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华为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上,华为终端BG董事长透露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刚刚上市的问界新M7 Pro每售出一辆竟然要亏损两万多元。尽管这款车型的起售价高达24.98万元,并且配备了HUAWEI AD S基础版,配置和性能都属顶级,然而,这款车却未能如预期般盈利。余承东还提到,这款车在麋鹿测试中的表现甚至优于宝马X5和奔驰GLE450。那么,为什么这样一款配置出众的车型会面临亏损的局面呢?
行业常态还是市场策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亏本卖车”现象,其实并不罕见。华为的问界新M7 Pro不是唯一一款面临这种情况的车型。极越汽车的公关负责人曾指出,小米汽车每卖一辆车,亏损金额高达6万元。这种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行业初期的投入巨大,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市场策略,通过压低价格来抢占市场份额,为后续的规模化生产和盈利打下基础。
竞争无可避免,但需理性发声极越汽车的一位公关负责人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小米汽车的定价策略,称其为“倾销”。这一言论在业内引发了不小的波澜。极越汽车CEO夏一平随即回应,强调企业间的竞争应基于产品和技术的讨论,而非无理指责。他表示,公关负责人此番言论已超出了正常的竞争范围,甚至可能对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亏损并非终点,而是起点其实,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亏损并非特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常态。特斯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动车品牌,特斯拉在2003年成立后,直到2020年才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特斯拉通过不断地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终于迎来了盈利的曙光。由此可见,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初期的亏损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投资,而非单纯的市场失败。
亏损是否能换来长期回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技术投入,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短期内难以摆脱亏损的困境。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些企业的投资是否能带来丰厚的回报,还需要时间的检验。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扩大,或许未来几年内,我们将看到更多企业走出亏损,实现盈利。
这些蛀虫车企,吃着国家的补贴,又拿爱国情怀欺骗消费者,不好好做产品整天搞流量,养水军,还他么卖一辆亏几万,滑天下之大稽
继续嗨