑,少青还是重青······外地人听不懂的“黑话”,透露出苏州人吃面自成一派。

于是,找到朱鸿兴,同行三人一人一碗面。

一碗焖肉面,一碗腰花面,一碗虾爆鳝面。尝试三虾面和蟹黄面,还是被价格劝退······

苏州面大多采用机制细面。煮面的过程很有特色,大锅、旺火、宽汤,沸水,且频繁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澈;面条煮得硬而不生,根根清爽,放在汤里清清爽爽,不会因为面的加入让清汤变浑。

而苏州面真正的灵魂,是汤,讲究清澈、透亮,清而醇厚,喝起来鲜而不腻,口感隽永。

苏式面的特色,便是这浇头,每种浇头都是一道菜,百菜百味。

点一份虾爆鳝,炸过的鳝鱼吸饱了甜甜的卤汁,而清炒的虾仁,脆嫩脆嫩的,看上去平平无奇,但是懂吃之人都知道这种河虾仁非常考验火候,时间多一点,便失去了虾仁脆嫩的口感而吃口变老。

喝一口汤,入口醇厚,回味又有点微甜。与西北、西南那边的面比起来,苏式面显得清淡了很多。但清淡不失鲜美。

朋友的那碗焖肉面,用他的话说,软烂入味,初吃是咸的,但是细细品味,又有点微微回甜。

第二天清晨又在陆振兴吃了一碗爆鱼大排双浇面,味道依然是点赞。

来苏州当然少不了吃生煎包。与精致的苏式面相比,生煎则显得“霸气侧漏”。

排了四十分钟的队才买到的哑巴生煎,制作现场一口又一口的大锅盛满生煎,每个排队的人都在数着还有几锅才能到自己。

虽然生煎本身很霸气,但是吃法还是很精致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生煎侧面小心地嘬上一口,轻轻吹走热气,便可尽情地吮吸包子里的肉汁。新鲜的肉汁从舌尖蔓延至口腔,咸与甜在这一刻完美地交织,碰撞出极鲜的滋味。

吃生煎必须精致,如果不吸完里面的汤汁,一口咬下去便会汤汁四溅,如若是刚出锅的,便是吐又舍不得,不吐又烫嘴。

只是,朱鸿兴的蟹粉小笼,确实让我一个自恃能吃甜的人败下阵来。

第一口吃下去,三个人都惊了,小笼包居然是甜的,而且甜的很明显。也难怪很多外地朋友接受不了,说苏州的包子都是甜的。来了才发现,真的是甜的。

【中】经典苏帮菜尝一尝

吃当地美食,老字号还是要去的。松鹤楼作为名店,不去似乎感觉苏州都白来了。

阳春三月的苏州,要吃“七头一脑”

那么,必须点上一盘马兰头。马兰头的清新,用《蔬食斋随笔》里引用的诗句来说,是“洵美草木滋,可以废粱肉”。翠嫩的外形,沁人心脾的滋味,当然是作为前菜和开胃小食的绝佳选择。剁碎的马兰头配上香干,既预示春的开始,也以清新的风格作为一餐的开始。

苏帮名菜松鼠鳜鱼也必须整上

作为苏帮菜的绝对主角,松鼠鳜鱼的江湖地位不言而喻。

整条鳜鱼,打好花刀,下锅油炸定型,出品必以形似松鼠状上桌。

吃一口,外面的糖醋汁甜的恰到好处,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淡。番茄酱的加入使色泽更加红亮。味道的层次也多了几分。

鳜鱼肉因为外面的面糊保护,还保留着一分鲜嫩,配合炸的恰到好处的面糊真正做到外脆里嫩,浸润的糖醋汁,不论是口感层次还是味道层次,都堪称一绝。

逛完山塘街,虽因时间原因不能去藏书镇,但并不妨碍点上一份藏书羊肉。

羊肉“不腥不腻,汤色乳白,肉酥而不烂,香气扑鼻,口感鲜美,常食不厌”。

一锅苏州藏书羊肉锅,羊肉打底,加上粉丝、大白菜,豆腐泡等,虽是配菜,但也饱吸羊汤之鲜。撒上葱、蒜、盐、醋、辣酱等佐料,真是百味杂陈,吃完令人回味无穷。

【晚】精致小菜点起来

晚上逛平江路,先尝一尝梅花糕开开胃。

窃以为,梅花糕的精华部分正是上面这一层,吃起来清甜爽口,下面的豆沙与之相比,反而有点黯然失色。

走进一家门头不太显眼的小馆子,点了几个小菜。

开胃菜是桂花糖藕

唐朝宝历年间,白居易来苏州做刺史,因他甚爱荷花,故山塘河的工程铺满荷花。白居易修筑的山塘,称为“白公堤”,他推崇的白藕,有“白公藕”美称。因塘河水质清冽,长出来的藕又胖又嫩,吃起来又脆又甜,满口清香,苏州人精于美食,用桂花卤煮藕汤,或在藕节中灌糯米,焐熟食用,风味很独特。

莲藕塞上糯米熬煮,进口软糯。但是,糯米的软黏与藕的软糯又形成了别样的口感。淋上的糖桂花清冽中有着甘甜。

然后,一份蟹粉豆腐上桌。

豆腐够嫩,蟹粉够鲜。一份简简单单的豆腐,也可以做的精致,这便是江南地区的风格。没有大开大合,也不需要多名贵的食材,一份豆腐就能将“食不厌精”体现的淋漓尽致。

没有辣椒,但是咸鲜的蟹粉豆腐却非常下饭。上桌之后,便被风卷残云一般吃空了。

最后,上一碗酒酿小元宵鸡头米作为甜点收尾。

“十斤蓬剥五斤子,十斤子剥两斤米”,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鸡头米”——芡实,虽然江南处处产芡实,却以苏州城外东南荡湖所产品质最好。拿鸡头米在砂锅中慢慢煮熟,调入绵白糖,加桂花提味,便成了一碗白白绵绵,香香甜甜的“鸡头肉汤”。没有这一碗价值不菲的甜汤,就不能说是地道的苏州宴席。

并且这份甜汤的甜,不是那种西式甜点的甜,而是清爽的甜,不会让人发腻。

以甜汤结尾,这顿饭吃的令人难忘。

旅途的短短两天,五顿饭,就已经感受到了苏州人爱吃、会吃的生活品位。

一碗面,一块豆腐,只要悉心料理,都能做的精细,做出美味。

而这背后,是苏州这座古城和人民对于食物的态度,对于生活的态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