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唯一亲儿子孙科,本是国民党政坛的重量级人物,却在1949年关键时刻,选择留在大陆,没有随蒋介石去台湾。
他为何做出这一决定?这一选择,又让他的人生走,向了怎样的结局?
孙科是孙中山和第一任妻子卢慕贞的长子,小时候,孙科跟着母亲生活。
那时候,孙中山正在海外奔走,为推翻满清四处募款,家里并没有太多时间和父亲相处。
卢慕贞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生活安静、节俭,对孩子的教育却相当严格,孙科小时候读私塾,性格内向却十分聪慧。
1907年,年仅16岁的孙科,被父亲送往美国留学。
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土木工程,过上了与普通中国留学生,无异的生活。
孙中山依旧在为革命事业奔波,孙科虽身处海外,耳濡目染父亲的理想与抱负,也对中国的未来开始关注。
1912年孙科回到国内,正式开始参与政治事务。
孙中山对这个儿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又担心他的能力不足,就没有立刻让他进入高位。
真正让孙科崭露头角的,是他在广州的市政工作,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孙科受命主持广州市市政厅的工作。
彼时的广州满目疮痍,市政基础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
孙科接手后,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规划城市道路、引进自来水系统等。
这些努力,未能完全改变广州的城市面貌,可的确为中国的市政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有人评论说:“孙科或许不适合革命,却是个做实事的人。”
孙中山病逝后,孙科的政治生涯,一度陷入低谷,失去了重要的靠山,国民党内部派系争斗激烈。
蒋介石逐渐崛起,牢牢控制住了,国民党的权力中心。
孙科贵为孙中山的独子,在蒋介石面前显得势单力薄,也并不擅长玩弄权术,性格温和,不愿与蒋介石正面交锋。
蒋介石对孙科仍然抱有戒心,表面上尊重,暗地里却对其权力进行打压。
孙科被安排在一些,较为边缘的岗位上,譬如外交使节、铁道部长等,他的这些职务,看起来光鲜,却几乎没有实际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孙科与蒋介石的关系并不算融洽。
孙科主张联共抗日,对国共合作持较为积极的态度,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让两人产生了不少矛盾。
在公开场合,孙科从未直接,与蒋介石对立,国民党内部的人都知道,对蒋介石的许多做法心怀不满。
1949年,国共内战接近尾声,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彻底崩溃。
蒋介石决定,率领国民党核心成员撤往台湾,这个时候,孙科的选择却让人意外。
他并没有跟随蒋介石前往台湾,而是辞去了行政院院长的职务,带着家人移居香港。
这次选择并非一时冲动,早在抗战胜利后,孙科就曾与蒋介石,有过激烈的冲突,蒋介石为了揽权,强行修改国民党党章,排挤异己,甚至动用军队。
孙科对这些行为极为不满,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异议。
他直言:“若父亲在世,绝不会容忍这种事情发生。”这些言论让蒋介石颇为恼火。
孙科与蒋介石的关系,逐渐冷淡,在1948年国民大会选举中,孙科被选为行政院院长,但对国民党的前途,已经不抱太大希望。
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选择辞职,这时候,蒋介石发出邀请,希望孙科随他一同去台湾。
孙科拒绝了,他说:“我不想再卷入权力的争斗,也不愿背井离乡。”
家庭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孩子们,大多在海外读书,与台湾并无太多联系。
他本人也希望,留在香港这个相对中立的地方,给家人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孙科清楚自己的处境。
蒋介石对他多年来的压制,早已让他心寒,知道自己即便去了台湾,也不可能再有实权,不如远离政治中心,过上更为平静的生活。
于是,孙科带着家人定居香港,初到香港,他选择低调行事,避免过多与外界接触,他的经济状况,也并不宽裕。
作为孙中山的儿子,表面看似显赫,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积蓄,再加上国民党,在内战失败后的经济崩溃,很多国民党,高官都面临生活上的窘境,孙科也不例外。
最初的几年,在香港的生活,简单得有些落魄。
子女大多在国外读书,这让孙科在经济上更加吃紧,有时,不得不依靠儿女接济来维持生活。
曾有人问他,为何不直接投靠蒋介石,他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说:“我这一生,不想再做别人棋盘上的棋子。”
生活虽清贫,孙科的日子却也算平静,他喜欢阅读,常常一个人坐在小书房里,翻阅关于中国历史和政治的书籍。
偶尔也会与香港的一些旧友小聚,更多时候,选择与世无争。
他还保留着,和家人通信的习惯,经常给远在国外的孩子写信,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1965年,孙科在香港的生活发生了转变。
国民党为了整合资源,邀请孙科回到台湾,蒋经国亲自写信,请他出山担任考试院院长,孙科经过一番考虑,决定接受邀请,带着家人返回台湾。
回到台湾的孙科,受到了较高规格的礼遇,在国民党内部,他早已失去实权,蒋家为了维护团结,给予了他表面上的尊重。
考试院院长这个职位,并不需要直接参与政务,对孙科来说,既是一种名誉,也让他得以维持体面的生活。
在台湾的日子,孙科与蒋介石,并没有太多交集。
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评论蒋氏父子,也避免谈论,自己对国民党的看法。
相比香港时期,孙科在台湾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还是始终保持低调,不参与政治纷争,也不主动发声。
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将更多时间,用在家庭和个人兴趣上。
在台湾担任考试院院长后,名义上是国民党重要的政治人物,但已经明确表态,不再参与实质性的政治决策。
这样的态度,让蒋介石父子,对他逐渐放下了戒心。
孙科在家中,过着简单的日子,不爱出门,也不愿接受访谈。
偶尔会有学者,或者记者想采访他,谈一谈关于孙中山和民国的历史,他大多婉拒。
他认为,自己的一生,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回忆的地方,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始终怀有敬意,对国民党后来演变成的,种种派系斗争,却表现得颇为无奈。
1973年9月13日,孙科因心脏病在台北病逝,享年82岁。
他的去世,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轰动,国民党方面,还是为他举办了一场体面的葬礼,以表彰他对民国政坛的贡献。
孙科的遗体被安葬在台北,与家人长眠在一起。
他是孙中山的独子,天生带着耀眼的光环,却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国民党的权力核心。
曾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一些事情,却最终选择避世。
他的低调、隐忍让他避开了许多风波,也让他渐渐远离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对于后人来说,孙科的名字,或许不如孙中山和蒋介石那么响亮,他在民国历史上,依然留下了自己独特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