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朝鲜的八包贸易主要是在中国境内展开,因此为便于管理以及为彰显自己的宗主国身份,明、清两朝也针对朝鲜的八包贸易制定了一些政策和规定。其规定内容包括贸易时间、地点、物品搜检、违禁物品及对违禁行为的处罚。
高丽辛禑三年(1377),明朝统治者朱元璋下令蠲免入贡者携带的私物税。也就是说,朝鲜使臣的八包贸易在中国境内是免税的。这更大程度地促进了八包贸易的发展。永乐初年设会同馆于北京,分南北两馆,用于接待四夷朝贡使臣,朝鲜、日本和安南使臣住在会同南馆。《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得知,明朝时期,会同馆不仅是使臣居住的地方,也是使臣开展贸易的固定场所。朝鲜使臣的贸易时间是在朝贡领赏之后,于会同馆内开市,开市时长不受限制。
明朝会同南馆的具体位置,如徐苹芳所考,是在今北京城东交民巷北正义路南口西。会同南北二馆都在紫禁城附近,而朝鲜使臣居住的会同南馆周围是翰林院、太医院以及六部所在官署,且距离紫禁城更近,较之北馆更加便捷。
明朝前期不仅朝鲜使臣的贸易时间不受限制,并且使臣还可以自行出入会同馆,明朝并未对其加以防范。直至朝鲜成宗二年(1470),明朝下令不允许使臣无故往来街市,为会同馆使臣制定了门禁制度。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成宗八年(1477),朝鲜使臣在会同馆买卖不仅要在张榜开市告示之后,还“不许出入市肆与人交通透漏事情,本国人亦依是例,锦衣卫把门阻当,不得任情出”,“令序班陈智开书告示于该管太监后,方许本国人出入。”
朝鲜燕山君七年(明弘治十三年,1500),重新放开朝鲜使臣的会同馆门禁:“提督会同馆礼部主事刘纲上书云:‘外国人防禁出入,夷情愤怨,虑恐生事。请依前例,诸国夷人,则五日一次,许出买卖,朝鲜、琉球二国,颇知礼义,自行买卖,允为便益。’朝廷许之。”朝鲜中宗十七年(1522),礼部郎中孙存因见到朝鲜通事金利锡买官本书册,“怒执牙子,着枷立街上三十余日,以序班不能禁,并移咨刑部论罪,禁本(朝鲜)国人不许浪出于外。”
嘉靖年间明朝对会同馆内的各国使臣加以拘禁管制,并封闭会同馆门不允许使臣随意出入,“必主事署名于牌,然后得以出入,防禁之严苛,甚于顷日矣。”中宗三十年(1535),朝鲜使臣以自己一贯遵守礼义为由,请求明朝按旧例允许自己出入,因此明朝允许朝鲜正使人员每五日一次出入馆,在附近市街观游。但是随从人员依旧拘禁不允许擅自出入。但是又规定“诏遣通事序班一人护送朝鲜国使臣出境,自后岁以为常,防其夹买私货也。”
朝鲜明宗七年(1552),使臣在会同馆的门禁更严:“我国使臣赴帝京者,到玉河馆,门禁甚严。此自祖宗朝以来所未闻也。非徒以早牌、晩牌,出入于辰、申两时。”不仅使臣不能随意出入会同馆,明朝商人也不可随意进入会同馆:“不许广开市门,故商人愿卖者,云集馆门之外而不得入。”会同馆的门禁制度缘于朝鲜使臣肆行贸易,不顾大体,也不顾是否违禁,其行为类商贾而非使臣,使得明廷不堪其扰,故定下以上种种规定对其贸易行为加以规范。
明朝不仅规定了使臣贸易的时间和地点,同样也对贸易的内容做出规定,尤其是贸易违禁物品及处罚:“俱主客司出给告示,于馆门首张挂,禁戢收买史书及玄黄、紫皂、大花、西番莲段匹并一应违禁物,各铺行人等将物入馆,两平交易。若各夷故违,潜入人家交易者,私货入官,来给赏者,量为递减。凡会同馆内外四邻、军民人等,代替夷人收买禁物者问罪,枷号一个月,发边卫充军。”
朝鲜燕山君七年(1501),明朝废除由铺商提供货物入馆与使臣贸易的旧例,开新例:“凡遇夷人开市,令宛平、大兴二县委官选送铺户入馆,铺户、夷人两不相投。其所卖者,多非夷人所欲之物,乞俱仍旧。”所谓铺户,是指从事商业、手工业的有固定店面的有户籍的人口,这里可以理解为有店面的商户。明朝先是规定,由铺户携货物入会同馆与朝鲜使臣进行公平交易,后又改为由宛平、大兴二县官员选送铺户入馆贸易,避免铺户与使臣事先认识或已有联系,私相贸易。
明朝不允许本国商户欺骗朝鲜使臣,也不允许使臣在会同馆外贸易,更不允许百姓替使臣购买禁物,以上行为都会受到严厉处罚。由此也可以看出,明朝保护朝鲜使臣在会同馆内的八包贸易,以确保双方利益最大化。据《成宗实录》记载,朝鲜成宗八年(1477)朝鲜圣节使李封赴京时牛角买卖事发,“拿致科罪,馆牌冯全、刘宽及角主吴宜等三人,皆坐杖一百,边远卫分充军,角与价拘收入官。”朝鲜燕山君四年(1498),明朝又规定,将一应兵器并铜铁等物皆视为禁物,如有私下贸易者处以极刑。尤其是兵器、牛角等物品是明朝贸易的禁中之禁,一旦使臣违犯重罚。
后期,明朝仍然不允许使臣买卖违禁物品,且因为明末战争以及明政府统治的日益腐朽,中朝使臣贸易呈现出萎缩的趋势:“崇祯八年,许朝鲜参货售半,后不许携,次年携参货至,不索值,不应,命留其货于关外,自是贡臣不至。”明末朝鲜使臣不到北京朝贡是因为投降了清朝,转而向沈阳朝贡。自此八包贸易进入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