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老人,被永远困在这个冬天里。
相比于城市里的名人和教授,农村的老人,似乎成为了最容易被忽视的存在,落在他们身上的雪,我们看不见,但那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12月23日,江西九江,一段农村老人在弥留之际交代后事的画面,看得我心情很沉重。
老人提前预料到了自己大限将近,一大家子人也隐隐约约猜到了,不仅儿子和女儿们赶来了,就连孙子孙女们也提前从外地回来了。
躺在病榻上的老人在哭。
他对儿子说自己害怕火化,问儿子是不是穿着衣服烧的,儿子不停地用手安抚着老人的情绪,安慰老人说,不要怕,有本事的人都不怕烧。
一旁早已成年的孙子听完后沉默了,一种无能为力的悲戚感,彻底在他心底弥散开来。
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即便爷爷在哭着诉说着自己的害怕,即便爷爷已经处在弥留之际,却还是没有忘记他。
只见爷爷颤颤巍巍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些钱,想要递给他,他不愿意收下,似乎只要不收下爷爷就不会离他而去。
但爷爷却执意要给,艰难抬起的手,久久不愿收回。
这个细节瞬间让我彻底破防,原来,在爷爷的眼里,哪怕孙子早已长大成人也还是他眼里的小孩子,交代后事时也不忘给孙子零花钱。
这种无微不至的爱有多感动,现实的无力就有多悲戚。
据孙子透露,老人年纪大了,本来就有基础病,身体不是很好,但因为疫情,一生强势硬朗的爷爷也抵不过病痛的折磨了。
家里人知道这大概是他最后的交代了,老人也意识到那是他唯一的时间了,但谁也不愿点破残酷的现实,至少那样还能存有一丝渺茫的希望。
有网友看得破防了,问为什么不可以善意的欺骗老人一下,为什么要在最后关头让老人带着恐惧离开,就不能撒个“善意的谎言”吗?
得到的回复是,“不能骗的”。
说实话,我认同家属的回答,“告别”本就是件无比痛苦的事情,欺骗只会增加家属内心的悲戚和苦痛,即便这种欺骗是出于“善意”。
没有奇迹出现。
了解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是老人在弥留之际哭着问疼不疼,哭着掏出钱递给孙子最后一次零花钱,抱有一丝希望点进去家属的主页时发现:
亲情没能颠覆命运的无情,老人没能熬过这个冬天,已于12月14日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看得我心里很难受。
人活着,就总还有以后,可一旦去世,就只剩下了曾经。
家属满怀悲痛地说:
“老人享年91岁,一辈子没过上什么好日子,从6六岁起开始放牛,特别能吃苦,也特别能干活,那一辈人的坚韧不拔远不是我们所能体会到的。
老人78岁的时候还能挑100斤的沙子上三楼,比他自己的体重都重的多。
自己从小就是被他带大的,爷孙俩感情特别深厚,念书的时候,周末放假回来给他炒一盘菜,上学的时候自己带一点去学校,剩下的他就吃一个星期,等自己再次放假回家。”
如今,早已长大的孙子再也没有机会为爷爷炒上一盘菜了,剩下的唯有浓到化不开的思念。
庄子曾有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说的是天地万年不变,红尘物是人非,人总要习惯接受生与死的告别,总要历练出一颗接纳生死的内心。
但现实却是“告别”是一件沉重且悲痛的事情,只有当事情真正落到了自己头上,才会明白其中难以释怀的苦楚和各种各样复杂无比的情愫。
虽知道迟早要经历“告别”,但悲痛欲绝的家属,却总要慢慢完成由宣泄情绪到治愈哀伤的过程。
逝者已逝,留给生者的,除了死亡带来的哀伤,还有活着的意义,既好好度过每一天,不负韶华之一去不返,不负生命之弥补珍贵。
留给我们这些局外人的启示则是:
别总在别人的悲痛里想起自己的亲人,时光奔涌向前,从不为任何人而回头。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的“来日方长”,面对不愿面对“告别”,我们毫无招架之力,能做的只有珍惜眼前人,不留任何亏欠和遗憾。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