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直立行走,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人类祖先走出森林,化身恐怖直立猿,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
然而直立行走的演化过程,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荆棘和坎坷。
直立行走的前提是两足运动(bipedalism)。
生物学家曾对地球上用两条腿运动的动物进行了统计。
还真不少,包括所有的鸟类,一些哺乳动物,例如袋鼠,跳鼠、跳兔、穿山甲,以及人类。人类之外的类人猿,则是指行、臂行、直立混用,狒狒等猴科动物,则是半直立动物。除此之外,一些爬行动物和众多的哺乳动物也拥有临时直立行走的能力。
纵观所有的动物,我们会发现,排除跳跃运动的动物:
专性双足行走(Obligate bipeds)的动物,只有鸟类和人类[1]。
鸟类用两条腿走路,是因为它们的恐龙祖先使用便是两条腿走路。
也就是说,在地球长达40亿年的演化史中,出现过长期用两条腿走路的动物,主要是恐龙和人类。
那问题来了,同样是两条腿走路,为什么强大的恐龙灭绝了,反而是弱小的人类创造了文明?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回溯到5亿年前,我们鱼类祖先的身上。
鱼类(广义)刚刚诞生时,通过左右摇摆的尾巴提供动力。它们经过数千万年的时间,才在4.3亿年前演化出了偶鳍。偶鳍发挥着平衡、转向、辅助提供动力的作用,并在未来演化成了四肢。
从此以后,尾巴和四肢协作运动的方式,成为脊椎动物数亿年演化的主流。
3.6亿年前,肉鳍鱼登陆成功,演化成了四足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得到了一脉相承。
虽然在陆地上,尾巴没有办法继续利用水提供动力,但它们演化出了一个特殊的肌肉群——尾股肌(caudofemoralis)。
尾股肌一端连接着尾巴,一端连接在股骨上。当尾巴左右摇摆时,就能拉动大腿屈伸,成为爬行时的主要动力来源。
除此之外,为了控制腿部整体的前后运动,它们还发展出了髂股肌(iliofemoralis)[2],连接着髂骨和股骨。
尾巴提供主要的动力,四肢叉向身体两侧,这就决定了它们主要是通过左右摆动来进行运动。
时至今天,爬行动物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运动方式。
这样的方式进行快速运动时,会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3]。
它们没有膈肌等专门的呼吸结构,主要通过肋间肌、腹壁肌挤压肺部来实现呼吸。当它们进行高速奔跑时,这些肌肉群会被动挤压肺部,迫使它们无法正常呼吸。
蜥蜴总是憋气奔跑,跑一段时间再停下来换气。
这样的运动效率和呼吸效率,都是非常的低。
3.2亿年前,四足动物演化出了早期的合弓纲和蜥形纲动物,它们正好分别是恐龙和哺物动物的祖先。
龙兽争霸正式上演。
此时的大陆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霸主,谁率先提升运动效率和呼吸效率,抢夺先机,就能成为未来的大陆主宰。
哺乳动物祖先和恐龙祖先,在运动效率和呼吸效率上,开启了一场持续2亿年的进化军备竞赛。
在运动效率上,它们不约而同演化出更长更强壮的四肢,同时朝着腹部集中,抬起了身体。
这个过程,本质上相当于增加力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力臂,使得总力矩增加,大大提高了运动能力。
在呼吸效率上,恐龙为首的主龙类发展出了双重呼吸,哺乳动物祖先这一支则发展出了膈肌。同时,它们还殊途同归地完成了两个特殊的身体革命,完整的双循环系统以及恒定的体温。
呼吸和运动方式改变了,动物就可以一边奔跑,一边自由呼吸啦。
除此之外,它们的脊椎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
身体抬高了,早期四足动物那样左右摆动的运动方式,就严重影响了奔跑速度,变成了不利于生存的特征。因此经过不断淘汰,被环境筛选出来的后代,脊椎左右摆动的幅度都更加的退化了[4]。
哺乳动物上下弯曲的脊椎
左右摆动演化为上下摆动
在生物演化史上,我们常常会强调双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性,但其实从匍匐前行演化成四肢直立行走,同样非常的重要。这意味着它们的身体已经做好了全方面的准备,有了发展得更大、更强、更快的潜力。
生物演化从来都是物竞天择。
蜥形纲与合弓纲分道扬镳后的1亿年,曾发展出了大量的过渡物种,尤其是副爬行动物、盘龙类,曾拥有自己的辉煌,但它们最终在残酷的竞争中全部灭绝了。
今天还存在的左右摇摆身体前进的陆生动物只有三支,鳄类、龟鳖类,以及有鳞类。
这三大类全部具有特殊的生态位或着形态。
2亿多年前,最早的恐龙和哺乳动物几乎同时出现。三叠纪晚期,伴随着合弓纲动物和伪鳄类的衰退,恐龙很快崛起成了全新的霸主,并建立了自己的辉煌。虽然恐龙的崛起,与大灭绝、气候、代谢、繁殖都有关系,但特殊的运动方式,同样是它们称霸的关键。
恐龙和哺乳动物在适应直立步态的过程中,它们尾部的演化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恐龙从诞生开始,就掌握了两足行走[5]。
它们强化了尾巴和肌肉,发展出了无比发达的尾股肌群,白垩纪晚期的霸王龙可以说是这种步态的终极形态[6] [7]。
更优秀的生物力学构造,是恐龙在与伪鳄竞争的过程中获胜的关键,除了后来因为体重再次发展为四足行走的大型恐龙,以及半水生的棘龙外,其它恐龙大多是两足行走的。
伪鳄类的步态介于早期蜥形纲动物和恐龙之间,它们发展出的直立形态也是柱状直立,缺少股骨头,运动能力也很低。一些伪鳄已经发展出了二足行走,但生理上的巨大缺点,使得它们在与恐龙竞争的过程中失利。
恐龙这种步态,最大的特点是节能,它们的身体相对来说比较僵硬,除了头部外,整个脊椎弯曲的幅度都不大。这使得它们前进时身体非常稳定,相对灵活的尾巴则能进行有效的减震。
因此和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不同,恐龙擅长的并不是速度和爆发力,而是耐力。
关于恐龙的速度,一些科普内容,或许有些矫枉过正。
例如,@博物 这篇文章下的结论就值得商量:
遇到霸王龙不要慌,它根本就跑不过你……真的是这样吗是?
这篇内容啊,主要用的文献是2021年的这篇研究:
这其实研究的是霸王龙的首选步行速度(PWS),也即在行走过程中能量最佳的步行速度。
论文明确提到,动物的两个运动极限,最大速度和能量最佳速度是研究者感兴趣的两个方向,不过他们测的是最佳步行速度。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霸王龙能量最佳的速度在0.80-1.64m/s的范围,平均速度为1.28m/s,和人类的最佳步行速度是差不多的。
如果这就能得出:「遇到霸王龙不要慌,它根本就跑不过你!」。那岂不是同样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遇到老虎不要慌,它根本就跑不过你!」。
因为老虎的首选步行速度估计也和人类差不多,但它们的极速能够达到64km/h,人类的极速通常不超过40Km/h,而且大多数人只能坚持10s的冲刺。
那我们不禁要问,霸王龙的极速到底是多少呢?
大量文献研究表明,速度一般在5m/s~20m/s的范围[8],2018年的一篇论文甚至预估可高达21m/s~29m/s[9],也就是说,最高速度能达到104.4km/h,相当于猎豹的速度了。
当然,这个速度的确预估太高了,即便我们采取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霸王龙的极速也能达到40km/h,青年霸王龙甚至可超过50km/h。
霸王龙是典型的耐力型动物,可以长时间高速前进。可以想象,当人类遇到霸王龙,并不一定比遇到猛虎有更高的活命机会啊。
恐龙的特殊步态,使得它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们的确也像人类一样,解放了双手,并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化:
蜥脚类等巨型恐龙再次利用了(双手)起来,进行四足行走;半水生的棘龙和小型掠食恐龙发展出了利爪;霸王龙则因为前肢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发生了严重退化;鸟类的祖先则适应飞翔,把前肢演化成了翅膀。
但由于恐龙的脊椎无法直立,双手只能位于身体下方,这也就注定了,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完成复杂的手眼协调运动,双手很难朝着非常灵活的方向发展。
不过也可能存在例外,与鸟类关系较近的伤齿龙,是非鸟恐龙中智商最高的动物,它们的脑容量被认为是同体型恐龙的6倍。
古生物学家戴尔·罗素认为,如果伤齿龙不灭绝,有可能发展成恐人,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明。
这个观点一提出来,就充满争议,有古生物学家认同,也有古生物学家反对。
关于伤齿龙如何才能演化成恐人的问题,以后有空再单独做一起视频,这一次就不详细讨论了。
在运动步态的演化方面,人类的哺乳动物祖先,走的是与恐龙完全相反的一条道路。
它们弱化了尾巴,尾股肌也发生了退化,通常不再提供前进的动力,大多数只发挥平衡的作用。髂股肌发展成了臀部肌肉群,成为主要的动力之源。而四足交替前行,搭配可灵活上下摆动的脊椎,使得它们拥有高速奔跑的潜力。
当它们进行奔跑时,脊椎可以如同弹簧一样,储能和释能,大大提高了爆发力和极限速度。
相比起恐龙,大多数哺物动物都以爆发力擅长,反而缺少的是耐力。
耐力更强的哺乳动物,通常具有更加稳定的步态。
例如,以耐力见长的犬科动物,有着多种步态适应不同的速度,以达到最大化的体能利用。它们在低速状态,脊柱和身体明显更加的稳定,整体步态反而更加接近双足步态。
犬类步行时的能量回收效率最高可以达到70%[10],猫科最高也只有37.9%。
作为对比,鸡行走的能量回收效率达到了80%,这也足以从一定程度反应出恐龙的平均水平。
一个耐力型,一个爆发型,拥有各自的优势。
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迅速占领了不同的生态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王朝。
兽族内部上演王超更替时,人类祖先却早早就进入了树栖生态位,很长一段时间都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经过数千年的树栖适应,我们祖先与其它哺乳动物的生理构造,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不仅四肢和肌肉都更加适应抓握,而且上下肢有了更大的上下伸展能力,同时因为承重的需求,下肢也逐渐发展得更加的强壮。
哪怕是最原始的灵长类,狐猴的双手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放程度,同时具备了暂时直立行走的能力。
不过要完全解放双手,依旧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演化过程。
在教科书中,通常这样描述人类直立的演化:
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中的一支以树栖生活为主,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不得不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进化成了人类。
这样简单的一段话背后,却是人类祖先一代代的被淘汰过程。
3000万年前的灵长类,随着体型的不断大型化,它们发展出了对生拇指。此时它们的运动方式和今天的猴子非常相似,通过俯身的姿态,四肢抓握攀缘行走。它们同时有着长长的尾巴,主要发挥着平衡的重要作用。
然而就在这时,我们祖先的那一支,却发生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基因突变:
决定尾巴发育的TBXT基因被转座子插入,导致基因失活,最终退化掉了尾巴[11] [12]。
对于适应树栖生活的灵长类来说,丢失尾巴是非常不利的基因突变。
经历一系列残酷的淘汰过程,只有那些进一步改变身体,适应无尾树栖环境的灵长类才存活了下来。
这便是人猿总科(Hominoidea)。
它们的骨骼发生了适应性改变,从俯身变成了垂直攀爬(vertical climbing),双手在上方抓握,双脚在下方抓握。
人猿总科的动物,都有着一定的直立行走的能力。
最早的人猿动物,以原康修尔猿(Proconsul)为代表。
早期人猿总科与猴总科一样,都是生活在树上。
但缺失尾巴的他们,在完全的树栖环境中,并不比猴总科更有竞争力。
相比起整个灵长类,人猿总科一开始是弱势物种。
大约在1800~2000万年前左右,它们才在适应树栖环境的过程中,发展出了更长的手臂,通过优秀的臂行(Brachiation)来解决平衡问题。其中手臂最长的一支,发展成了今天的长臂猿,其它的则发展成了人科动物,包括红毛猩猩,大猩猩,黑猩猩,以及人类。
大约在这个时期前后,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东非高原和东非大裂谷逐渐形成。
东非的气候逐渐变得干旱,森林发生了退化。
森林的退化,对于这群适应树栖的灵长类来说是一场灾难。栖息环境的衰退,食物的减少,这不仅意味着大量个体的死亡,甚至是种群的衰亡,物种的灭绝。
1600万年前,红毛猩猩的祖先最终适应了树栖,艰难的生存选择落在了其它的人科动物身上。
通过化石分布来看,人类的古猿祖先,很有可能是先走出非洲,发展为森林古猿,在欧洲繁荣之后,再迁回非洲发展出了人亚科。当然,并不排除人类祖先一直都是非洲发展的可能。
传统观点认为,森林古猿走出森林后,才发展出了直立行走。
但是近年的研究却发现,我们祖先走出森林之前,就已经掌握了直立行走的能力。
现在演化观点 VS 过去演化观点
1200万年前,为了适应偶尔下地,它们的上肢和下肢发展得同样强壮,几乎用同等的时间进行臂行和直立行走。甚至在树栖时,它们也进行手脚并用的直立运动,研究者把这种运动方式称为伸展四肢攀爬(extended limb clambering)[13]。
多瑙韦斯猿古根莫斯种(Danuvius guggenmosi),森林古猿的一种
虽然森林古猿获得了短暂的成功,但生物演化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不上不下的中间状态。
随着森林的进一步衰退,它们竞争不过完全树栖的猴类和其它古猿,等待它们的终将是灭绝的命运。
幸运的是,他们的一部分后代适应了地面环境,不再高度依赖树栖生活。
由于它们的双手和双脚同样的发达,在地面活动,就有了两个选择:
要么再次四肢行走,要么完全直立行走。
生物演化,只要不被淘汰,就能不断繁衍生息。
这两个方向都获得了成功,其中分别在800万年前和600万年前演化出来的大猩猩和黑猩猩祖先,发展出了指背行走(Knuckle-walking)。这使得它们既能臂行,也能指行,甚至有着一定直立行走能力。
这使得它们在保留树栖适应能力的同时,对地面环境也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得他们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尤其是黑猩猩被划分到了人族,在生物学上已经属于广义上的人类。
700万年前的乍得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与人类和黑猩猩祖先接近
不过黑猩猩在适应指行的过程中,因为稳定性的要求,它们的脊椎笔直,腰部也更加僵硬,所以没有发展出持久直立行走能力。不过它们这样的生理特征,非常适应森林地面或者是森林的缘边地带。
森林被树栖灵长类占据,森林边缘地带被黑猩猩的祖先占据,我们的祖先不得不完全直立身体,彻底走出了森林。
这是一个相当残酷的过程。
我们那些没有完全走出森林,攀缘能力差、直立行走能力稍差的祖先,在与大猩猩、黑猩猩祖先竞争的过程中,全部灭绝了。
他们的后代经过一代代的被淘汰,被自然法则不断优胜劣汰,才最终发展出了非常擅长直立行走的人类。
那些灭绝的过渡物种,图根原人、地猿、肯尼亚平脸人、南方古猿、傍人,无一不显示出自然选择的残酷。
南方古猿之后,大约在280万年前开始,人类祖先发展出了真人属,也就是狭义上的人类,才以恐怖直立猿的身份,开启了全新的时代。
关于人类不同人种的演化过程,以后再系统的来讲讲,今天主要围绕直立行走来进行科普,就不细说了。
为什么人类在完成直立行走之后,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直立行走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养优势?
有观点认为,人类获得成功的关键是直立行走的能量回收率非常高。
确不低,大约65%左右,比黑猩猩的直立行走的能量回收率高了75%。
但问题在于,直立行走对黑猩猩来说,并不是完全必要的。拿人类与黑猩猩比较,其实并合理。
人类应该与地面活动的其它动物相比较。
虽然人类的步行效率,明显高于大多数四足步态的动物,但其实也只有接近犬科的水平,明显低于鸡的水平,更远远低于企鹅。
是的,人类行走的能量回收率,远远低于这种走路来摇摇摆摆的鸟类。
实际上,几乎所有动物行走时的能量回收率都低于企鹅,因为企鹅行走的能量回收率高达90%。
企鹅也是唯一直立脊椎的鸟类,不过它们羽毛下的双脚,却是这个样子的:
蹲着的,并不是像人类这样的完全直立。
同样是二足行走,人类直立行走的效率之所以低于大多数鸟类,本质上还是因为人类具有非常灵活的脊椎。为了灵活性,牺牲掉了能量效率。这其实和猫科动物能量效率低是同样的原因。
除此之外,人类奔跑时的效率也非常低,能量回收效率比起步行的时候更是骤降了75%。
也就是说,节能方面,人类比起其它的温血动物,其实并没有显著的优势。
总的来说,关于直立行走带给人类的优势,其实还是需要从整体演化的角度来看。
人类祖先的双手、双脚,甚至是脊椎,乃至于尾巴的退化,这都是配套演化的,它们发展出强壮而足以长期支撑起身体的双脚的时候,双手也已经发展出优秀的抓握能力,并且变得越来越灵活。
严酷的生境压力,在数百万年前就促使它们发展出了,当时陆生动物中最优秀的大脑。
在这个恰当的时机解放了双手,打造和运用工具,自然便水到渠成了。
相对来说,恐龙的大脑和双手的开发程度,都比较落后,再加上身体并没有完全直立,所以,直到它们灭绝之前,都没有发展出智慧文明的条件。
当然,如果恐龙没有灭绝,它们继续演化数千万年,甚至是上亿年,还会不会发展出智慧文明,那就充满着巨大的悬念了。
人类祖先经过5亿年多年的演化,才把横向的脊椎,演化成了直立。每一次关键的演化,都是建立在累累尸骨上面的,伴随着无数次的毁灭与新生。
挺直脊梁,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最难能可贵的是,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魄力。
参考^Hutchinson, John R., and Stephen M. Gatesy. "Bipedalism." Encyclopedia of Life Sciences. 2001. 1.
^Rowe, Timothy. "Homology and evolution of the deep dorsal thigh musculature in birds and other Reptilia." Journal of Morphology 189.3 (1986): 327-346.
^Bian, Xue, et al. "Simulations with Australian dragon lizards suggest movement-based signal effectiveness is dependenton display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cientific Reports 11.1 (2021): 6383.
^Jones, Katrina E., et al. "Adaptive landscapes challenge the “lateral-to-sagittal” paradigm for mammalian vertebral evolution." Current Biology 31.9 (2021): 1883-1892.
^Piechowski, Rafał, and Mateusz Tałanda. "The locomotor musculature and posture of the early dinosauriform Silesaurus opolensis provides a new look into the evolution of Dinosauromorpha." Journal of anatomy 236.6 (2020): 1044-1100.
^Persons IV, W. Scott, and Philip J. Currie. "The tail of Tyrannosaurus: reassessing the size and locomotive importance of the M. caudofemoralis in non‐avian theropods."The Anatomical Record: Advances in Integrative Anatom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294.1 (2011): 119-131.
^Hutchinson, John R., et al. "A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limb and body dimensions in Tyrannosaurus rex with implications for locomotion, ontogeny, and growth."PLoS One6.10 (2011): e26037.
^Sellers, William I.,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running abilities of Tyrannosaurus rex using stress-constrained multibody dynamic analysis." PeerJ 5 (2017): e3420.
^Nesteruk, Igor. "Tyrannosaurus Rex Running? Estimations of Efficiency, Speed and Acceleration." Innovative biosystems & bioengineering 2, no. 1 (2018): 42-48.
^Griffin, Timothy M., Russell P. Main, and Claire T. Farley. "Biomechanics of quadrupedal walking: how do four-legged animals achieve inverted pendulum-like movem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7.20 (2004): 3545-3558.
^The genetic basis of tail-loss evolution in humans and apes Bo Xia, Weimin Zhang, Aleksandra Wudzinska, Emily Huang, Ran Brosh, Maayan Pour, Alexander Miller, Jeremy S. Dasen, Matthew T. Maurano, Sang Y. Kim, Jef D. Boeke, Itai Yanai bioRxiv 2021.09.14.460388
^Xia, Bo, et al. "On the genetic basis of tail-loss evolution in humans and apes." Nature 626.8001 (2024): 1042-1048.
^Böhme, Madelaine, et al. "A new Miocene ape and locomotion in the ancestor of great apes and humans." Nature 575.7783 (2019): 489-493.
你的核心问题不就是非洲起源论吗,不用遮遮掩掩。你非洲最早的智人,是三十万年前的杰贝萝人,呵呵呵给自己起个智人的名就真认为自己是智慧生物了!脑容量1100。东亚在这个阶段是金牛山人脑容量1400。东亚后面的道县,柳江人,大地湾遗址,等等都是脑容量1400。而非洲到4.5万年脑容量才到1300。并且非洲古人类不是铲形门齿,东亚全是铲形门齿。图穷匕首见今天的非洲人脑容量1250-1285,亚洲人在中国人的拉动下脑容量1416,铲形门齿分布,非洲加欧洲只有不到10%,其他地区接近90%是铲形门齿。小编用不用,我在给你说到说到你的非洲夏娃!一个披着生物学的数学统计模型。
好多人进化不完整,身体直立了,思想还趴着。[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环境突变下树生活,过了多少年树下又竞争不过大型食肉或者杂食动物,没办法树又回不去了只能到海边捡海货吃,慢慢手进化会生火拿棒子石头了又竞争力了
便秘催化了进化,直立方便拉屎,想想要活几千年去进化,大肠怎么能熬那么久,必然屯积太多的便秘,所以必须直立了!
进化论不敢不苟同……[得瑟]
难怪我这么喜欢走路。却不怎么喜欢跑步。
为了文末对科学的文艺化升华,必须赞一个!
进化论不敢苟同 ……
为什么不能反过来,人进化成鱼呢
强大的科普文章
进你妹。人类一直是人类。地球人是移民过来的。[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为了看到月亮不变身……
有没有可能是高级生命体创造的呢
进化论不敢苟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