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8年9月24日,加洛林王朝的开国君主丕平三世(Peppin Ⅲ)去世,随后其子查理(Charles)和卡洛曼(Carloman,771年去世)分别在努瓦永和苏瓦松加冕称王,加洛林王国被一分为二。
这一决定也正是基于742年丕平自己和兄长之间的领土划分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且遵循了法兰克的历史传统。551年克洛维(Clovis)去世后,他的四个儿子提乌德里克(Theuderic)、克洛多梅尔(Clodomell)、希尔德贝尔特(Childebert)以及克洛塔尔(Chlothar)平分了法兰克王国。
分国一事在墨洛温王朝的历史中比比皆是,加洛林王朝承袭了这一传统。丕平二世(Pepin Ⅱ)先是将权力分给两个儿子德罗戈(Drogo)和格林瓦尔德(Grimoald),两个儿子去世后又将权力分给了两个孙子;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在740年去世前先将王国分给儿子卡洛曼(Carloman,755 年去世)和丕平(即丕平三世)。
其中奥斯特拉西亚(Austrasia)、士瓦本(Swabia,即今日的阿拉曼)和图林根(Thuringia)的统治权力授予其长子卡洛曼,并任命其次子丕平为勃艮第(Burgundy)、纽斯特里亚(Neustria)和普罗旺斯(Provence)的统治者。后又给巴伐利亚贵族女性斯瓦纳赫尔德(Swanahild)所生之子格列弗(Grifo)划出一块疆土。根据史料记载,卡洛曼和丕平兄弟二人在阿基坦战役中于普瓦提埃(Poitiers)地区对法兰克王国新征服的地区进行分割。
768年,国王丕平三世去世后,查理和卡洛曼分别在两个级别相近的主教城市举行了神圣的加冕仪式,成为了加洛林新的国王。这两个城市之间相隔的距离仅用一天即可到达。卡洛曼获得了王国较多且较为安定的区域,包括普罗旺斯、塞普提曼尼亚(Septimania)、阿基坦东部(Aquitaine)、纽斯特里亚东部勃艮第(Burgundy)、阿勒曼尼亚(Alemannia),这些区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同时,卡洛曼的领土也囊括了进入意大利的全部通道。长兄查理则获得了阿基坦西部、纽斯特里亚西部、奥斯特拉西亚的大部分、弗里西亚(Frisia)、黑森(Hesse)以及图林根(Thuringia)地区,其中一部分是法兰克人新近征服的地区,充满了不安定的因素。这些区域从比利牛斯山至巴伐利亚形成了一个弧形,包裹着卡洛曼的王国,且不能够直接进入意大利。
有趣的是,对于奥斯特拉西亚这一地区的分派无论是查理·马特还是丕平三世都选择了长子。囿于史料稀缺,这一分国计划是否存在父王丕平对幼子卡洛曼的偏袒,不能够妄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丕平仍希冀自己的继承人能够继续推进加洛林的领土扩张计划。两位新王的国土都与外邦接壤,查理王国的东部靠近萨克森地区,西部则有布列塔尼亚;在西南部的阿基坦地区,两个王国都与比利牛斯半岛相接连;卡洛曼的东部则与伦巴德王国、巴伐利亚公国相连。
之前法兰克王国皆与这些政权发生过战争,丕平三世或许想通过兄弟分工协作的方式,继续开拓加洛林王国的版图。这无疑是对两个羽翼未满的政治新生儿的巨大的考验。法兰克的分国传统有其优点。如它可在官僚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国王和贵族相互配合管理国家的历史情境下,有效的控制地方,增强中央朝廷的凝聚力,避免王国碎片化。事实上随着历史的推进法兰克的分国计划越来越成熟,如奥斯特拉西亚、纽斯特拉西亚、勃艮第和阿基坦地区往往是作为一个整体被分派给各个王子的。
另外分国的历史习惯,使得统治者在考虑到亲情血缘的因素后,转而向外继续扩张,以此来缓和王子之间的矛盾和领土纠纷。后来的事实也表明从墨洛温王朝到加洛林王朝,法兰克的版图确有增加。但不可被忽视的是,权力依靠血缘进行分割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政权对峙和王族内讧。如丕平三世同父异母的弟弟格列弗(Grifo)就成了王室争斗的牺牲品,而其政治对手卡洛曼也于747年不明缘故的隐退至修道院。
(二)双王治下的加洛林当政权在代际之间更替时,往往会引起局势的动荡。768年,法兰克国王丕平三世去世后,两位新国王的矛盾很快便显露出来。丕平的分国计划使其身后留给法兰克的是一个双王统治的政局,这意味着将出现两个王廷和彼此相互对抗的朝局。768年的圣诞节,两位年轻的国王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父王丕平曾驻足的地方为各自王廷所在。
查理选择了亚琛(Aachen),而卡洛曼选择了萨默斯(Samoussy)。他们都希望追随父亲的脚步。或许这是一种预兆。丕平去世后,两位年轻国王对圣丹尼修道院(St.Denis)的控制和拉拢父王身边的重臣希瑟留斯(Hitherius),甚至拥有国王身份后第一份敕令发出的地点问题,都表明了兄弟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在不断升级。768年8月,罗马刚经历过军事叛乱和政变的洗劫后,教宗斯蒂芬三世立即派遣塞尔吉乌斯(Sergius)前往法兰克,要求派出法兰克主教前往参加罗马宗教会议。
查理和卡洛曼都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像父王丕平,兄弟二人也热衷于树立“圣保罗”捍卫者的形象。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宗教方面,年轻的国王似乎都更希望证明自己是更合格且优秀的那位。769年,查理在鲁昂(Rouen)度过复活节后,召集大军进攻在阿基坦挑起叛乱的修纳尔德(Hunoald)。史料记载,战前查理曾与卡洛曼进行会晤,希望可以同他共同对抗这次反叛,但后者拒绝给予查理军事支持。
根据丕平三世的安排,阿基坦地区既不完全处于查理的领土范围也不完全属于卡洛曼,而修纳尔德叛乱的地点加斯康尼(Gascon)显然离卡洛曼更近,但出于某种考虑,卡洛曼未向其兄长提供援助。之后,查理凭借自己的军队平息了叛乱,俘虏了修纳尔德夫妇,并进一步在西南边境布防。丕平三世对阿基坦地区的征战从760年始直至他本人去世。
老国王丕平三世去世不久,修纳尔德旋即挑起战事,阿基坦地区充满了躁动不安的因子。而新国王查理为此事付出的努力使得阿基坦地区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一直是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秉承父王夙愿的同时也显示了查理本人的政治眼光。而关于卡洛曼出于何种原因未向其兄长提供军事援助,说法不一。
卡洛曼在17 岁时就已当上法兰克的国王,少年有成但也有些许政治天真。据史料记载卡洛曼听信了近臣的谗言,拒绝提供援助。这一事件显然是两兄弟间矛盾的一次公开展示,法兰克王国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内部和平状态岌岌可危。虽然受到卡洛曼的挑衅,此后整个夏季和早秋时节,查理都活跃在阿基坦南部,运筹帷幄,巩固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地位。
关于王国领土的分歧、年龄上的差异和正统继承人的争辩,查理与卡洛曼兄弟二人之间或许早有嫌隙,又可能认为对方是自己在无限接近权力的宝座时的绊脚石。探讨二人矛盾冲突出现的原因为回顾历史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其结果是确定的,即这种兄弟之间的对抗和争斗犹如孱弱的火苗在法兰克境内迅猛的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