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华支援的200名乌克兰专家,为何离开祖国?后来他们待遇如何?

小嬴政 2022-12-31 21:17:28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2年9月25日,前身为“瓦良格号”的"辽宁号"经过改造,成为了新中国建成后我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自这一天开始,我国的海军正式拥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舰,不久后形成了独立的航空母舰编队。

这是多年以来全国人民的梦想,也是数代中国海军人的梦想。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艘“瓦良格号”其实是乌克兰的一艘建造到一半就停工的航母。我国能够得到它并将它运回国内,经过了一波三折的多方博弈。

而从“瓦良格号”到“辽宁号”的改造,同样经过了十分艰苦的攻关和改进。仅凭我国自己的科学技术,想要从零开始建设航空母舰还是有所欠缺的。

好在改造过程中,由于乌克兰专家的出力,让我国的第一艘航母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辽宁号”的建成,和来华支援的乌克兰专家们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乌克兰专家来华工作的黄金时期。仅短短的十年间,来到中国的乌克兰科学人员就达到了200人次。

他们对我国的各科学领域起到了什么样的帮助?这些科学家放弃在乌克兰的专家地位,来到我国帮助建设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辽宁号”

关于乌克兰专家的贡献,还要从“辽宁号”说起。自从我国决意买下瓦良格号之后,西方各国对航母回国一事设下了大大小小的障碍。

让一艘建造了一半,废弃在船坞多年,浑身锈迹斑斑的“废铁”横穿大洲回中国,并非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无论是航行路线,还是中途的燃料补给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好在我国经过多年在国际社会的广结良缘,取得了很多国家的好感。在芬兰和希腊等国的帮助下,瓦良格号最终是来到了我国海域。

然而面对一艘半成品,专家也犯难。这不是有着相似的外形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将一堆废铁变成可以出海,完成军事行动任务的“杀器”,没有关键技术是不行的。

幸运的是虽然我国科技人员没有造航母的经验,可是在我国工作的乌克兰专家中,却有人懂得相关技术。这个人名叫巴比奇,他正是当初制造瓦良格号的相关工作人员之一。

如今看着这艘凝聚着乌克兰专家的心血,却因为多方原因放弃完工的瓦良格号,巴比奇的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难免惋惜曾经富强的乌克兰,因为政治原因变得孱弱;另一方面也打心眼里感觉到,这次和瓦良格号的重逢,是一种微妙的缘分。

早在1999年,对于新航母的改造就已经开始了,却很快就陷入了瓶颈被搁置。

或许是特别的缘分,此时的巴比奇正好来到中国。巴比奇身为这艘航母的设计者之一,对于它的了解可能超过了领域内的大多数专家。

既然“瓦良格号”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就让它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新生吧。

因为这个优势,许多本来让中国专家一筹莫展的难关,在巴比奇的帮助下被一一破解。并结合了我国海军作战的特点,对这艘航母进行了还原和改改进。

巴比奇在“辽宁号”相关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这个跨度表现出这项工作的难度。

但也正是这宝贵的十年,我国不但成功造出了“辽宁号”,也在航母自建的项目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而这些经验则在后来的“山东舰”和“福建舰”制造过程中,得到了有利的体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真正动手造出第一个中国自己的航母后,海军战力得到了质的提升。我军在初代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真正的走在了航母竞赛的赛道上。

正如最开始造出第一颗原子弹一样,“辽宁号”的出世让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

然而乌克兰专家们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我国第一艘航母的建成上。其实比起航母,对我国帮助更大的要数乌克兰的燃气轮机技术,毕竟它被称为军事武器的灵魂。

燃气轮机

曾几何时,海军舰艇使用的军用燃气轮机一直是我国的弱项。因为起步晚,积累不足这个领域也总是被西方国家利用,成为遏制我国军事发展的重要工具。

虽然前苏联在这方面有着世界一流的技术,但自从中苏交恶以后,关于技术的封锁成为了一种常态。

好在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乌克兰科学家和相关企业那里得到了帮助。在得到相关技术自主研发之前,我国只能使用进口的美国燃气轮机。

不但每年要花费巨资,而且一旦损坏在维修的时候还要处处碰壁。

通过购买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技术,加上在华乌克兰科学家的帮助,我国终于研制出自己的燃气轮机,并应用在国防多个领域。

无独有偶,陆军和空军同样在乌科学家的帮助下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无论是先进的T80坦克,还是在珠海航展上惊鸿一瞥的运30运输机,背后都凝聚着一代乌克兰专家们的心血。

自上世纪末开始到如今,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国防领域在乌克兰科学家的帮助下,取得了多个领域,两千多个项目的成功。

时至今日,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强国之一。这个成绩的背后不仅是中国科学家夜以继日的钻研,也有着这些从异国他乡怀揣着诚意而来的科学家的付出。

科学技术领域的友好合作,奇妙的体现了中国“天下大同”的博爱价值观。

除了军事领域,乌克兰科学家们在农业和地质矿产领域,也同样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不夸张地说,这仅仅200人的科学家,把我国的若干个领域的科技水平,提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对于他们的贡献,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从“辽宁号”下水后,把巴比奇列入感谢名单,到诸多乌克兰科学家在我国科研机关挂名可见一斑。

然而虽然他们来到中国表现得兢兢业业,可是当初远赴海外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在很多有为的乌克兰科学家眼中,乌克兰“变了”。

来到中国

冷战末期,前苏联的经济进入了低潮,自身实力也不断的在减弱。西方的颠覆和接连的国家领袖昏招连出,导致了苏联曾经的辉煌成为了历史。

在前苏联的联盟中,乌克兰无疑是实力排在次席的所在。其广袤的国土面积,极其适合从事农业耕种的肥沃平原,都是国家富强的底气所在。

除了战略位置的重要,加上乌克兰人自身的优秀,按理说即使不再是苏联的一员,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不可否认很多乌克兰人也是这样想的,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未来会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这一点,深信不疑。

更何况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的“财产”不少,相比老大哥俄罗斯也不遑多让。凭借自身“欧洲粮仓”的地位,和几乎可以排在世界第三的军事实力,乌克兰仍然是一个强国。

不过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看起来十分重要的经济并没能救乌克兰,反而是不被重视的政治,最后却把乌克兰推入了深渊。

在脱离苏联后,乌克兰本国内的各方势力互相争夺权力,整个国家陷入了重重矛盾之中。一方面大量的国家财富被中饱私囊,另一方面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情况也在不断发生。

这样的局面持续日久后,带来了更加可怕的后果,大部分国民的价值观崩塌重塑,不同年龄段之间的信念矛盾日益加深。

在这个无法团结大多数人的国度里,曾经为国家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人才,反而成为了最贫困的那一群人。

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大行其道后,“贫困的人是低贱的”也成了很多人的思想核心。

无论是二战时的功勋老兵,还是为国防做出贡献的军事科学家,都成了社会底层,甚至是被调侃的对象。

不久后,另一个摧毁军事专家信念的消息传来,让绝大多数科学家彻底失去了富强乌克兰的决心。

乌克兰为了加入欧洲阵营,决定减少自身的军事力量。他们不但交出了大部分核武器库存,而且还停止了大部分建造中的军事项目。

瓦良格号就是其中之一,这种为了讨好西方国家、自断一臂的效忠作法,本是出于取信于人的初衷。然而没有了军事研发和制造,也让大多数军事人才彻底失去了工作。

于是很多的科学家为了生活,不得不沦为底层的工人和服务业人员。然而即使这样,他们的收入仍然无法负担生活,被逼无奈之下很多科学家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前往其他国家发展。

这样的风潮一旦开始,很快就变得无法抑制了。而各国看到这个好机会,也纷纷向乌克兰专家们抛出了橄榄枝。在这一点上动手最快的,当属消息最为灵通的美国。

从乌克兰逃离的第一批科学家,就是去到了美国。然而等到他们到达美国后,才发现事情和自己的想法有出入。毕竟美国虽然欢迎高科技人才,但乌克兰专家在当地却少有用武之地。

众所周知,美国和苏联的军事科技进程,走的是不同的路子。作为前苏联的一员,乌克兰专家来到美国,对于美系装备的理解和帮助是比较有限的。

而一旦无法快速融入,尽快发挥出自己的作用,那么就很难再获得被重用的机会了。

虽然在美国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可是大部分的乌克兰专家却处于“郁郁不得志”的状态。这些人的遭遇,也成为了后来者的警示。

可以说在后续乌克兰专家出国时,人们变得更加谨慎了。

在美国之后,世界上其他的希望发展军事的国家,也开始网罗乌克兰科学家。在亚洲当时比较积极的要数日本,韩国和我国了。

其中日本在联络初期,就许下了令人羡慕的天价聘金。韩国更是打着“工作送国籍”的旗号,想以此获得稳定的专家人员。

我国虽然出手不算早,可是却拥有着一个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我们曾经是和前苏联并肩战斗的伙伴,也是世界上如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

当年中苏合作时期,很多的苏联专家就是乌克兰籍,所以先入为主之下,我国对于乌克兰人民的民族感情,还是比较深厚的。

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一大批乌克兰专家选择了来我国工作。

当然来华工作虽然具备天生的好感优势,但真正能留住人的,肯定还是具体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为了留住专家,我国为他们开出了不低于其他国家的高工资。

而且还为每一位来华的乌克兰专家家属,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优异的子女教育条件。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充分尊重专家们的个人习惯,为他们解决一切的后顾之忧。

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做出了一个他国给不出的承诺。那就是如果专家们觉得环境不好,可以随时离开中国并负责路费和机票。

正是这样坦诚的态度和体贴入微的照顾,让这些离开故土的科学家,感受到了乌克兰以外另一个故乡的温暖。

短短十年,这200名乌克兰专家陆续来到中国,在我国各领域扎根。或许我国不是引进乌克兰专家人才最多的国家,可是毫无疑问我国是留住乌克兰专家最多的国家之一。

转眼三十年的时间过去,我国近期的国防领域迎来了一次大爆发。通过国外媒体语气略带“酸味”的报道可以看出,当年引进乌克兰专家是成功的,真心换真心才是留住人才的最好方式。

对此,各位读者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0 阅读:18
小嬴政

小嬴政

历史学者,艺术鉴赏者,《历史浅谈》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