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他无职务军衔,为何却被毛主席特批享受元帅待遇

英叡谈历史 2024-03-16 13:01:04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老革命

他没有职务军衔,却被毛主席特批享受元帅待遇,原因令人敬佩。

新中国史上的首次授衔仪式,参与人数众多,据资料显示,当时从元帅到尉级军官,接受授衔的人数超过了50万人。

其中有这么一位人物,虽然没有元帅的军衔,但却有元帅的待遇,而且他的待遇是由毛主席和周总理决定的。

这个人是谁呢?他做了哪些事情?对新中国又有哪些贡献呢?

这位由毛主席亲自决定行政待遇的人叫郑位三,是个老革命,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郑位三是湖北省红安县人,他在1918年考入了湖北省甲种工业学校,因为在这次考试中他的排名位第三,所以他将原名郑植槐改为“位三”。

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湖北和湖南的农民运动都十分兴盛,湖北的普及面不如湖南广泛,但势头依旧高涨,其中以鄂东北区最为显著。

郑位三在董必武同志的影响下,致力于农民运动,在黄安、麻城一带组织农民协会,成为当时湖北最红火的地区之一。

1932年,面对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红4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之后,根据地军民面临混乱局面和严峻斗争形势。

在此危难之时,郑位三接任了鄂东北道委书记兼游击总司令职务。

为了稳定群众情绪扭转局面,他首先抓了群众工作,组织干部和群众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坚持与敌人斗争。

当时,鄂东北就有数以千计的地方武装,成批地补充进红25军。

1933年,郑位三的家人相继离世,只留下七八岁的女儿郑奇英,由二弟郑植惠背着打游击。

然而,他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和悲愤,继续领导人民坚持斗争。

为了加强对游击武装的领导,他去各县区了解和指导工作,在这过程中,他发现一部分人能保全自己的同时,还能将任务完成的相当好。

于是,他总结了这些经验,提出了建立便衣队的想法。

为了使便衣队更快地在各地发展起来,他负责队伍的组织建设,让便衣队既是一支游击小分队,又是党政军三位一体的武装工作队。

后来,便衣队在多年游击战争中得到了发展,到抗日烽火遍及中原时,成功发展为敌后武工队。

1934年9月,党中央要求红25军主力战略转移时,鄂豫皖省委决定整编部队,并安排郑位三担任军政治部主任随军长征。

长征路上,他讲话风趣幽默,基层干部战士都愿意和他接近,在红25军中,尽管他才33岁,大家却亲切地称他为“位老”。

1935年7月,红25军主力北上后,留下郑位三等坚持游击战。

为了统一领导,各路游击武装合编成红74师,由郑位三任特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陈先瑞任师长。

他们领导根据地的军民,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连续粉碎敌人多次“围剿”,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在郑位三的领导下,红74师和游击队运用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6年秋,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和失去与上级电台联络的困境,郑位三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机智应变的能力。

他通过走一路问一路的方式,及时了解敌情动态,熟悉地形道路。

这种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使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几次将处于陷阱之中的74师拉回生死线的边缘。

此外,郑位三还发挥了自己政治部主任的特长,通过巧妙的宣传和策反工作,将一支地方武装组织发展为74师的后备军。

他还成功拉拢了一些大地主为军队服务,策反敌方人员,增加了红军队伍的力量。

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根据地的安全性,也为红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西安事变爆发时,这支活跃在鄂豫陕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回到了党中央的怀抱。

这个队伍改编成了留守兵团警卫4团,肩负起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光荣任务。

后来郑位三到鄂豫边区开展工作,他又留下哪些美谈呢?

革命功绩

郑位三既无军衔也无职务,却被特批享受元帅待遇,他的贡献有多大?

1943年春天,李先念等同志要求中央选派干部到鄂豫边区工作。9月,郑位三作为代表,前往鄂豫边区参加党政军的一切领导工作。

那么,他是如何做的呢?

其实,选派郑位三到鄂豫边区参加领导工作,中共中央是经过反复考虑的。

这主要取决于他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鄂豫皖边区有着很大的影响,且与当时边区和五师的主要负责人李先念共事多年。

1943年5月,郑位三在接到中央任命后,并没有选择立即赴任,反而选择派人调查去实地调查,在了解具体之后,他才启程动身。

根据中央对他的任命,郑位三是担任鄂豫边区党委书记兼新四军第五师政委,但他到达边区后,直接以华中局代表的名义参与工作。

1943年11月24日,他在党政军民机关召开的欢迎大会上的讲话中,对边区及五师的高度评价。他的发言,对于边区广大军民来说,是非常有力的。

1944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再次向郑位三发电报,强调了他在边区和五师的任命,但他再次将这份任命压下来,不予公布。

郑位三来到鄂豫边区后,在深入群众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边区党委在反攻前应该“以巩固为主”的方针。

边区党委根据他的提议,反复认真地讨论,正式确定了“以巩固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为了更好地贯彻指导方针,郑位三和边区党委同志一起狠抓边区的各项建设工作,他按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三三制”原则,选择进一步建设抗日民主政权。

在他的倡仪下,边区通过了由其主持修改的《鄂豫边区县临时参议会条例》,提出了召开保民大会的主张。

郑位三认为,这个保民大会应该是“十分民主”的保民大会,他强调要尊重民众,启发民众。

1944年6月22日,在郑位三的亲自主持下,鄂豫边区第一届临时参议会召开,有来自边区30多个县的各阶层代表153人出席会议。

会议通过了多个提案,选举产生了领导机构,郑位三当选为边区第一届临时参议会议长。

“三三制”在边区的实施,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抗日热情大大地激发起来,他们积极参政议政。

郑位三来边区前,边区和部队也曾经在1942年进行过“战时整顿三风”的运动,但由于敌情等诸方面原因,整风没有全面开展。

为了搞好整风工作,他亲自挂帅,带领边区党委共同讨论整风运动的方针,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1943年11月18日,边区党委作出了《关于彻底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成立了由边区和五师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总学习委员会,并借此来领导边区和部队的整风运动。

根据郑位三的建议,整风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整顿党风,第二期整顿学风和文风,加强思想修养。

整风主要对象,为部队小团级,和地方县委常委以上的领导干部。

整个整风运动中,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改变。

在整风运动过程中也出现过各种混乱局面,郑位三发现后,亲自到党校作报告,阐述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整风运动的相关内容,使得整风工作步入正轨。

由于郑位三自始至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使得整个鄂豫边区的整风运动没有出现“扩大化”错误,让边区整风审干运动得以健康进行,充分体现了郑位三成熟的党性和慎重的作风。

因此,郑位三在边区的整风审干运动中,对把握方向、保护干部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忙碌着,他具体又做了哪些事呢?

不忘初心

无军衔无职务,享受元帅待遇,郑位三的功绩名垂千古。

1949年11月上旬,郑位三参加完开国大典回到武汉后,政府将他的家安排到武昌复兴路1号,之后又安排到环境幽雅的武昌都府堤一套二层楼房居住。

此后,闲不住的郑位三,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那么,他对新中国又做了哪些贡献?

全国解放后,郑位三深感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认识到需要大批懂得经济的人才,来推动这一进程。

他强调全体党员干部,都应学习经济理论,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他不仅在武汉的书店购买并钻研各种经济书籍,还亲自参与了人才的使用和教育,以及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在人才方面,他特别关注旧职人员的合理使用,经过调查研究后,将这些人员分为不同类型,并建议省委根据不同情况合理安排岗位。

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共湖北省委的完全采纳,有效地解决了旧职人员的使用问题。

同时,他还强调工农干部的培养和选拔,特别是在新解放区,他主张从农民中选拔和培养新干部,并提出了选拔干部的三条标准。

此外,郑位三同志还支持湖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创办,并关心大学的发展。

他亲自为湖北人民革命大学题词嘉勉,并多次为学员上课作报告,宣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帮助他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

1953年5月,这所学校共培养了1.5万名学员,极大地充实了各条战线的基层干部队伍。

他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强调要在实际中学习,向群众学习,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他坚持看报纸和内部参考资料,主动与省市工作人员联系,积极收集各地各县的材料,听取实际工作干部和身边工作人员及亲友的汇报。

此外,他还坚持写日记和读书心得,将分析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1955年8月,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首次实行工资制度时,鉴于郑位三对党对人民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大家拿不准他的情况。

后来,经毛主席、周总理批准,他被定为行政3级工资,享受政府副总理级待遇。

在党的“八大”上,他再次当选中央委员,并连续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常务委员。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郑位三仍然保持着清平简朴的生活习惯,每月补助给他的津贴全部用作解决老区人民和革命烈士后代的生活困难问题。

郑位三自己和家人,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始终保持一位老共产党员特有的廉洁和自律。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郑位三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

从1918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始终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独立思考,认真处理历史上的人和事。

除了继续关注国内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问题外,他的视线还关注着国际形势和世界革命。

他认为,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出现了许多列宁当年没有预见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后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作出新的结论。

1975年3月中旬,他住进北京医院,5月开刀动手术,仍不见好。此后,他就一直没有出过医院。

1975年7月27日,郑位三因患胰腺癌病逝于北京。

纵观他的一生,不计名利,不会说假话,不会办虚事,不搞关系。

他所体现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不仅教育了他的子女,也影响着我们,更将影响无数的后来人,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2 阅读:11

英叡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