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初春,北方地产行业依然如履薄冰,行走在冰面上的地产从业者逆风前行,依然看不到希望,各种手段、各种促销政策,丝毫没有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石家庄、郑州、济南等城市诸多售楼中心门可罗雀,凄凄冷冷凄凄,昔年红火的购房状况荡然无存,北方城市到底怎么了?限购、限贷政策已经放开,人们还是不急于出手,购买力何至于此?
尤其以石家庄为首,包含邯郸、保定、邢台、沧州、衡水、秦皇岛等等二三线城市,更是江河日下,翻不起半点浪花儿,市场反应如此低迷,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因为没钱了吗?
北方萧条,南方市场会有所不同吗?有人统计武汉、南京、杭州、成都、嘉兴、绍兴、无锡等江南地区,一、二线楼市已经逐渐复苏,至少成交量开始走上正轨,人家的城市反应为啥如此敏感?是因为有钱吗?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从城市GDP排名来看,人家总是排在前边;从楼市成交价来看人家总在高位;从人口增长数据来看,人家总处于净流入,事实摆在那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终究还是收入决定了“上层建筑”,对吗?刺激消费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后盾,老百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房地产走势。
另外一个就是,北方城市人才的流失导致购买力逐年下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城市发展离不开人,尤其是年轻人。
拿石家庄来讲,工业基础薄弱,旅游市场苍白,重点高校不多,科技发展几乎为零,老百姓普遍收入三四千块钱儿,拿什么买房?有什么基础来刺激消费?
发展,才是一个城市永恒的话题。
对比成都,近十年来增加外来人口六百万,等于增加了一个二线城市的人口基数,而且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的消费能力给这所包容性的城市,带来无可比拟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速度。
所以2023开年,成都已经超越香港,进入GDP两万亿城市序列,比肩北上广深苏杭,更有数据显示今年的成都楼市交易和价格涨幅全国第一。
看来经济大环境出现了版块儿倾斜,绝不是个别现象,南北方经济的分水岭从房价上最能体现。
北方城市政策端保守的一面,也通过房价体现到了终端层面,房价越低城市发展肯定越差,人们收入水平越低。
经济发展落后,导致人才外流形成恶性循环,反馈到市场上自然扯了后腿,同样都有口罩因素,但北方市场仿佛不堪重负,无论是刚性需求还是改善需求明显减弱。
环京津圈的河北头部开发商如荣盛、隆基泰和、华夏幸福等公司在有些方面没有前瞻性,没有提前布局,就吃了大亏,很受伤很受伤,以至近两三年都缓不过劲儿来。
曾经,这些企业守着大树好乘凉,随着特大城市北京、天津的高速发展和扩张,人口外溢,逼迫人们集中来河北地界购房落户,周边城市也跟着受益,如保定、廊坊、张家口,甚至承德一部分地区都成为京、津的后花园,大小开发商只要楼建起来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头部企业们趁机大量囤地,以备不时之需,只是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地有了,需没了。
到了后期随着地产政策端收紧,燕郊、香河、固安甚至涿州等地与北京通勤的“睡城”,成了“噩梦”之城,房产一夜之间腰斩,情景何其残酷。
接着环绕京津环境污染行业大力整治,严格环保要求,关停和外迁了大批工业、厂矿等等企业,工业没了,制造业滑坡让北方这些区域的经济止步不前,高房价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可谓空中楼阁,一路下滑跌回到了10前。
本来背靠大树好乘凉,结果大树修枝剪杈,还吸走了养分,直接让这些开发商杵在了阳光底下暴晒,于是华夏幸福轰然落幕。
这仅仅是一两个地产商的悲哀吗?其实更受伤的是那些投资者和购房业主,他们辛苦半生,把财富堆砌在了房子上,没住上几年,贷款部分跌没了,还款数年还了个寂寞,气不气人?
所以,铆足劲发展经济才是重中之重,经济水平提高了,人们手里有钱了,楼市自然会回暖,同时也给有眼光的人群提供了一个机会,趁着房价低谷,抄底上车,因为疫情过后,经济迟早向会向前迈一步,楼市还会依然低迷吗?
目前能看到春节前后,首轮报复性消费就让各地餐饮、旅游业爆棚,接下来呢?能源、基建、制造、金融、服务、地产等许多行业,是不是都会迎来春天?人们终于敢出来消费了,破茧重生后必然是大展宏图。
但也有部分人群,几年来已把钱包仅有的存款消耗殆尽,举步维艰,考虑到这点国家开始陆续出台各种刺激手段、刺激政策,一切都在向好发展。
所以,随着金融政策的宽松、制造业的回归,经济内循环带动起来后,人们的经济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强,此时提前上车未必不是个最优选择。
2023年伊始,地产市场走势到底是分水岭还是厚积薄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