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像,尽思量:《人民画报》封面照片背后的故事

破碎时光的织梦者 2024-12-29 12:26:13

《人民画报》封面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是《人民画报》1971年第7期的封面照片,照片题名:英姿飒爽,摄影署名:峻岭。

先说说这张照片拍摄者的故事。这位“峻岭”就是后来被称为“文化革命旗手”的江青。1949年3月,江随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进入北平后,因健康状况一直不佳,曾四次前往苏联治病。因查出了子宫颈癌,且其拒绝摘除手术,在苏联接受放射性治疗后,落下了怕风、怕光、怕冷、怕热的后遗症。1957年回国后,一直处在疗养恢复状态。在此期间,江爱上了摄影,且虚心向中央首长的摄影师们学习,长进不少,也拍了不少摄影作品。这张照片就是她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也是她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197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了题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画册,均为峻岭署名的摄影作品,且这幅“英姿飒爽”的照片作为封面,可见摄影者本人对这个作品情有独钟。

这张照片用伊斯曼彩色胶片拍摄,也就是后来的柯达胶卷,不过那会儿人们都叫伊斯曼。因柯达公司全名为伊斯曼·柯达(Eastman Kodak),故仅以前面的伊斯曼(Eastman)称呼这种胶卷。

当时这种胶卷都需从香港购买,且价格不菲。不少人都认为江使用的相机和胶卷都是公家给买的,其实都是她自己掏腰包。时,她的工资每月243元,花费最多的就是购买摄影器材和冲洗胶卷。如1964年1月1日,江青冲洗照片3次就花了105元。陈永贵晚年曾回忆道:“你们都知道江青是喜欢照相的。她使用的相机和胶卷都是她自己掏钱买的,她对我说:‘我每月的工资除付了伙食费和外出花销外,几乎全买了书和胶卷了,我的钱实在是不够花呀!但是我绝不多沾国家一分钱的光,我要以身作则,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再说说封面照片人物的故事。照片中的这位女民兵叫陈马岭,之所以起名陈马岭是因其家乡的那座马岭山。照片拍摄时,她是海南岛崖县榆港大队民兵营的一位女民兵。崖县也就是今日的三亚,那会儿,海南岛还是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三亚这个地名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那块“天涯海角”的大礁石所在地叫崖县。直到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才批准撤销崖县设立县级三亚市,1987年9月26日,三亚才升格为地级市?。

1945年4月,陈马岭出生在崖县一个疍家人渔民家庭。1958年2月15日,在何石绿社长的带领下,组织四艘翘尾渔船开辟西沙渔场。13岁的她随船出海行至西沙永乐群岛珊瑚礁捕鱼作业。那会儿,西沙群岛一带并不安全,中国渔民受到的最大威胁来自越南。其实,中越在南海的争端由来已久。不过在上世纪50年代,越南仍处于分裂状态。在西沙“闹事儿”并非来自胡志明政权的“北越”,而是吴庭艳当权的“南越”。早在1956年,南越西贡政权就占领了中国西沙群岛珊瑚岛,也就是何石绿社长的带领的船队进行捕鱼作业的海域。因彼时的中国海军舰小腿短,无力控制到距海南岛330公里以外的西沙群岛,故南越军人与中国渔民的争端时有发生,且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双方的冲突频次增加,且愈演愈烈。1974年1月17日,南越军队又侵占了同一个环礁的甘泉岛和金银岛。1月19日,在西沙群岛海域爆发了海上武装冲突。这场持续了两天的西沙海战中,中国海军击沉了南越一艘护卫舰,并且击伤了三艘驱逐舰,南越舰队遂逃离战场,南越官兵伤亡超过100人,被俘48人。中国随后成功夺回了珊瑚岛、甘泉岛和金银岛三座岛屿。这就是“文革”时期爆发的那场“西沙之战”。此战的意义在于,至此西沙群岛已完全在中国的实际控制之下。

渔船船队到达珊瑚礁海域后,放出小船去各珊瑚礁进行捕鱼作业,陈马岭留在船上“看家”。接近中午时分,一艘汽艇突然向渔船开来并靠船停下,4个陌生人随即登船。负责看船的陈马岭用疍家话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4人当中一个操着生硬粤语的答道:“我们是越南兵,这里是我们越南的领土,不准你们在这里捕鱼,你们马上离开!” 陈上前一步说:“这里是我们疍家人世世代代抓鱼的地方。” 见其不过是个小姑娘,越南人便不再搭理她,开始在船上乱翻并随心所欲拿走所需的物品。其中一人见渔船桅杆上悬挂的五星红旗,便欲取下。陈见此情后,立即拉住越南人的衣服,阻止其爬上桅杆。身单力薄的她被推倒在甲板上,越南人爬上桅杆并取下了红旗。

此时的陈马岭奋不顾身冲上去,从越南兵手中一把夺回了五星红旗,并大声呵斥道:“不准拿我们的五星红旗!” 同时大声对在礁盘上作业的大人们喊:“越南兵抢东西啦!越南兵抢东西啦……” 正在礁盘上作业的人们闻声赶来。越南人见此状决定离船,越南兵还想夺回红旗,无奈陈马岭将旗帜紧紧抱在怀里不松手。越南人见状便过来抢夺,岂料被小姑娘狠狠地咬了一口,陈马岭借机跑回了船舱并反锁了舱门。被咬的越南兵愤怒地追过去,被领头的拦住,说了几句越南话,意思是,他们的人快到了,我们必须马上离开。当渔民们赶到时,几个越南兵已乘汽艇逃离了。此时的陈马岭冲出了船舱,怀抱着五星红旗向赶回来的大人们招手致意。当她向大家叙述了刚刚发生的那一幕后,何石绿社长抱起了小姑娘,感动地对大家说:“小马岭真勇敢,是我们的小英雄!” 在众人的一阵掌声中,五星红旗又重新在桅杆上升起,飘扬在西沙的渔场上。

船队返航后,何石绿社长召开全社社员大会,表彰了陈马岭与越南兵英勇夺国旗的事迹,号召全体社员向陈马岭学习,学习陈马岭爱旗爱国,捍卫国土和主权的精神。这位小姑娘的事迹被广为传颂,陈马岭一下子成了“名人”。在以后“西沙之战”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陈马岭还多次作为素材原型被采用。1975年,根据作家浩然同名小说拍摄的影片《西沙儿女》中李秀明饰演的女主角阿宝就是以陈马岭为原型塑造的,尽管她的那段英雄事迹并非发生在西沙之战那个时间段。

这张“英姿飒爽”照片准确的拍摄时间至今仍无法查证。因江青自1963年后便开始涉足文艺领域,已不再是个“闲人”,故照片拍摄大致时间应在文革前的1962年至1963年之间。那时十七八岁的陈马岭也与照片上显示的年龄相符。从照片人物的装束中,可以看到海南渔家女的明显特征,胸前的红色围单,竹篾葵叶编的“东坡笠”..... 看来摄影者拍摄这张照片是下了功夫的,陈马岭额头上飘着的几绺分岔开的刘海,显然是经过了加工,使其空旷的额头上增添了几分妩媚。两道浓眉下的一双月牙般的丹凤眼涌动着渔家姑娘的温柔。镜头中的女性美恰好与其身背的钢枪和子弹带的“荷枪实弹”形成了一种“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艺术反差。

陈马岭身背的钢枪虽仅显露了背带、部分枪管和枪刺,但仍可以判断出此枪为当年志愿军神枪手张桃芳使用的苏制莫辛纳甘M1944步骑枪,亦称“水连珠”。该枪后被国产化为53式步骑枪。从陈马岭身挂的53式步骑枪子弹袋亦可证实,她的那支枪应是53式步骑枪。

“英姿飒爽”首次出现在公众眼前的1971年,对这个摄影作品的评价可谓“好评如潮”。然,尽管这个“好评”在今日看来似显“滑稽”,但也可让那些未经过文革年代的人们看到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

陈马岭后来被任命为公社民兵营营长,还曾担任过“三八”号女子渔船船长。2006年,陈马岭去世,享年61岁。陈马岭原来的榆港大队现已为三亚市天涯区榆港社区。在社区内有一个“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她的那张“英姿飒爽”的照片仍然悬挂在陈列馆最醒目处,告诉到此参观的人们,曾发生在一个13岁渔家小姑娘身上的那段英雄事迹,也似乎在诉说着发生在这张《人民画报》封面照片背后的那些鲜为人知故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