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特说:“我从不主张战争,除非为了和平。”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大的领土和更好的生活资源。然而一旦发生战争,必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样的场景,谁也不愿意看到,但为了保卫家园,殊死一战是免不了的。
伯克说:“有国家就有战争”。这句话虽然听着不舒服,但又无力反驳。战争中受伤害最严重的永远是老百姓,手无寸铁,食不果腹,大量难民营的出现,让原本充满阳光的生活,瞬间变得暗无天日。
对于孩子们而言,生活的艰难还没有在脑海中形成波澜,看了他们稚嫩的脸,你会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感叹。他们的眼睛是那么清澈明亮,没有丝毫的杂质;他们的脸是那么“干净”,虽然布满了灰尘。
1984年12月,在巴基斯坦白夏瓦附近的难民营中,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为一位姑娘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女孩叫莎尔巴特‧古拉,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看得人心碎。
1985年6月的《国家地理》用这张照片做了封面,从此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位名叫莎尔巴特·古拉的“阿富汗少女”。一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女孩,一段苦不堪言的人生经历,原本应该尘归尘,土归土,悄悄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悄悄地离开。
平凡的生活因为一张照片而改变,普通的脸因为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而显得格外精致。当全世界都在为这位女孩感叹时,远在巴基斯坦难民营的莎尔巴特‧古拉却什么都不知道。她甚至连摄影师为何拍她都不明白,只是善意地接受了一个陌生人的邀请而已。
说到这,莎尔巴特‧古拉的命运与当下十分火的“四川甘孜男孩”一样,丁真20岁,身高180厘米,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他那双漂亮的大眼睛。因为一段短视频火得不要不要的,当所有人都在妄自猜测时,这个藏家男孩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阿富汗少女”用一双眼睛征服了全世界,让每一个看到她照片的人,内心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对于摄影师而言,能够有如此成功的作品诞生,既是一种成就,也是一种荣誉。
17年后,史蒂夫·麦凯瑞突然产生了一个愿望:前往阿富汗寻找17年前拍摄的那个少女。所以,2002年1月的时候,史蒂夫·麦凯瑞和《国家地理》的一组工作人员重返巴基斯坦,试图寻找这位有着摄人眼神的神秘少女的下落,了解这些年在她身上发生过的故事。
然而时过境迁,“阿富汗少女”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是否还活着都要打问号,想要了解这么些年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更是有些碰运气的成分了。对于史蒂夫·麦凯瑞而言,自从踏上找寻之路那一刻开始,就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再见到她。
信心归信心,这条寻人之路依然走得很坎坷。史蒂夫·麦凯瑞奔赴阿富汗,联系了当地熟人,寻找当年阿富汗少女的学校。甚至把美国联邦调查局分析案件的手法都用上了,但还是三番五次的找错了人。
直到麦凯瑞再一次看到那双眼睛时,他瞬间眼前一亮,就是她,没错。也就在那一刹那,莎尔巴特‧古拉也认出了这个在17年之前为她拍照的男人。因为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也是直到2002年唯一的一次拍照,记忆深刻是自然的。
艰辛的岁月在那张曾经稚嫩的脸庞上刻下了一道道痕迹,在这17年中,她经历了早婚,丧夫,丧子之痛。但为了活下去,她变得十分坚强,只是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光彩。
事隔17年,史蒂夫·麦凯瑞再次为莎尔巴特‧古拉拍下一组照片。她的经历被作为《国家地理》4月号的封面故事,寻找、确认其身份的过程也拍摄成为纪录片,在国家地理频道做全球性播出。从此,这位“小人物”成为了世界级明星,深深刻在了人们心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个世界上不缺少战争,更不会吝啬感情。莎巴特·古拉的故事促使《国家地理》杂志成立了“阿富汗女童基金”,“通过各种渠道捐来的款项,再加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一些捐助,总额达到150万美元,莎尔巴特‧古拉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善。
这些钱不仅仅用来改变这位用眼睛征服全世界的女孩,还将用来资助那些失学的女童,以爱之名修建小学和诊所,实实在在改变那些可怜之人的命运。
小结
偶然的一次拍照,却让一个女孩被全世界熟知,这是缘分,更是天意。战争是残酷的,但人间自有真情在。战争总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当和平到来之时,希望之光也将照亮每一张英俊的脸庞。
“阿富汗少女”是不幸的,从小就被迫生活在难民营,长大之后又经历了巨大的磨难。但她又是幸运的,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唤醒了人们内心的良知,只有长久的和平,才是真正的胜利。
凤姐影视
[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