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诺贝尔奖鲁迅直接拒绝,胡适却略显暧昧,注定两人会分道扬镳

史家倔唱 2023-02-08 00:51:24

1927年到上海考察的瑞典科学家斯文赫定得知了鲁迅当时在社会上的文学影响力和成就,与学者刘半农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在他们询问鲁迅的意见时,鲁迅直接回应道:“对于诺贝尔奖,梁启超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些钱,还欠努力……”

瑞典科学家斯文赫定

鲁迅的意思是,自己还不够格,当时的中国也没有配得上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倘若只是因为中国人口多或者是黄皮肤,就优待从宽(或许是可怜施舍给我们),反而会助长中国人的虚荣心,阻碍中国文学脚踏实地地发展,认为自己真可以和那些世界文豪比肩了,实则资格远远不够。

有趣的是,一年后胡适同样被这名瑞典科学家发出了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邀请,但条件是希望胡适把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文。胡适在日记里写道:“倘若因为我提倡文学革命而有功于我,我不推辞;若果他们希望我希冀奖金而翻译我的著作,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可见胡适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如果按照他提倡文学革命的功绩,他认为自己是有资格拿这个奖项,但如果仅仅因为那个瑞典科学家为了满足一己之私获得自己作品的翻译权而授奖,他不愿意做被人利用的工具。鲁迅自己承认,自己最初有很多朋友,但后来关系渐渐变差了,而胡适就是其中一位。最初两人在《新青年》相识,相识之初两人的信件中不乏互相欣赏的意思。不过这在后来的女师大学生事件后全然改变了,对于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迫害学生的运动,鲁迅表示支持。胡适却认为学生应该专注学习而不该闹事,还对支持学生的教授们冷嘲热讽。由此开启了鲁胡为首的两派的文学辩论,此后两人关系闹翻。对于鲁迅来说,对于一件事对即是对,错即是错,没有任何保留余地。而胡适对待事物的态度总有些许暧昧,认为一件事未必全错或全对,他总能找到回旋的余地。两人把这种观念也带到了为人处世方面,两人分开后,胡适对失去的这段友谊耿耿于怀,曾写信尝试修复两人的关系,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反之,鲁迅已不再把胡适当做朋友,遇到不一样的观点,就立即写文章批驳。尽管如此,胡适心里还是存在着对鲁迅的敬意,正如他所说:“我对于周家兄弟始终是抱着敬意的。”他此后的确也是如此做的,鲁迅逝世时,面对女作家苏雪林对鲁迅的污蔑,胡适挺身而出为鲁迅辩护。此后还疏通关系推进了《鲁迅全集》的出版,要知道,胡适帮忙出版的《鲁迅全集》中还有鲁迅“骂”自己的文章,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敬佩胡适的大度。或许因为性格差异的缘故,最终两人还是没有恢复友人关系。晚年的胡适在政党的压迫下,对鲁迅的处境有了更多的切身体会。他在友人信中曾感慨:如果鲁迅没有死,最后也会被斫头的。虽然两人分裂,但同为中国那段岁月里执笔挥剑的文学战士,两人的思想和精神依旧有共同之处。或许正是两人日后的批驳辩论,更加推进了文学的进步吧。又或者说,他们以对手的形式延续往日的友谊。正如胡适曾对友人提起: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0 阅读:1
史家倔唱

史家倔唱

喜欢历史,更好奇历史背后的莘莘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