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关于职场的新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受中小型公司的青睐,而在后续的跟踪报道中,这些中小型公司似乎没有太多的能力留住这群他们视若珍宝的年轻劳动力。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珍宝”们对职场环境了解不够透彻,对未来存有“符合公司利益”的幻想,愿意不计代价的付出自己,种种迹象都证明了为什么他们会被冠以珍宝之名,
而那些深谙职场之道的老员工们,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扣上“糟粕”的帽子。
什么都不懂,就是珍宝,懂得太多,就是糟粕,这样直白的说辞对于很多自诩聪明的“高管”们嗤之以鼻,甚至还会表现出一种无能狂怒的姿态去痛批“揭伤疤的人”。
至于为什么,珍宝们可能暂时不懂,但只需假以时日,当他们从珍宝进化为糟粕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为什么有些地方“喜欢他们却留不住他们”。
事实上,无论是珍宝还是糟粕,赋予其定义的人们并不在乎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而对于这种定义的取舍,他们的唯一标准就是能不能为其所用。
如果用“揭伤疤”的说法来讲,那便是:有用之人是珍宝,不想被我所用只想好好生活的人,皆是糟粕。
这种极其主观且缺乏尊重的观念并非灵光一现,而是一种弥漫于现世人心之中的精神枷锁,或者说,当越来越多的“糟粕们”受够了这种身心俱疲的妥协之后,他们便会以类似于执念的行为逻辑来寻求仅仅属于自己的出路:
不顾“好心人”的劝说,不理会“大师”们的指点,也不再顾及所谓面子的纠缠,怎么舒服怎么活,怎么痛快怎么走,这究竟是多么痛的领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而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喇叭里的声音愈发嘹亮,从极具偏见的指指点点到无能狂怒下的破口大骂,愤怒也好,指责也罢,那些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们,他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因为他们发现,原来自己不需要活在阴影之下,也可以感受到凉爽的风吹拂自己的灵魂,即便没有被高高挂起的太阳,他们依然有办法寻求到那些廉价且真实的温暖:
离得远了,有些曾经身在其中的事物便会看的更为明确,有人清醒就有人糊涂,有人明白就有人故作明白,
毕竟他们是一群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不长记性、永远被当枪使、永远自我反思、永远重蹈覆辙的存在。
不是想通了,而是受够了。
赞扬和褒奖那些“珍宝行为”并不会让大多数人们忽略其背后的真实意义,
一边是无休止的幻想,一边是无休止的付出,
所谓无休止,究竟正在透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总会蒙上一层微妙的面纱,那些绝口不提或是被刻意使其“晦涩难懂”的现实,并不能掩盖出路和活路也许是两条分叉路的可能性,
那么,接下来要走哪条路呢?
此时,有人拿出名为“命运”的骰子,在扔的一刹那,人们的心里其实已经有数了。
骰子被抛向空中,所谓“命运”被上面的人攥住了,他们想要改变骰子的点数,以便让自己来一场完美的胜利,可就在他们“修改完毕”的时候,往下一看,
扔骰子的人走掉了,看热闹的人正在看他,
作弊的人恼羞成怒,但骰子该扔还是要扔,
这一扔,比的就不是所谓点数的大小,
而是谁的脸皮更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