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提到胆固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能吃太多油腻的东西,否则胆固醇会飙升”。事实上,胆固醇并非完全由饮食决定,它在人体内的生成和代谢更多依赖于身体内部的运行机制。
胆固醇过高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威胁生命安全,但其根源往往并非单纯的饮食问题。
张阿姨今年52岁,退休后生活悠闲。几个月前,她总感觉胸闷气短,有时还头晕乏力。刚开始,她以为是年纪大了,身体“退化”了,也没太当回事。但上周,她在家突然晕倒。
家人连忙将她送到医院,经检查发现,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水平严重超标,动脉已经出现明显的粥样硬化。医生告诉她:“再晚点来,你可能会面临心梗或中风的危险。”
医生是李主任,从医二十多年,对慢性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这天,张阿姨和她的儿子再次来到医院复查。看到他们,李主任放下手中的资料,笑着问:“张阿姨,这几天感觉怎么样?胸闷还有吗?”
张阿姨叹了口气:“好多了,就是心里还是有点怕。这胆固醇怎么会高得这么离谱?我平时吃得挺清淡的,油腻的东西都不敢碰啊。”
李主任点点头:“您的疑问很多人都有。其实,胆固醇高,大多数情况并不是吃出来的,而是身体内部出了问题。”
张阿姨听得一脸疑惑:“不是吃出来的?那还能是怎么来的?”
李主任拿出一张人体代谢图,耐心地解释:“胆固醇分为‘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它们都是身体必须的物质。大部分胆固醇不是通过饮食摄入的,而是由肝脏合成的。一般来说,我们吃进去的胆固醇只占总量的20%,而肝脏每天能合成80%以上的胆固醇。如果肝脏代谢紊乱,合成过多或无法及时处理胆固醇,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就会升高。”
张阿姨点点头:“原来是这样,那我的肝脏是不是出了问题?”
李主任继续说道:“肝脏功能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胆固醇异常的根源有很多,比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长期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等。有些人天生携带一种基因突变,会导致肝脏过度合成胆固醇,即便饮食再清淡,胆固醇也容易超标。”
张阿姨的儿子插话道:“那像我妈这种情况,平时血压、血糖都不高,怎么突然就成这样了呢?”
李主任拿起张阿姨的检查报告,指着一项指标说道:“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她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高密度脂蛋白是‘好胆固醇’,负责把多余的胆固醇运回肝脏处理,而低密度脂蛋白是‘坏胆固醇’,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张阿姨听得一阵紧张:“那我现在的血管是不是已经堵得很严重了?”
李主任安慰她:“目前还在可控范围内,但确实需要引起重视。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病,它的发展过程可能长达数十年。当血管中的胆固醇斑块慢慢增大,就会让血管变窄,血流不畅。严重的时候,斑块破裂会引发血栓,导致心梗或中风。您之前的胸闷和头晕就是血液流动受阻的表现。”
张阿姨的儿子急忙问:“那接下来该怎么办?是吃药还是做手术?”
李主任笑了笑:“不用太担心,您的母亲目前还不需要手术。控制胆固醇的关键是调整生活方式,同时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您要坚持低脂饮食,但不需要完全忌口。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或者骑自行车。我会给您开一种他汀类药物,这是一种能有效降低胆固醇的药物。”
张阿姨有些犹豫:“听说吃药会有副作用,会不会伤肝啊?”
李主任耐心解释:“他汀确实可能对肝脏产生一定负担,但大多数患者都能耐受。我们会定期监测您的肝功能,确保用药安全。相比药物的风险,胆固醇过高的危害要大得多。您不用有心理负担。”
张阿姨点了点头:“好吧,既然这样,我听您的安排。”
看到张阿姨放下心来,李主任补充道:“其实,除了药物和运动,心态也很重要。长期压力过大会导致激素水平紊乱,进一步影响胆固醇代谢。您现在退休了,可以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跳广场舞、种花草,转移注意力。”
张阿姨笑了:“那我以后就跟邻居们去跳舞,这算不算运动?”
李主任也笑了:“当然算!跳舞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调节情绪。只要坚持下去,您的胆固醇一定会降下来的。”
为了让张阿姨更安心,李主任还和她分享了一项研究数据:“有一项研究表明,每天坚持30分钟有氧运动的人,‘好胆固醇’水平会明显升高,同时‘坏胆固醇’水平下降的概率增加30%以上。控制体重和戒烟也能大幅改善胆固醇代谢。”
听到这里,张阿姨的儿子松了口气:“那我妈以后是不是就不会有中风的风险了?”
李主任点点头:“只要按照计划坚持下去,风险会大大降低。当然,定期复查很重要,每半年查一次血脂,了解控制效果。”
故事的张阿姨按照医生的建议,开始规律用药、清淡饮食,还和邻居们组建了一个健身小队,跳舞、散步样样不落。一年后复查,她的胆固醇水平已经恢复正常,胸闷头晕的症状也彻底消失了。
胆固醇高,大多不是“吃”出来的,而是身体内部的代谢失衡。对于每个人来说,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定期体检,才是预防和控制胆固醇相关疾病的最佳方法。
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像张阿姨一样,积极面对健康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拥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