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洗牌。
1
缩编
金融行业的“寒风”,同样吹到了保险行业。
在基金、券商、银行纷纷降薪的当口,保险行业的薪酬结构相对稳定。很重要的原因是,保险行业的员工收入大部分来自提成。
保险行业躲过了降薪,却躲不过缩编。根据行业观察者“观潮财经”的梳理,2023年,7家上市险企合计在职员工76.21万人,较2022年减少超7万人,同比下降8.59%。
这个数据创下了新高,要知道,此前几年它们的缩编规模都没有超过3万人。
在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平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平安在职员工数量28.88万人,相比2022年的34.42万人同比下降16.12%。换句话说,一年时间里,平安减员达5.5万人。
从减员群体看,报告期内平安减员最多的是科技类业务员工,其次是保险业务类员工。从数据可以看到,2018年的时候,平安保险类业务在职员工数量为23.28万人,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5.15万人。五年时间里:
减少了8.13万人。
▲图源:HR实名俱乐部
如果把目光移向代理人数量,变化则更大。
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月均代理人数量为35.6万人,同比下降26%;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为34.7万人,同比下降22%。
拉长时间看,2018年的时候,平安寿险代理人数量高达141.74万,如今已减少75%以上。100多万代理人,淹没在历史的回忆之中。
保险巨头,到底经历了什么?
2
滑落
答案可以从财报中寻找。
一个现实是,保险没这么好卖了。
保险是平安的核心业务。先看寿险与健康险,财报显示,2023年其寿险与健康险规模保费为6019.34亿,增长10.85%。但营运利润为1060.83亿,下降3.4%,净利润733.91亿,下降2.8%。
再看财产保险业务。财报显示,2023年,平安财险保险服务收入达到3134.58亿元,同比增长6.5%;整体综合成本率剔除保证保险影响后为98.4%,还算可以。
但同期,平安的保证保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65亿元,同比下降97.0%;保证保险业务综合成本率131.1%,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安的投资方面,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超4.7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但报告期内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短期投资波动亏了343亿。
拿着险资“豪赌”,这的确令人担忧啊。纵观这些投资的底层资产,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都亏麻了。
另一方面,平安从2019年就开始进行代理人制度改革。这背后,是保险行业思路的转变,从“人海战术”转向“高质量发展”。平安代理人数量的骤减,正是这个改革的结果。
客观说,改革有一定成效。例如,平安的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在2023年大幅增长89.5%,平均工资也从2022年的7051元上涨到9813元。
但从更深层次来说,代理人制度改革也是存量竞争时代的产物。草莽的增量时代,大家为了多抢地盘,代理人疯狂生长。等市场一旦饱和,只能走向从量到质的转变。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时代的无奈。
3
洗牌
保险代理人一度是行业的“功臣”。
时间回到1992年,中国保险业在上海试点对外开放,友邦保险第一次将保险个人代理人带入中国市场。
从那之后,疯狂开始了。2014年的时候,代理人数量只有325万人,仅仅五年之后,也就是2019年,这个数字来到了912万人,达到顶峰。
在保险代理人数量飙升的时间里,从2013至2020年,个人保险代理人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17.2%。
平安也曾是这一趋势的受益者。成熟的培训系统+完善的内勤系统,一度是平安保险的发动机,也是印钞机。
但任何事物都有周期。《2024中国保险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代理人数量已经减至281.34万,相比2019年底的912万人下降了69%。
也就是说,超过600万代理人,逐渐离开了这个行业。
还有一个趋势:保险公司已经在大规模裁撤分支机构。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共有2060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退出,其中人身险公司分支机构退出1337家,财产险公司分支机构退出723家。
2024年以来,截至7月1日,共有848家保险分支机构退出市场。其中,人身险公司新设36家分支机构,退出520家,净退出484家。
为什么这些代理人选择离开?
核心的原因是收入下滑。两年前,波士顿咨询公司编写的《寿险营销十字路口的选择》提到:
过去5年,代理人的平均月工资为3500元,仅为社会平均工资的78%。
《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也显示,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保险营销员占比超过了61.5%。其中,月收入在3001元-6000元的保险营销员占比最高,达到了26.42%。
这啥概念呢?要知道,同期快递员的平均工资从4500元涨到6000元。
因此,很多代理人宁愿去送外卖、跑快递,也不想卖保险了。
保险行业的大洗牌,还在继续。有一句话,依旧适用:
当时代的列车撞倒你的时候,是不会和你说一声对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