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荃认为曾国藩做事过于迂腐,但慈禧却不这么看,原因何在

吴学华看天下 2025-03-24 11:42:44

作者注:吴学华讲历史原创作品,拒绝转载。

曾国藩为了报复上一任两江总督何桂清,在他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处处与他作对,利用慈禧除掉了何桂清,终于解了心头之恨。

杀掉了何桂清,慈禧下旨让曾国藩尽快拿下天京,以解朝廷之忧:你要我帮你杀掉老对手,我不惜得罪一帮文武大臣,帮你做到了,现在该是你表现的时候了。

对于慈禧的相逼,曾国藩仍是慢条斯理地陈述他攻打天京的计划,并解释战斗之艰难:自围困开始,我每天都督促部队进攻,现在已经陆陆续续扫清了南京的外围,这南京的天气真是的,动不动都下雨,将士们每天在泥水里打战,受伤不说,还得了病,生病的将士,每个营少则几十个,多则过半,我现在一面整顿军务,一面找人给将士们医治。我能够苦熬着不让太平贼寇冲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等将士们的身体恢复了健康,我一定尽快拿下南京。太后,到时候你就看我的吧!

另外说朝廷采取的招降之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太平天国很多中下层将领投靠了清军,英王陈玉成遭部下出卖被杀,太平天国断了一只臂膀)

对于曾国藩的那点想法,慈禧也是心知肚明的,虽然心里有些生气,可也没有办法,还得下旨好生安慰:好了,好了,你们湘军确实不容易,死伤那么多人,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打战的事情,朝廷不懂,你看着办就是。

年底,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病死于雨花台湘军大营,曾国藩闻之大恸,自出兵以来,这是他第二个死的弟弟了。

曾国葆一死,他的工作由二哥曾国荃来做。

慈禧听说了曾国葆死于军中的消息,赶紧下旨安抚:加国子监学正衔,赐号迅勇巴图鲁。感觉有些不妥,又赠按察使。

这时候,李鸿章的折子到了,讲述了曾国葆舍身忘己,一心忠勇大清的光荣事迹。

慈禧和奕訢一商议,也觉得连李鸿章都在帮曾家说话,有必要再表示一下,安抚汉臣的心。

前面的封赏低了一点,于是诏依二品议恤,赠内阁学士,予骑都尉世职,建专祠,谥靖毅。

对于一个死人,给予再多的赏赐都没有什么用,但那是给活人看的。姓曾的,我够意思吧?你弟弟死了,我给了他那么大的荣耀,你们老曾家也算光宗耀祖了。赶快表现吧,我看着呢!

曾国藩和曾国荃两个人的性格大不相同。曾国藩人到中年,屡经挫折,久历风波,老成持重,往往事情一开始,他已经看到了结尾。曾国荃则不过是一个湖南乡下土秀才,除了去过一趟北京,没出过远门,也没办过大事,年纪轻,见识窄,经验不足。而且曾国荃有一个巨大的毛病,就是嗜杀和放纵。攻下一座城池,放任湘军奸淫掳掠,对于太平军的降兵,也从来不留活口。

应该说,曾国荃的功名完全得益于老兄的指授安排。然而曾国荃对曾国藩却不是特别地佩服,总认为老兄做事过于迟缓迂拙,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过于“道学”。对曾国藩的批评,曾国荃虚心接受的时候不多。

曾国藩多次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要他约束部下,安抚民众,可是曾国荃不听,而且回信说:我们湘军出征,根本没有粮饷,大家都是为了升官发财,才来干这活的,现在压制他们,一旦军心散了,谁来帮我们打仗?至于湘军士兵欺负民女的事,他们作为男人,在军营里憋久了,打了胜仗放松一下,也是应该的。

曾国荃虽然一肚子的歪理,但是打仗却不含糊,手下的那些兵勇,祸害百姓厉害,打仗同样厉害。

十月,李秀成率兵二十万回援天京,曾国荃手下不过区区四万人马,可就是这四万人马,与太平军大战四十多天,仍坚守在雨花台。在这期间,曾国藩的另外几路人马,相继扫平了安徽、浙江和江苏其余地方的太平军势力。

曾国藩让弟弟深挖战壕,死死困住南京,并不急于进攻。他很清楚,只要太平贼寇不灭,朝廷就对他无可奈何。

从某种角度上说,太平军是他与朝廷对抗的筹码。

这个筹码可不能轻易丢弃。

到了同治三年( 1864)初,各地战事陆续平息,天下大城,只剩下南京了。

0 阅读:3
吴学华看天下

吴学华看天下

新锐作家,已经常规出版长篇小说2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